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成年人最体面的发疯

作者 | 詹世博

编辑 | 詹腾宇

题图 | 《朝九晚酒》

人类,地球上最根深蒂固的享乐者之一,发明了酒精,“为不劳而获探索出旁门左道”。

对当代沉迷微醺的年轻人而言,酒精也许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但是《圣经》上说,“要去爱你的敌人”。这句话似乎已不太成立。酒精早就不是敌人,而是一种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平衡的手段。

看似能把各类编码完美融为一体的现代社会,实则被分化为无数“各自为政”又相互联系的小世界。如果谋生之处是年轻人积累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场域,那么夜晚的小酌之地则给了年轻人积累理想生活象征资本的机会。

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载体,酒吧渐渐摆脱了过去的污名。当“爱我们的敌人”成为共识,暂住在体内的焦虑与抑郁也得以被酒精驱赶。

度数越喝越低,心情越喝越好,享受酒精也成了习惯。碰杯的当下,只需微醺的年轻人,不仅在放纵与清醒之间寻到了专属自己的平衡点,也学会了在生活的急速交叉中,掌控属于自己的节拍。

生活这么苦,微醺最舒服

陆陆续续有饮客上门的琶醍,在夜晚九点正式苏醒。

在人来人往的琶洲,唯一能在不同时间遇到第二次的人,只有代驾和酒水销售。(图/《朝九晚酒》)

空气中弥漫的烟草和香水味,就像年轻人夜生活的前餐。酒精还未入口,就已经有些上头。二楼的干冰缓缓坠至一楼,让酒吧门口流淌着的人流更加醒目。众人宛如待命的群演,静待着自己的戏份。

故事的设定十分简单:欲寻欢的,在楼下喝快酒是最好的选择。想倒苦水的,就上楼来点慢酒。但无论你选择上楼还是下楼,资深观众一眼就能看穿,路过的“群演”们,今晚拿的是什么剧本。

一位步伐缓慢却不拖沓的男性直奔吧台。一杯威士忌,一颗冰,相比于邻座的搭讪,他似乎更乐意与江景交谈。他的目的显然是寻求安静与放松。

镜头挪至角落,一群年轻人围坐在方桌前,笑声与聊天声相互交织。桌上的蛋糕刚刚从冰箱取出,在蜡烛的晃动之下却也有了温度。他们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寻求共鸣和连接。

只可惜,同样身处一隅的年轻程序员无法被庆祝的氛围焐热。他手中捏着一杯色泽鲜亮的鸡尾酒——在小红书里被尝鲜者争先收藏的那种,眼神里却溢满藏不住的疲惫。显然,他只是企图通过酒精,暂时逃离代码、数字与屏幕上的冷光。

与此同时,一位刚刚结束数年亲密关系的年轻女性,也正在望着杯中的琥珀色液体静静发呆。她并不期待喧嚣能让情绪里的伤痛痊愈,但至少在某一刻,心酸得以被酒精的苦涩中和。

抛去这类主流的饮客画像,那些曾经给酒吧带来刻板印象的始作俑者——艳遇探寻家,似乎被遗忘了。他们不仅馋酒,更馋那些可能发生的,让肾上腺素飙升的遇见。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艳遇早已不是夜店的主流叙事。(图/《朝九晚酒》)

他们或许同样寄居于酒场角落,但注意力却游离于同屋所有饮客身上。当每一次目光交汇都可能改写今晚的落脚点时,放纵成了无法被遏制的习惯。

酒场有真情吗?我们无法通过片面的样本得出答案。但若在日出之后,由酒精滋生的激情依旧未蒸发,那将是一场极大的幸运。

“人类生来血液中就欠缺0.05%的酒精浓度”,被他们奉为圭臬,那群沉溺于酒场的人,夸张的时候,“带着医保卡来喝酒”也是常态。

然而当连夜的狂欢成为日常,感知刺激的阈值也随之水涨船高,取而代之的必定是加倍的空虚。就算酒精赋予暧昧对象送你回家的机会,你依旧没法袒露你真实的焦虑与不安。

看,聪明的年轻人从不会把酒精当成唯一目的。唯有微醺,才能在失控与失意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最下酒的,还得是心事

在空间逼仄的小酒馆里,尽管桌与桌之间的客人免不了背靠背,但大多数时候,在这个由酒精攒成的小宇宙里,每个人都极度专心地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

心事自然各不相同。你可以从一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口中,感受到无数与他类似的人被压榨的愤懑:“工作又烦又多就算了,还喜欢突然插个新活,加量不加价。”

一位西餐主厨还会告诉你,这是一份自我怀疑远大于热爱的工作:“职位不上不下,我还天天被骂。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骂,你甚至需要去猜自己为什么被骂。”

如果你遇到一个愁眉苦脸还很少倾诉的程序员,那只能说明他喝得还不够多。每位中年程序员头上都悬着远不止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好不容易揪出了代码中的bug,生活中的bug又升级成了无药可医的bugs。

活在无数艳羡之声中的金融从业者,依旧没能躲过生活的重压。高薪的另一面,是加班到深夜也无法在市场中找到确定性的焦灼。下班后的一杯酒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能让他们获得喘息的瞬间。

大多数人的心事并非酒事。(图/《朝九晚酒》)

与工作并排的烦恼源泉,还有婚恋。

围城内外,很少有人对现状完全满意。不想找个伴的,被周遭的人拷问讨伐。到了适婚年纪,任何成就似乎都不及“已婚”二字。渴望亲密关系却依旧单身的,大概是因为在“我喜欢的不喜欢我,喜欢我的我不喜欢”的长久错位中不愿妥协。相伴多年,其中一人怎么都不肯往前推进关系的,让伴侣中的另一位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

扯了证的,面临的困境难度会呈几何倍数增长:婆媳矛盾、家务分配、生活习惯、育儿分歧、婚姻忠诚......无论这些闹剧被搬上大银幕多少次,它们依旧会坐在每一张酒桌旁,成为失意者最常见的朋友。

“大部分人喝酒是有一个生命周期的”,一位精酿酒馆老板总结,

“对于很多人而言,他并不是真的爱酒,他只是需要一些东西,去填充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时间。一般而言,喝酒的习惯始于拥有稳定收入,终于进入恋爱关系后。当然,这种结束只是暂时,当人生进入下一阶段,譬如孩子上学等节点,闲下来的人会又开始喝酒。”

曾经的酒吧是社牛的专属,随着清吧与精酿的出现,酒精也逐渐成为社恐的避风港。(图/《朝九晚酒》)

无论为了庆祝还是忘却,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段酒精陪伴的时光,而最终每个人都返回既定的生活轨迹,继续前行。

生活的真相和着酒被吞下,打出一个迷幻的嗝。

酒,从来都不是目的

精酿酒馆老板的结论,在白韦身上得到了佐证。

大三那年,他的父亲在澳门赌博导致欠债:“我至今都不知道我爸欠了多少钱,这件事在我们家还是禁忌。我打听到好几个版本,数字在1000万到3000万之间浮动”。

为了抵债,白韦一家卖掉了厂房和最后一套别墅。在不得不在大伯家吃年夜饭的那个晚上,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亲友对家人态度的微妙转变。

工作与恋情也相继出了问题。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后,他选择相信心理医生按时吃药。药物足以隔绝一部分问题,但效果终究有限。

转折伴随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出现。一段时间,突然有很多朋友从老家驱车来找他喝酒谈心。大家对他的家庭变故心照不宣,只说是顺路来他的城市。但他心里清楚,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巧合。

对于白韦而言,酒并不好喝,“但它比吃药管用,起码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一小撮人,不管发生什么都不会离开你。”他逐渐打开自己,不再让自己困于40平方米的出租屋,遇到了现在的女朋友后彻底改变了对酒的依赖,“谈了恋爱之后,我很久都不碰酒精了”。

在如今白韦身上,你几乎感受不到过多愤懑。他更在意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抓住身边真实的幸福感,以及和在意的人的可能性。

酒精只是钥匙,真正能打开那扇门的,是陪你喝酒的人,和愿意交出钥匙的那份信任。(图/《朝九晚酒》)

镜头再次移到酒场边缘。烟、香水与呕吐物混合的味道会提醒每个人,或许这才是烂醉后不得不面对的真实。

所有被酒精暂时遮掩的问题,终将再次浮现。但也别想通过“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样的俗套劝说让年轻人放下酒杯,因为他们其实从未真正指望“酒能消愁”。

嘴上嚷嚷着“酒精万岁”的年轻人,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搀扶他们走出困境的,从来都不是酒精:让打工人真正解压的,是直面和解决bug;让失爱者减弱痛苦的,是时间和新的开始;经历家庭巨变的人,唯有亲手铸造属于自己的码头,才能重获安全感。

如果内心的苦闷是沉浸于酒桌的前提,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才是打开和重塑自我的钥匙。接纳生活里的腌臜、接纳缺憾、接纳自我,人就能在酒醒后重生。

心事沉到酒里成了故事,而故事缓缓地,再次流向下一位饮者的桌前。

在人生这场游戏中,愿每个玩家都能早日寻到专属自己的慰藉。(图/《朝九晚酒》)

#征集活动

酒精如同人类情感的催化剂,接触便会轻易打开心门,讲出人生某个阶段的际遇或故事。

酒桌前的每一个饮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缘由可能是因为工作、婚姻、人际关系,或者一件普通的日常小事等。而大部分人喝酒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因个人生活烦闷而喝酒、因与朋友谈心而喝酒;又因步入婚姻或具体某个人而停止喝酒”。

你开始喝酒是因为什么?而决定不喝酒又因为什么?关于喝酒,你有什么故事吗?今天,新周刊《碎片收发室》栏目发起话题为#都在酒里#的征集活动,征集每个人之所以微醺于酒精的缘由、发生的故事以及从中的收获。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参与投稿。入选投稿将有机会获得新周刊《喝不明白》新刊一本,以及盲盒酒杯一盒。

校对:遇见

运营:鹿子芮

排版: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酒场   目的   体面   程序员   成年人   酒精   心事   敌人   年轻人   酒吧   故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