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点评


冯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点评

《生命 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意蕴深刻的课文。课文将生命的形象描写与生命的意义思考有机结合,抒写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学习论述生命意义这样厚重的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冯老师是如何通过教学来突破的呢?

首先,冯老师在导入课题的环节中,设计了由老师先书写第一个“生命”一词后,便停下提问学生有谁思考过生命是什么的问题。在学生回答没有思考过后,指出有一个人思考过,她就是杏林子,并相机播放杏林子简介的视频。然后,老师再写一个“生命”一词,启发让学生思考、明白: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在写作上叫反复,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起到强调的作用。这个用心设计的环节较好地达到了理解课题与学习语文的融合。紧接着冯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好课题。这就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接着冯老师在检查完学生预习词语的掌握情况后,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了三个事例来说明生命的顽强,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而后,冯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写的第一个例子。冯老师通过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继而理解、品读重点词语:挣扎、鼓动、跃动、强烈、鲜明,从不同的层次来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冯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点评

在感受挣扎一词时,冯老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想象杏林子手中的飞蛾是怎么挣扎的,挣扎的飞蛾可能会向杏林子说些什么的环节,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生命就是飞蛾挣扎的身影;感受鼓动一词时,冯老师引导学生比较鼓动和跃动的不同,从而感受生命就是飞蛾鼓动的双翅;感受跃动一词时,冯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飞蛾在手中的跃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受限于掌心空间,飞蛾的鼓动双翅与正常情况下拍动双翅的差别,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就是飞蛾跃动的力量;这期间,冯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在第一个事例的教学中,冯老师充分利用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示范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飞蛾的求生带给杏林子的震惊。

冯老师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先扶后放,重点通过第一个事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提炼出生命就是什么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在自读的状态下,学习后面的两个例子,每学完一个例子都让学生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目标。

在第三个事例教学的过程中,冯老师不忘适时地将介绍杏林子生平事迹的视频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杏林子对生命的深刻的感悟与思考。冯老师就是这样破解了教学的难点的。

课后作业的设计也体现了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的特点,如冯老师让学生续写生命小诗,阅读杏林子的《生命之歌》。

在教学中,冯老师始终将学习语文的任务有机地结合在理解课文中,比如,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在写说理文的时候,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而所选的事例,要用不同的类别,这样才能让道理说得更透彻。

总之,冯老师的课,上得非常扎实,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读与写结合的特点,这是一节高效、成功的课。


冯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点评

相遇即是缘,谢谢您的关注@杨老师的作文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小诗   老师   生命   飞蛾   事例   课文   林子   难点   课题   环节   例子   语文   重点   点评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