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观察 | 预制菜能否占领家庭餐桌

买菜、洗菜、切菜到炒菜,整个流程耗时少则几十分钟,多则数个小时,这是传统的做饭流程。撕开包装,直接下锅,最短只需几分钟,颇为复杂的菜式就能端上桌,这是预制菜的做饭流程。

当加快的生活速度遇上精致的生活需求,便跑出了预制菜的大风口。既要做得快,又要吃得好,预制菜能占领家庭餐桌吗?

小家观察 | 预制菜能否占领家庭餐桌

资料图片:预制菜让“厨艺小白”省去了配菜环节。

预制菜“风头”正盛

所谓预制菜、半成品菜,是指已经在工厂洗好、切好、搭配好甚至已经做好了的菜式,然后采取冷冻或真空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加热,或通过预制菜包装里的料包组合进行简单的烹饪,短时间内就能做出的菜品。

预制菜有多受欢迎?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20日以来,1-2人小包装半成品菜成交额同比增长了3.5倍;春节期间,某网购平台公布的十大新年货数据显示,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增长16倍。除了面向消费者的零售渠道,真正让预制菜崛起的市场是餐饮连锁机构和外卖产业,市场份额占比高达八成。

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越来越多的预制菜企业应运而生。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超过6.9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约1000亿元增长至去年的约2600亿元,今年仍保持上涨势头。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预制菜行业第一股”。今年4月份味知香上市,股价最高涨幅近400%,市值超过130亿元,市盈率超过100倍。此外,一些知名的餐饮机构和生鲜业巨头也加入赛道,纷纷推出系列预制菜产品,开设预制菜专区,可见资本对于这个高增长的千亿元市场的看好,以及食品工业化浪潮的期待。


难以解决的口味难题

虽然预制菜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消费习惯,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众多周知,很多西餐都有一套可量化、精准化的烹饪体系,只要按照食谱控制好温度、时间长短、成熟度、调料比例,烹饪出一顿美味佳肴不是问题。但是,中餐量化后的质感是无法和现场烹制相比的,因为新鲜度变了。长久以来,国人的饮食习惯就是追求“鲜”,以主食为例,即便是五谷杂粮,也讲究“新米、新面”。冻货、存货、工业化出品的预制菜,至今仍被一些消费者拒之门外。

求“鲜”之余,国人吃饭还讲究“锅气”,这种诞生于后厨、看不到又摸不着的概念,一直存于国人的内心。即便是预制菜的忠实消费者被问到菜品口感如何时,给出的答案也是与刚出锅的菜品难以相比,饱腹尚可。

此外,中餐的口味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拿简单的番茄炒蛋来说,就有“南甜北咸”的差别。即便是同一地区,口味也可能不一样。比如鱼香肉丝,在四川省内,味道也有所区别。这种口味上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影响了预制菜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亟待跨越三重“大山”

国人对吃的高要求、中餐菜式的特性,使得预制菜企业的天花板,或许并不如预期的那样高。放眼未来,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亟待跨越三重“大山”。

首先是同行竞争。对于初入预制菜赛道的企业来说,要面临自建中央厨房、品牌打造、渠道拓展等一系列问题,在同行扎堆入局的行业背景之下,想完成从“0”到“1”的跨越,成功率并不高。

其次是市场覆盖。由于我国南北跨域较大,菜系多,种类繁杂,预制菜企业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标签,至今难以推出超级单品和全国性的行业龙头,无法实现全国市场的全覆盖。

第三是菜品保鲜。由于预制菜需要保持“新鲜”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于冷链运输要求极高,销售范围只能辐射企业设立的中央厨房周围地区,这也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来看,虽然预制菜兴起背后的需求确实存在,但在短时间内,很难针对行业发展痛点迅速做出调整与改变。随着食品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预制菜能否称霸餐桌,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蔡春辉

编辑:李艺菲

校对:于潇枫

审核:叶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周知   餐桌   赛道   半成品   不确定性   中餐   国人   口味   讲究   同行   流程   消费者   家庭   健康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