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

人们都会遇到一些烦恼,而遇到烦恼之后是勇敢面对还是刻意逃避,取决于人的态度。但佛教有了更为高级的处理烦恼的办法,那就是把烦恼看成菩提。

烦恼即菩提


菩提意思是指觉悟、智慧,可以指人豁然开悟,明心见性的地步,而证得无上菩提的人就能达到涅槃的地步。佛教徒修行到最高级别就是证得无上菩提,悟得自性圆明的道理。而修行的过程就是和烦恼不期而遇,并逐渐看开,解决烦恼的过程。烦恼越小,解脱越小;烦恼越大,解脱也越大。

任由七情六欲放纵,会对一些人和事产生很多的烦恼。买不起房贷款了,孩子花钱太多了,上学成问题了,家里有人生病了等等,可以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自不必说,而不幸才是人们所要面对的。但更多的人选择逃避,眼不见心不烦,不见就等于不存在,其实是在自欺欺人,对于事情发展于事无补。还不如积极面对,积极解决。佛教徒面对烦恼的时候,认为烦恼是对自己修行的考验,是一次劫难,是证得菩提心的好东西。

不仅如此,佛教徒还把自己一生看成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在一生中所有的大欢喜、大悲伤、大恐怖等都是烦恼,都是磨难。要尽量保持无所挂碍的心态,不过分高兴,也不过分悲伤。道教更是总结归纳得十分详细,说明人的情志活动和脏腑的密切关系,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要尽量避免过分动情,否则会伤害脏腑。但这只是低层次的养生需求,而高级的需求就是视烦恼为菩提。

烦恼即菩提


不是谁都可以把烦恼看成菩提的,大部分人会被烦恼所困扰,在里面打转转,不得解脱。而把烦恼看成菩提就是要跳出烦恼,看到更多层面的东西,思考更多的东西,有时候烦恼不可解脱,那就把它遗忘吧,让时间洗刷烦恼。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烦恼是不可战胜的,即便一时不能解决,也能靠时间来解决,那就是逐渐遗忘。是不是有点主观唯心主义的感觉?

当然不是,修行先修心,修心就是修自己。自己修好了就能帮助别人修行了,那么修自己的过程中会遇到跟多烦恼,而遇到烦恼解脱不了就会对修行有大损害,有时候修行之人遇到烦恼大发雷霆,还不如不修行的人素质高。或者他们只是内心进行复杂的思想斗争,却不敢说出来,还不如不修行之人看得开呢。怎么办?那就是佛陀所说的,放下,放下,再放下。把身外的一切烦恼放下,把身内的一切思虑放下,把所有客观和主观的东西全都放下,那么就会现出一个活泼泼的自我,可以获得瞬间解脱。

但这种瞬间解脱并不能真的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候反而被人们看做消极的态度,但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是解脱了。在竞争中,一些人心力交瘁,跟不上节奏,要是拼尽全力或许还能跟上,但也有可能会给累趴下。他们选择了退出竞争,乐得看热闹,当然也就解脱了烦恼,获得主体精神的自由。只是,他们不能参加竞争了,甚至以前参加竞争的所有努力都会付诸东流,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身体跟不上,思维跟不上,只是做了陪绑的,做了陪衬,还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不如急流勇退呢。放弃了也就等于放下了,烦恼从何而来?

烦恼即菩提


社会提倡竞争,提倡人们去打拼,去赢得自己的幸福生活。但这种理念只是适合于那些功利之徒,有钱了还想更有钱,以至于在挣钱的道路上疲于奔命,直到累死也没花多少钱,却挣了一大堆钱给别人花。是不是有点讽刺意味?难道就应该放弃吗?当然不应该,而是要高高兴兴去挣钱,转变自己的思维,把挣钱看成一种兴趣的培养,一种专业精神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要够自己花了,又能好好生活,就要适当控制欲望,不能被无尽的欲望所支配,也不能为了挣钱满足欲望而身心疲惫。在自己的消费层次上活出趣味来就会逐渐减少烦恼,获得菩提。换句话说,就是知足常乐,而不要永不满足。

在一定的层面来看,烦恼就是欲望造成的。控制欲望,可以控制烦恼。而遇到烦恼,把烦恼看成菩提,就是跳出烦恼本身,控制自身欲望,从而逐渐减少烦恼的积极应对策略。修行之人先修心,面对烦恼不要愁容满面,而是要满面春风。因为他们知道,修行的好时机又来了,烦恼越大得到的解脱越大。《西游记》中有一位菩提祖师,住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隐喻意义就是人的心灵,要证得无上菩提,还是要先修心。其实就是杜绝欲望的诱惑,视烦恼为菩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三星   灵台   菩提   豁然开悟   道教   烦恼   都会   脏腑   佛教徒   过分   不幸   欲望   过程   竞争   东西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