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越境现象有多夸张?中朝越境几乎贯穿整个清朝,是何原因?

前言

清代越境事件普遍存在于中朝之间,但据第一章中朝越境事件概述中对两国越境事件发生次数和发生时间进行的统计来看,朝鲜边民越境至我国的次数远多于我国边民越境到朝鲜的次数。

在分析原因时,这一点也应当考虑在内。虽然越境事件的历史不能百分百复原,但我们能从相关记载中窥探越境事件的一些线索。例如,地理位置上的毗邻,使得两国边民越境成为可能;疏于防范的中朝边境管理,为边民越境提供了条件。

虽然清朝十分重视边境管理,实施了封禁政策,朝鲜为管控越境事件实施了禁越政策。但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相近、边界线不明确、政策制定时效性等多方面原因,都为边民越境提供了可乘之机。总的来讲,两国边民越境既有客观原因,也有边民主观动机。客观原因有哪些,主观动机有哪些?

越境事件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的始末,中朝两国间越境弊端不断暴露。两国对边民越境都采取了管控举措,但始终未有效阻止两国边民越境。

清朝方面

顺治元年到康熙六年(1644-1667),为了解决东北地区连年战争所导致的土地荒芜和财政虚空,增加辽东地区满族的劳动人口和税收。

曾实施过“招民开垦政策”,提出“山海关外荒地甚多,民人愿出关垦地者,令山海冀造册报部,分地居住”,且希望汉族人相应移居到东北地区。

清朝在1653年和1656年先后制定了《辽东招民开垦授官例》和《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鼓励关内汉人出关开荒,以确保朝廷的财政收入。这确实使得来自汉族垦民的数量迅速增加。但由于当时东北地区一片破败,气候寒冷,开垦的效果并不显著。大多人迁入后再次搬迁,和当地满族百姓生活在一起,不断引发矛盾。

因此仅仅持续了23年,清政府不得不于1668年废除了招民政策,开始实施封禁政策。鲁小权《浅论清朝封禁政策及朝鲜边民犯越》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清朝朝鲜边民迁入延边地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初期因战争被掳至满洲贵族庄园劳作的包衣。

第二个阶段是封禁期间非法越境,以狩猎、挖参、垦荒为主的朝鲜边民;第三个阶段是1860年因朝鲜北部自然灾害而大规模迁入,这一时期的大规模迁入使移民数量迅速增大。究竟是“刷还”还是入籍,使清廷和朝鲜政府陷入两难。”

对此,我们表示赞同。《同文汇考》中的越境事件主要是鲁小权文中的第二个阶段——封禁期间的非法越境,也有个别事件涉及了第三个阶段中的边民迁入。清朝两次攻打朝鲜而解除后患之后,加强了对整个东北地区的统治,开始实施封禁政策。

为了保护满族的“龙兴之地”,把长白山和鸭绿江,图们江以北千余里之地作为清朝发祥地定为封禁区,严禁移垦、挖参、釆珠、伐木和狩猎,并设置了许多禁山围场,严禁其他民族迁入。

政治方面,以盛京为中心确立了三将军体制和实行了八旗制度为主导的四种管理体制,加强东北地区的战斗力量。经济方面,修筑了“东条边墙”及盛京柳条边墙,独占长白山一带出产的人参、珍珠、贵重的野生动物。对东北的封禁不仅是限制关内百姓迁入,更重要的是防止朝鲜边民越境,稳定中朝边界。

一是设置了两国边界间的封疆隔离地带,确切的地理位置是指柳条边墙以东地区,旺清门与凤凰城边门以外地区;二是构筑了各种围墙、边墙;三是在中朝边境的紧要与隘口设置了“卡伦”;四是设立了各种哨所,以巡视边界。

清朝始终认为越境事件不是单纯的生存需求问题,还涉及领土问题,因此清朝对朝鲜边民越境行为采取强硬态度。

然而,物极必反,封禁政策下的东北地区,地广人少,资源丰富。在丰厚的经济利益诱惑之下,冒着严酷的惩处及格杀勿论的越江罪,中朝边境朝鲜人越境事件屡禁不止。

朝鲜方面

朝鲜也严格执行禁越政策,一旦发现清朝边民越境,即严厉处置。如1672年颁布了《犯越者处决法》,在这部法例中规定了越境者犯罪次数、不同犯罪情节等分别如何处罚做了详细规定。

紧接着又实行了《连坐法》,将越境事件发生时知情而不报者认定为同谋,涉嫌的有关地方官也予以相应惩罚。1686年,朝鲜政府制定了禁止“犯越”的政策:《沿边犯越禁断事目》和《南北参商沿边犯越禁断事目》,并增加了许多规定惩罚。

尤其规定:“凡潜出国界私入中国者,无论采参、狩猎、伐木或其他原因,无论首倡或随从,一律枭首示众。”在当时,枭首示众是因犯罪情节恶劣而实行的严刑酷法,可见朝鲜政府对于越境者的惩罚比较严格,这正是体现了严格禁止边民越境的决心。

除此之外,朝鲜政府为了更迅速更高效地控制越境事件,北地边界地区还建了68处把守站。实施禁止越境政策的同时,朝鲜统治者还实行了残酷的“三政”政策。迫使农民缴纳税收,到头来一年的收入被盘剥得所剩无几。进入19世纪之后,政府为增加充当财政经费的还谷而减少了储备还谷。

随着三政紊乱,还谷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被逐渐作为搜刮老百姓的一种手段。还谷制度本来是为救济饥荒而设的,但是往往用于地方财经,还谷不正之风日益严重,甚至成为掠夺农民的手段。

军役等弊端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农村经济上富余的农民用各种手段逃避军役,或者被募人到各级官衙的私募属中,逃脱配置在乡村社会的军额。这无疑加速了这时期军役制的解体,并且从基层动摇了其军役制的结构。

因此只有少数农民承担着一个地区的军额,军政的弊端愈发严重。所以在地区内部中,逃避承担军役的民众与背负着军役的贫农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受军役行政所害的农民对政府、地方衙门的不满日益高涨。

朝鲜内部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统治者萎靡不振,百姓难以资生。各种苛捐杂税、军役等弊端、地方官吏的强取豪夺让农民的生活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大批朝鲜百姓流亡各处、越境求生,归根结底是由于朝鲜社会后期农民阶层分化而造成的。

地主不断扩大土地所有、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赋税制度的矛盾成为农民阶层分化的主要原因。加上随着北边开发政策引起的耕地不足也促进了边民流亡。离开农村的农民被迫流亡各处、越境开垦种植。

朝鲜政府对此采取了一些对策,可分为抑制政策、控制政策、回送原籍的政策、支援再定居的安家政策等措施。

朝鲜政府虽然认识到了百姓越境流亡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各项措施,但是其措施与其说是解决了农民阶层分化,不如说是急于维持体制的紧急措施。因此社会矛盾更加深化,其结果加速了农民阶层的没落与流亡。基于以上这些情形,朝鲜北部地区的农民被迫越境我国东北地区乞食、开垦。

自然条件

从两国地理位置来看,朝鲜与我国东北山水相连,两国间边界线漫长。从朝鲜地理条件来看,北部山岭纵横起伏,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比较小,并且土壤贫瘠,不宜耕种。

据《北关纪事》中记载:“地气寒冻,草木难生,故一切以广作为主,可耕之土无不起垦,至于山背,几无空土。”可见,朝鲜北部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山区占地面积很大,土地贫瘠而且气候寒冷,农耕条件十分有限。

此外,朝鲜还发生过几次大的自然灾害。自然地理条件的恶劣,自然灾害的加持,朝鲜百姓就更不会对这块贫瘠的土地抱有希望了。17世纪的朝鲜社会因小冰期自然现象而产生了1670-1671年的“庚申大饥馑”和1695-1699年的“乙丙大饥馑”,致使大批农民流落度命。

朝鲜历史上17世纪的“小冰期”,气候酷寒,水灾、旱灾交替发生,甚至有过数十万人被饿死的灾难性影响。这种自然现象虽然不只限于朝鲜,但是以耕田为主、劳种为生的朝鲜百姓来说,他们无法阻止因气候引起的自然灾害,更无法接受颗粒无收的致命损失。

这最终只能导致朝鲜内部农民阶层的没落,让他们被迫放弃原有耕地,离开家乡寻求活路。19世纪中期,朝鲜又发生了多起罕见的自然灾害,即1861年、1863年、1866年,朝鲜北部地区发生史无前例的大水灾,1869年和1870年又连续发生旱灾,这让朝鲜百姓的生活百般煎熬。

遇到这样的荒旱洪灾,农民很可能连年无收。困于饥饿,为了生存,朝鲜北部的农民从一开始的偷采人参、捕打牲畜逐渐演变成进入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开垦、耕作活动。

而相比较而言,清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恰恰相反。而不仅有大范围土地待开发,优质黑土广布,且稀缺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渥。

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多样,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参、红松、鹿茸、东北虎、驯鹿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清入关后,鸭绿江及图们江南北变得人烟稀少,边防松弛,这为朝鲜边境官民频繁出入江南、江北采参、打猎、斫取材木提供了便利。

但是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的发源地,清政府极力想要保护其土地和资源,不得不实施了封禁政策。中朝边境的奉天(今辽宁省)、吉林省均为未开发的处女地,参貂果木丰实,虽属“封禁之地”,非有票据禁止入内,但是中国关内民众以及境外朝鲜边民“图利”而潜入伐木、采参、猎貂者众多。

因此,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待于开发和使用的土地面积很大。生存条件如此大的反差使东北地区极具吸引力,朝鲜边民冒险越境,去往“大国”流落乞食,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会不断有朝鲜边民越境维生。

每一起具体事件的发生细节无法还原,但我们能从《同文汇考》所记录的越境事件相关文书,总结越境事件有哪些类型,比如有意越境和无意越境,有无犯罪情节,犯罪情节轻重等。

由此窥探两国政府对于处理越境民的态度,找出越境事件的相同特征与差异。分析找出越境事件的动机,比如是挖参、捕猎、打柴、渔采、寻粮,还是讨债、夺货、杀人。结合第一章对于越境事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越境时间、次数、所属地和目的地的规律,本节尝试阐述越境边民的主观动机。

《同文汇考》

经济诱惑

第一,渔采。结合第一章第二节越境事件内容的表格统计,我们可以看到清朝边民越境至朝鲜地界的26起越境事件,采参5例、渔采15例、寻粮乞食3例、偷砍木植1例、追债1例、私海出船1例。

以渔采为动机的越境事件占57%,也就是说越境事件中一半以上的越境者的越境动机都是渔采。从现实因素来看,首先清政府封禁了东北地区、朝鲜封禁了边境,对两国边界线严格把控,原本依靠外出打鱼、狩猎为生的边民濒临破产。

于是他们冒着格杀勿论的越江罪,越过鸭绿江、图们江到对方地界渔采资生。其次,越境者越过鸭绿江、图们江到朝鲜西北部地区的黄海道和平安道等地渔采。一方面借助鸭绿江、图们江地区洋流、气候之便利,另一方面两国交界海域渔采资源丰富,对边民吸引力很大。

此外,当时政府规定有渔采出海的合法票文,也就是说政府一定程度上允许出海,存在合法的航海渔采途径。那么这就为许多假借合法票文之名,非法票外携带多人、有票船携带无票船出海越境,到处停泊。

第二,寻粮乞食。上述清朝边民越境至朝鲜地界的主要动机是渔采,而朝鲜边民越境至清代中国的动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寻粮乞食。

结合第一章第二节越境事件内容的表格统计,我们可以看到朝鲜边民越境中国地界的共45起越境事件中,寻粮乞食14例、采参10例、打猎7例、开垦居住3例、打柴3例、拐卖妇女幼童2例、卖药1例、要账1例、索要红糖1例、过江焚掠1例、买卖帽子1例。

朝鲜越境者以寻粮乞食为动机的越境事件占31%,可以看出大多数越境者是由于年岁歉收,外出谋食。且朝鲜越境乞食的事件,少则1、2人的流落行乞,多的话也有拖家带口的乞食谋生的难民群体。

朝鲜土地贫瘠,且多为山地,地理条件较差。此外,国情紊乱导致的农民阶层的分化以及几次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百姓生活艰苦、连年颗粒无收,故常常出现为了维持生计冒险越境的朝鲜边民。

第三,采参。清朝共26起越境事件中有5例越境动机为采参,占比20%。朝鲜共45起越境事件中有10例越境动机为采参,占比22%。这说明中朝两国都有一定比重的越境者是受财产利益的驱使。

清朝人参一直是东北地区珍贵的输出特产,后金时期人参的价格竟出现过高出白银的情况,开始向明朝和朝鲜输出人参,以换取生活日用品。

清朝统治者为了获取东北人参而费尽心机,入关后便设置了种种法令,推出参务管理政策,以强权垄断夺取宝贵的人参资源,这是各阶段参务政策的特点。

而清朝入关之后,越是想要保护这里的一切占为己有,越是防不胜防。民间私采之风禁不胜禁,从入关以来就实行封禁政策,但封禁越严,私采越重。人参极强的药用价值因此不断的商品化,且利润极高,这大大刺激了生活贫苦的中朝两国边民,因此铤而走险越境偷采。

第四,打猎。朝鲜越境事件中有7例以打猎为动机。东北地区物产资源非常丰富,除了人参等名贵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也数不胜数,除了常见的鸟类和牲畜外,还有东北虎、驯鹿、貂等非常珍贵的物种。

清廷和各贵族对此需求非常大,因此清廷尽最大努力进行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朝鲜越境打猎者有的是食不裹腹,狩猎为食。大多数还是带有鸟铳等工具,“专业”性打猎,目的性很强,就是要猎取貂皮、鹿茸等特产,换钱以获取高额经济利润。

如道光七年,庆兴兄弟二人携带“鸟枪砂药锅斧等物”,偷偷越界“欲捕打鹿茸等物交官”。还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江界10人越过鸭绿江捕打貂皮一案,都是目的明确的团伙协作越境犯罪案件。

此外,还有偷砍木植、买卖物品等为动机的越境事件,以上这些都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越境的体现。

越界犯罪

朝鲜与中国东北长期有着人员往来,清朝和朝鲜在边界问题上都加强了禁越政策,但是朝鲜北部边疆地区的边民冒着生命危险北越边境,而不断造成两国间的外交问题。清朝虽有禁越政策,但朝鲜人的越境络绎不绝,其越境形式与情节程度也有明显的变化。

除了上述经济利益驱使而引发的边民越境,还有犯罪情节较为恶劣的讨债焚掠、杀人夺货等越境案件。中国越境者越境后杀人的越境案件只有1例,而朝鲜45起越境案件中,仅涉及杀人的案件就有7起。

如顺治十二年(1655)朝鲜庆源府金忠一等九十人潜入清朝境内斫木,金忠一等人在斫木采参归去途中遇到珲春牛贩二人,杀人后夺牛而归一案;康熙二十九年(1690)朝鲜咸镜道庆兴、钟城6人结伙潜入厚春(也称珲春)持枪杀人掠夺人参。

康熙四十三年(1704)朝鲜庆源、钟城、庆兴7人团伙胁诱他人做买卖不得,金礼进杀伤内地人命案;康熙四十九年(1710)朝鲜边民李万枝协同两人等夜间越境挖参,以木椎杀死5人,将其投入江中并抢夺参货逃走。

以上这些越境杀人案件犯罪情节极为严重,多数是和采参和贸易有关的计划性杀人,用鸟枪、刀、石头、绳子等工具杀人致死。总的来说,这类越境案件不但人数多,多为团伙作案,而且武器装备“专业”,性质恶劣。

虽然两国面对屡禁不止的越境事件也不断加强对越境者的惩罚,尤其是在“三道沟事件”之后,康熙帝加强了对越境者的惩处和对朝鲜的追责,而越境事件数量并无减少,犯罪情节和犯罪性质上却更加恶劣。


影视剧画面《三道沟事件》边防抵御

作者观点

一方面,越是面对严酷惩罚,情节严重的越境事件就越多,多数敢于越境杀人的越境者多带有鸟铳等工具,这些越境者的极为猖獗和狡猾。他们认为与其被捉拿惩处,不如杀人逃生、夺取更多货物。

对于这些置生死于不顾的越境者,捉拿过程也会很困难。如此毫无顾忌的杀人、如此凶残的手段,这与当时朝鲜的社会经济状况、越境事件的防范与管理不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鸭绿江   清朝   东北地区   边民   朝鲜   人参   动机   夸张   古代   现象   农民   事件   政策   何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