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成为“乡村游”,如何使农村支教实现双赢?

短期支教成为“乡村游”,如何使农村支教实现双赢?

近日,马云回顾他当初短短两三个月的支教活动,却为农村孩子心中种下希望种子的往事,深感农村支教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却有着许多并不如人意的支教行为。比如,与长期支教因对乡村教育的有力推动、反响一直良好相比,短期支教活动在为乡村孩子们带来欢乐和成长正能量的同时,这种模式客观上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成效并不持久、影响学生心理、偏向功利主义等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一些志愿者对短期支教表示失望,甚至有志愿者坦言:“我再也不会参加类似的短期支教。”

在缺乏师资力量,特别是优质师资匮乏的乡村,支教志愿者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学校带来了新生力量。但与长期支教相比,短期支教的时间限制为支教效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短期支教要实现支教大学生、在校学生和学校的多赢,需要支教学校和志愿者在支教前做好准备,加强与接受学校的沟通交流,了解当地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根据短期支教的时间特点,在共同目标上进行具体化、可实现化。

当前在短期支教中出现的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成效不持久、影响学生心理、偏向功利主义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忽视了短期支教的特殊性,从而以长期支教的内容和目标来制定和实施计划的结果。由于支教计划与短期支教的特殊性不相适应,问题的产生在所难免。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落差时,志愿者这些“大孩子”的心理也难免产生变化。不少高校志愿者将支教变成了“乡村游”,各种问题显现,也正是短期支教的时间局限性与支教计划的不适应性矛盾带来的副产品。

大学生要开展短期支教,必须要认识到短期支教的特殊性,制定支教目标计划一定要围绕目标的可实现性进行。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光凭着一腔青春热血和“一肚子墨水”,是不可能真正产生短期支教的良好效果的。支教的目标可实现性,需要支教者和接受支教的学校进行反复沟通交流,将支教者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准确传递到接收学校,把接收学校最需要的帮助了解到位。在此基础上,双方对支教的目标进行确定,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

而目标的具体化,则是指目标要围绕解决具体问题确定,不能是宏大无当的口号,这也是目标可实现的基础。什么是具体的目标?不一定是让当地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但一定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当地教育空白的内容。

比如:通过先进教学方式给孩子们展示外面的世界、与孩子们探讨某一个科学问题(比如性教育中的某些问题及自然科学中的普及性知识)、教会孩子们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比如教一套简单的武术)、教会孩子们唱一首歌……这些简单而又容易实现的目标,看似不起眼,但却可能为某一个孩子点亮一盏明灯,种下一粒求知的种子。

对支教大学生来说,在接收学校的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对自身的历练和成长已经达到了目的。如果想更进一步,为自己在短期支教中得到更大的收获,不妨再给自己定下具体目标,比如:在支教学校中交一位朋友、走访一户家庭、写一份调查报告或支教体验文章、记录下支教的日日夜夜……

我想,这样的短期支教,也一定和长期支教一样会有深度,体验也必然深刻难忘,远甚“乡村游”。但是,对支教志愿者来说有一点不能忽略了:支教并不是对接受学校和学生的施舍,而是双向的付出和收获,以平视视人,才能在全情投入中获得教益,这也是支教目标可实现的心态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乡村   功利主义   特殊性   师资   志愿者   成效   教会   持久   目标   农村   心理   时间   计划   大学生   学校   学生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