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何不主动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

惨烈结局:赵国40万大军覆灭

公元前260年,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展开决战。经过殊死苦战,赵国大将赵括不敌秦国名将白起,再也支撑不住了。赵括在战场上被秦军一箭射死,接着秦军如入无人之境,将赵军40万大军几乎全歼灭。

这场战役,也让赵国元气大伤,国力从此一蹶不振。赵国这一惨烈结局,着实让人寒心。40万赵军就这样葬送在长平之战,令人唏嘘不已。

赵国为自己在和氏璧事件上的所作所为,终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绝世璧玉引祸

几年前,赵国得到了一块名叫“和氏璧”的绝世美玉。这原本是属于楚国的,但后来楚国想联姻赵国,就送给了赵国这个国宝作为聘礼。于是这块美玉就这样落入了赵国手中。

秦国一直垂涎于此,多次想用15座城池来和赵国交换这块璧玉,但赵国不敢随意处置这件国宝。为此,赵国派出了智谋过人的蔺相如出使秦国,商讨交换之事。

谁知秦王根本没有诚意,只是想骗取这块玉而已。蔺相如敏锐地看出秦王的虚伪,凭借自己的机智,完好无损地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秦王得知后勃然大怒,从此对赵国怀恨在心,只想铲除赵国。

当初这一块玉,让秦国如此魂牵梦绕,哪知最终它竟斩断了赵国的命脉。和氏璧的出现,直接引 了赵国与秦国之间长达几十年的恩怨纠葛。

秦国步步紧逼

自和氏璧事件后,秦国开始了对赵国的步步紧逼。公元前283年,秦国先是以无端的罪名攻打赵国,夺去了赵国两座城池。接着次年又攻下赵国的石城。

赵国实力日削, ,只得与秦国停战言和。然而这对秦王来说只是暂时的休整。前262年,赵国卷入了秦韩的战争之中,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上党,阻止秦军前进。

这再次点燃了秦王的怒火。秦国多次派兵攻击廉颇的防线,但屡战屡败。三年后,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秦王暗中设计,终于让赵王误信谗言,撤掉了廉颇。于是赵国派出大将赵括接任。谁知换了将帅却换来全军覆没。

在长平决战中,赵军40万被秦将白起全数歼灭。至此,赵国元气大伤,国力彻底下降到了低谷。

自作自受难逃厄运

赵国的步步败退与覆灭,实际上都是可以预见的。

早在多年前,蔺相如就在秦王面前耍了聪明,存心羞辱秦王,这已经在秦赵之间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再加上赵国先前的种种决策,都进一步激怒了秦国,让秦王下定决心要灭亡赵国。

再到后来赵王听信谗言,在战场上撤换了素来用兵得当的廉颇,改派了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去对战秦军的白起,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将败局对赵国来说更加加速和不可避免。

赵国对自己先前种种自作聪明和错误决策的恶果,终究是逃不过的。他们一步步推自己向覆灭的深渊,最终自食恶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蔺相如也因此被批评“自作聪明”,招来祸端。

对赵国来说,这场覆灭虽然急速,但若从长远看,实际上一切苗头都是可以观察得到的。只是他们长期积弱积怯、视而不见,才会落得如此厄运。

历史警醒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在课本中见到的只是最精彩聪明的一面,没有看到后来赵国覆灭的惨烈历史真相。

40万赵军和赵国的覆灭之快,即使当时的人也难以想象。这充分反映出历史的残酷与变迁的难料。

它教育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还要多听取不同意见,而不是固步自封。因为赵国正是长期独断专行、不接纳不同声音,才会在一夜之间覆灭。

如果赵国能审时度势,洞察先机,看到种种迹象背后正在酝酿着的巨变;如果赵国君王能聆听廉颇等老将的意见,而不是轻信谗言;那样或许赵国还有转机,就不会这般覆灭。

其实,所有的种种蛛丝马迹,都在表明着厄运正在来临。我们要汲取赵国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于固步自封与妄自菲薄之中。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引为鉴戒。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最大的警示。

结语

赵国的覆灭确实悲惨至极,也给后人带来深刻的历史教训。蔺相如虽然才智过人,但也因为一时智慧过剩而招致祸患。这充分说明了世事无常,变化难料,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老师可能不忍让我们面对历史的残酷这一面,但我们必须正视,以获得启迪。我们要汲取赵国覆灭的教训,不要独断专行,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也要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保持谦逊谨慎,这样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順应时代潮流,适应环境变化,创造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和氏璧   秦国   秦王   楚国   完璧归赵   独断专行   谗言   固步自封   厄运   惨烈   主动   老师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