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和抖音开始“短视频第一股”的死斗,内卷之下,可有赢家?

快手和抖音开始“短视频第一股”的死斗,内卷之下,可有赢家?


快手和抖音开始“短视频第一股”的死斗,内卷之下,可有赢家?


在短视频兴起的当下,中国有两家短视频平台,以南北为界限分割了大部分用户。

他们也被称为“南抖音、北快手”。


尽管在台面上,这两家企业和和气气,并没有像腾讯和字节跳动一样闹到法庭之上,特别是快手,讲究的是佛系竞争,不争第一。


但多领域多维度的比拼进入了白热化之后,在前不久,抖音被传出即将上市的消息,这让快手就坐不住了。


在11月5日,快手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最早将于明年1月份在香港主板上市,估值高达500亿美元,大概是人民币3400亿,是去年同期估值两倍之多。


这场被业界解读为“短视频第一股”之争,谁能摘得头筹呢?佛系的企业,怎么也开始争第一了呢?


快手和抖音开始“短视频第一股”的死斗,内卷之下,可有赢家?


其实快手早就放弃了佛系。


2019年6月,快手创始人宿华和程一笑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内部信,在信里面,他们表示了对快手现状的不满:


“看起来不错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深深的隐患:


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的肌肉开始变得无力,反应变慢,我们与用户的连接感知在变弱。”


在这封内部信里面,宿华和程一笑给快手定了个目标:2020年春节之前,3亿日活跃用户数量。


从此,一场在快手内部被称作“K3”的战役正式打响,一向以“慢”著称的快手开始频频“亮剑”。


程一笑有个外号,叫“天通苑张小龙”,意思是他比起CEO,更像一个产品经理,懂产品,但是不太懂将产品变现。


其实程一笑并不是不懂变现,只不过做产品出身的他,在内心里始终是把产品放在更高的位置,不愿意轻易让商业化毁坏产品的用户体验而已。


这也就造成了快手曾经“佛系”的原因所在。


但是在抖音的步步紧逼之下,快手现在很难再“佛系”了。


快手和抖音开始“短视频第一股”的死斗,内卷之下,可有赢家?


2019年5月,快手兴奋的宣布日活超过2亿。


但几乎在同一时间,抖音就宣布自己日活达到了3亿,不多不少,超过了你50%。


在流量上的落后,就会转换成商业上的差距。


2019年快手广告收入大约是100多亿,而抖音一年广告收入却超过600亿,是他的6倍。


这才有了程一笑那封放弃“佛系”的内部信。


追赶面对抖音的劣势,摆脱掉身上的“土味”,快手在外部用大手笔请来了周杰伦这样的明星入驻,花30亿豪横赞助了春晚。 在内部紧急动员,一边增加研发投入,一边疯狂招人,加大算法的开发力度,周末取消双休,加班双倍工资。


这些改变在给快手带来增长的同时,也让快手从盈转亏,仅仅今年上半年,快手就亏掉了63个亿。


然而努力了一年,根据招股说明书就显示,截止今年6月份,快手日活为3.02亿。


老对手抖音的日活已经破了6亿,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眼看着被对手越拉越远,自己家的存粮亏去了很多,快手不得不寻求上市融资,以备和抖音继续斗争下去。


赢家通吃,这就是现代互联网企业竞争的逻辑。


在互联网的时代,一个领域只允许有一个霸主,在对手没有倒下之前,斗争会一直进行下去,不死不休。


像极了今年的一个热词:“内卷”。


快手和抖音开始“短视频第一股”的死斗,内卷之下,可有赢家?


关于内卷,现在仍然有很多争议,有的觉得好,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


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行业内卷呢?


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觉得最直观的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由于技术的特点,互联网企业扩张的“边际固定成本”几乎是0。


什么意思呢?


假设我有一台服务器,有100万个用户,成本那是一个固定数字,那么到了我有500万用户的时候,固定成本的增加几乎微乎其微。


这和传统行业几乎是天壤之别。


我开一家饭店,想服务多一倍的客人,我就得扩张一倍的店面,固定成本就得翻倍。


至于获客成本这种变量,其实只需要付出一次,一旦我争下了这块地盘,以后就是躺着挣大钱。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对于扩张的热情远远大于传统行业的原因所在。


而扩张,就意味着要去竞争,要去抢用户。


毕竟用户只有那么多,扩张到一定的份上,就只能吃别人的用户了。


当所有人都想扩张的时候,行业的内卷就产生了。


第二、互联网企业其实特别没有安全感。


像传统行业,虽然会去竞争,但是因为技术发展比较慢,行业往往会心照不宣的达成某种动态的平衡。


但是互联网企业由于技术与需求变革的特别快,以及获客成本相对较低,扩张几乎不存在时间的缘故。


很有可能你前一天还是个不知名的项目组,第二天研发出一个新的产品。


在很短的时间内,你就可以去肆意侵占用户的注意力,瓜分掉市场。


等你的对手反应过来,往往已经站稳了脚跟,就像我们熟悉的字节跳动“抖音”项目组一样。


所以互联网的某个细分市场,往往不决出一个霸主,行业内卷是不会停止的。


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外因决定了互联网企业不断扩张的必然。


是什么呢?第三点,资本。


互联网企业通常起步要很大的费用,前期基本没有任何的收入,全靠融资去撑着。


但是,资本不是慈善家,投入的钱,收回五倍他嫌少,十倍还过得去。


只有50倍,100倍,这样的回报才能被写进案例里。


因此在进行多轮融资之后,即使你想佛系,背后的资本也会不断推着你扩张,扩张,再扩张。


有时候上市完全是违背创始人的意愿,上市也是情非得已,有点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感觉。


快手和抖音开始“短视频第一股”的死斗,内卷之下,可有赢家?


那么,行业内卷,究竟是福是祸呢?


短期来看,不管是对于用户、企业还是社会来讲,当然是好事。


一方面行业的竞争意味着企业的让利,这对于广大的用户来说,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体验到更加优质的服务。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还记得当年共享单车在补贴大战的时候,你不用花任何钱就能坐车。


对于企业来讲,激烈的竞争会带来企业的活力和斗志。


对整个社会而言,竞争意味着对技术的重视。


越是那些竞争激烈的行业,技术的迭代永远是最快的。


短期而言,与个人、企业或是社会而言,行业内卷都是好事。


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内卷,却藏有很深的隐患。


有什么呢?


首先行业的内卷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我们回想,当年共享单车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每一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在比拼谁家的投放量多,一时之间,大街上停满了各色的共享单车。


但是风头过去,却留下了成百上千的共享单车被丢弃在垃圾场,无人问津。


这不但对投资人的资金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也极大的消耗了社会公共资源。


另一方面,我们从结果来看,行业的内卷必然会造成行业龙头的诞生,但龙头又代表着什么呢?


那就是垄断,这就是最坏的一点。


我们不妨去回忆一下当年0元打车的滴滴,还有消费返红包的支付宝。


当滴滴和蚂蚁做到了行业霸主地位的时候,垄断就随之产生。


现在滴滴和出租车的价格相差并不大,不光用户的优惠没了,司机的收入也低了很多。


做金融的蚂蚁就更厉害了,普而不惠,空手套白狼,想借着在互联网金融的垄断地位搞“大而不倒”,施压监管层。


不过,企业的第一股东不是别人,而是国家,三板斧打下来,蚂蚁也得老老实实的“拥抱监管”。


快手和抖音开始“短视频第一股”的死斗,内卷之下,可有赢家?


内卷意味着行业最终只能剩下一个巨头,而缺乏竞争者的情况之下,就意味着胜利者可以肆意的收割普通用户。


这样的现象,对用户不利,对企业发展和国家而言,同样都不是好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赶在双十一之前发布了平台反垄断指南。


这背后的意思,我们不难体会。


这世界本不应该存在暴利的行业,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垄断造就了这些暴利。


互联网的出现消灭了信息不对称,但是因为自身行业的特点陷入了竞争,又被资本裹挟着进入了行业内卷的旋涡之中。


这样的后果,就是企业为了扩张,为了利润,无所不用其极。


之前频繁爆出的大数据杀熟,肆意收集用户的信息、非理性扩张等等,都是行业内卷带来的恶果。


我们不应该如此短视,毕竟利润从来都不是企业追逐的唯一目标。


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还需要我们所有企业家再去细细的品味它。


责任编辑丨罗英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快手   霸主   赢家   单车   蚂蚁   融资   资本   成本   收入   竞争   原因   社会   用户   行业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