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七宗“最”


拼多多的七宗“最”


在向质疑者证明自己的赚钱能力后,拼多多很可能又要回去继续“亏损”了。


作者:李可乐

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


今年7月1日,拼多多完成组织升级。公司原首席技术官陈磊接替黄峥成为新任CEO,标致着拼多多迈入新时期。


11月12日,这家新电商披露了2020年第3季度财报。


「略大参考」发现,“陈磊时代”的首份成绩单共有七宗“最”。除了用户规模、GMV等业务指标一如既往地创新高外,营收、净利润等财务数据也达到历史最佳水平,而超过100亿元的营销费用更是令“百亿补贴”实至名归。


一向挑剔的华尔街也给予肯定。拼多多股价在12日当天大涨20.4%,以134.21美元收盘,市值1607亿美元。


1


拼多多的第一宗“最”来自用户规模。


截至9月30日的12个月,平台活跃买家达到7.31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6.4%。过去一年,平台净增新用户1.95亿。这接近世界第七人口大国尼日利亚的总人口。


拼多多的七宗“最”

来源:「略大参考」整理拼多多历年财报


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保持老客户黏性显得愈发重要。在过去几个季度,拼多多一直把提升用户活跃度作为工作重点。


这其中,农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拼多多第二届农货节在8月登场。7万多家农户、合作社、新农商和11万款农产品参与其中,整个活动预估创造2亿笔订单。9月,他们又与中国邮政达成战略协议,计划在三年内打造150个农产品基地。


受益于农产品需求扩大,三季度,拼多多的用户访问频率、访问品类数量、日均使用时长均有所提高。根据Quest Mobile的报告,第三季度拼多多App的用户总时长达到5310亿分钟,较去年同比增长101%。


事实上,第三季度,拼多多用户使用时长已经占据中国所有电商服务平台用户总时长的41%,较二季度的34%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


更长的用户停留时间提升了转化率并进一步推动人均消费金额上涨。截至到9月底的12个月,拼多多人均消费金额创新高,达到1993.2元/年,同比增长27.2%。


在用户数量和质量的双轮驱动下,拼多多截至9月底的年度交易额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46万亿元,增幅较去年同期达到73.5%。


拼多多的七宗“最”

来源:「略大参考」整理拼多多历年财报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拼多多的增长逻辑。


交易额=用户规模x客单价=用户规模x用户下单频次x单位订单价格。


长期以来,电商平台执着于消费升级的理论,交易额的驱动主要依赖单位订单价格的提升。但当一件商品的价格过高时,必然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频次(例如购买奢侈品属于低频消费),过低的购买频次又限制了用户分享、推荐商品的可能。


拼多多则以提高用户购买频次实现交易额的增长。因此,刚需、高频的农产品成为他们的重点发展方向。当用户购买频次提升后,必将带来更多的分享、拼团等社交动作,帮助拼多多更好地了解用户,进一步完善“货找人”的匹配机制。


这正是新电商的创新之处。


2


拼多多的另外两大“最”均和收入相关。


3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14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1%,不仅高于市场预期的122亿元,更是创下单季营收新高。截至到9月底的12个月,拼多多Take rate为3.00%,这同样是历史最佳成绩。


分拆来看,线上营销服务(广告)收入128.8亿元,增幅91.9%,这是驱动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佣金收入13.3亿元,同比上升66%。


拼多多的佣金收入主要是支付相关的手续费,平台会通过减免支付手续费等方式鼓励商家向消费者提供优秀的商品和服务。本季度佣金收入的增速低于GMV增长,由于活跃用户规模和黏性持续提升,可以推断有更多商户改进了服务品质,达到了减免手续费的标准。


拼多多的七宗“最”

来源:「略大参考」整理拼多多历年财报


不仅仅是赚钱能力,拼多多花钱的速度同样达到新高。3季度,营销费用同比增长45.8%,达到创纪录的100.7亿元,平均每天花费1个亿。


拼多多的七宗“最”


营销费用的增长源自“百亿补贴”的覆盖范围有所扩大。


“百亿补贴”于去年618前夕上线,最初的定位是通过对苹果、戴森等品牌商品的补贴增加用户心智,强化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但从今年2季度开始,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家庭必需品和农产品,原因是这类商品具有更高的购买频次,可以增加用户黏性。


上述策略在3季度得到延续。例如,农货节期间,拼多多就针对水果生鲜、农副产品、肉禽蛋类等民生用品实施常态化补贴,苹果、芒果、冬枣等需求量大的水果,用户的到手价将同比降低40%至60%。同时,针对初级农产品的单笔最高补贴可达30元,农副产品的单笔最高补贴更是超过200元。


自拼多多首创“百亿补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跟进,使之成为行业标配。如何在一大堆“百亿补贴”中脱颖而出?拼多多的选择是提高标准,单季营销费用超百亿,进一步提升补贴力度,令百亿补贴实至名归。


3


七宗“最”里的最后一“最”来自净利润。


虽然在营销上烧了100个小目标,但拼多多在本季度的净利润却达到上市以来的最佳水平。去年3季度,拼多多净亏损23.4亿元,本季度的亏损大幅收窄至7.8亿元。而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更是迎来了上市后的首次盈利,实现4.7亿元的净利润。


自成立以来,拼多多一直顶着“亏损王”的帽子。尤其在今年1季度,虽然交易额同比增幅超过100%,但收入增长只有44%。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盈利能力的质疑。


网购平台介于消费者和商户之间,平衡自身与买卖双方的利益,是它们能否盈利的关键。如果对卖家收费过高,平台虽然赚钱了,但打击了卖家的积极性;对用户补贴过大的话,消费者虽然薅到了羊毛,但平台会面临财务压力。


拼多多显然在本季度找到了其中的平衡点。虽然Take rate迈入3.0大关,但由于佣金依然为0,商家并未受到影响;补贴力度持续增加,但得益于极高的烧钱效率(拼多多内部会对补贴有ROI考核),平台整体的经营状况并未恶化。


本季度,拼多多经营现金流净值达到83.2亿元,截至到9月底,账面现金及短期投资为456亿元。充足的弹药足够让“百亿补贴”再飞一会。


拼多多的七宗“最”


不过,「略大参考」并不认为拼多多的盈利可以持续。这家公司其实更在意的是对长期机会的把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现阶段的大投入依然无法避免。在未来,亏损恐怕依然会是他们的常态。


在今年2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公司高层曾表示:“Take rate并不是我们考察的KPI,也不是我们所要优化的重点。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增强用户的粘性,继续投资高质量的商家,让他们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加具有价值的产品”。


更早之前,黄峥在上市后的首份股东信中披露,拼多多随时具备赚钱能力,但拿“储蓄罐”里的钱去存定期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拼多多仍然会积极寻求对公司长期价值有利的投入机会,即使这些投入按照会计准则会被记为大额短期费用。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一件轶事。


泰勒斯痴迷于研究自然现象,有一次还因为仰望星空而掉入井底。但他却是一个对赚钱没什么兴趣的怪人,甚至口出狂言:“研究挣钱那套学问,我完全可以做,但那都是二流人才干的事情”。一位朋友因此劝告他要认真赚钱,不要总讲些不着边际的空话。


泰勒斯随后以行动回应。在一年冬天,他通过出租榨油机,获得了别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在向朋友证明自己不是没有发财的本事之后,这位哲学家就又回去探讨他的自然现象去了。


在向质疑者证明自己的赚钱能力后,拼多多很可能又要回去继续“亏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泰勒   黏性   频次   交易额   佣金   净利润   农产品   季度   费用   消费者   收入   规模   略大   用户   数码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