狱苏08 苏轼的诙谐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后果有多严重?

狱苏08 戏子由之罪

苏轼的诙谐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后果有多严重?

熙宁四年(1071),苏轼刚到杭州时,苏辙在陈州(今河南周口下辖)任学官,那时的苏轼显然心情不错,给老弟写了首非常幽默的诗《戏子由》,诗中用典无数,一会儿奚落老弟,一会儿又激励老弟,皮里阳秋之意,诗人本人可能也没想到,多年后竟然成了祸首之一。

说起来,御史台拿这首诗治苏轼的罪,还真不能算冤枉他,但凡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能看出苏轼想借诗表达什么情绪。

看这一句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上半句中的方朔即东方朔,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一直不受皇帝器重,苏轼借东方朔对汉武帝说过的一句“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即侏儒和身高九尺的东方朔却领着同样的俸禄,一个快撑死了一个快饿死了,暗指身材高大的老弟苏辙屈居学舍,怀才不遇。

狱苏08 苏轼的诙谐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后果有多严重?

人物册之东方朔割肉 清 任熊

下半句,借了秦始皇的一个典故,秦朝有个得宠的矮子滑稽艺人优旃,一个下雨天,秦始皇上朝时,殿前卫士被雨淋着,优旃替他们求情,希望给他们避雨的机会。

狱苏08 苏轼的诙谐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后果有多严重?

寿星图 明 冯晓

两句一连,苏轼就是为替老弟鸣不平,将老弟比做东方朔和忠心耿耿的殿前护卫,却得不到皇帝的赏识,更犀利的是,苏轼直接将朝廷中的新党红人们比做了侏儒和滑稽艺人。

再看这句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今人读来或许平平无奇,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可能只会以为是诗人的劝学表达,但只要稍微了解时政,就能明白,苏轼真是个口无遮拦的天才!

熙宁变法如火如荼,律法变革的趋势已不可挡,各种最新颁布的律法铺天盖地施行开来,这让苏轼尤其不以为然。

苏轼并非保守派,却也不是激进派,他是实干派。他知道,这样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大而全一刀切地在天下施行新法,改革律法,肯定会爆发出更多矛盾与问题,所以才会对老弟感慨:

你读再多书也没用啊,如果不追随这帮新党制定的新法,是没有办法辅佐皇帝成为一代圣主的。

其实,这位被林语堂形容为“快乐的天才”的伟大诗人,确曾有过一个“致君尧舜”的志向,这志向曾旺如野火!

在前往密州的路上,苏轼曾在写给老弟的词中称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那是何等豪气,只无奈成了一生中的虚妄。

苏轼在供状中承认,这句诗就是在表达自己对朝廷新兴律学的不满情绪。他认为,现在的人只读律法而忘记读诗书,可律法中实在找不到辅佐圣主的好方法。

欢迎关注:无犀之谈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诗中这句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苏轼自己的解释是:

新闻提举官所至苛细生事,发谪官吏,惟学官无吏责也。弟辙为学官,故有是句。

“劝农冠盖”指的就是负责到各地视察农业生产情况的新党官员,一个“闹”字写出了这帮人天天无事生非没事找事的行径,肯定是得罪了一众宵小。

后半句作为呼应,褒扬老弟苏辙每天吃糠咽菜过着平淡的生活。

(齑盐,即咸菜)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

苏轼承认,这句诗想表达的就是看不惯朝廷盐法的施行过程中,对贫苦百姓施用重刑,于是讥讽朝廷的盐法太急。

“道逢阳虎欲与言,心知其非口喏唯”

阳虎是春秋后期的改革派,辅佐商鞅变法获得了巨大成功。此人历史风评极差,臭名昭著的恶迹包括侮辱孔圣、两面三刀、为富不仁。

苏轼用阳虎代指新党成员,每当自己遇到这帮人时,心里明明知道他们做得不对,还要唯唯诺诺口是心非地应酬。

就是这样一首诙谐得有些忘乎所以的《戏子由》,成了乌台诗案中的典型案例。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狱苏08 苏轼的诙谐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后果有多严重?

《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更多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

是为日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忘乎所以   诙谐   冠盖   尧舜   侏儒   汉武帝   新法   戏子   老弟   志向   朝廷   诗人   皇帝   后果   程度   更多   东方朔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