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口误叫错一水果名字,后人也跟着错叫三百年,至今仍然读错!

#精品长文创作季#康熙皇帝在吃一种水果的时候,看似一个无足轻重的名字,就是因为他的一次口误错读,竟然影响了后世整整三百年的发音传承,即便是到了今天,也仍然没有改正这个错误。

那么,康熙皇帝又是如何口误的呢?这个被叫错名字的水果又是什么?这其中又有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就给大家讲一讲!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甚至也可以说他是清朝历代皇帝中,功绩最大的一位皇帝。

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开创了“康乾盛世”,他被人称为“千古一帝”,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所建立的功绩最多。

比如: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曾经三次亲征噶尔丹,平息了蒙藏地区动乱,加强和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噶尔丹“灵童转世”,统一蒙古,建立准噶尔汗国;

噶尔丹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在战场上表现尤为出色,他被称为“半人半神”。

他与康熙皇帝、彼得大帝被称为17世纪、亚洲东部最具有野心的三大帝王,他也是康熙皇帝一生当中,最最强大的对手。

噶尔丹是蒙古准噶尔部落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个儿子,他的母亲名叫玉姆阿噶。

说起噶尔丹的出生,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

当时的蒙古准葛尔部,以及新疆、西藏等地区都信奉“藏传佛教”,有一次格鲁派的“活佛”尹咱到访准噶尔部。

“活佛”是对“蒙藏佛教”中得道高僧的一种尊称,他有着一颗慈悲心肠,经常开坛讲经、弘扬佛法。

噶尔丹的母亲玉姆阿噶,本来已经育有大儿子僧格,但是她还想再要一个儿子,于是她就虔诚的跪求尹咱“活佛”帮忙。

尹咱“活佛”被她吓了一跳:“我是出家人,怎么可能帮你生儿子呢?”

可是玉姆阿噶仍然不依不饶的说:“既然您现在不能赐子给我,那就等您圆寂之后,再投胎到我腹中当我的儿子,可以吗?”

尹咱“活佛”估计是被她缠得无可奈何,便答应了这个也不算强人所难的请求。

然而巧合的是,后来尹咱“活佛”快要圆寂时,玉姆阿噶还真就有了身孕。

于是尹咱“活佛”便告诉手下的弟子和信徒:“当自己圆寂之后,玉姆阿噶肚子里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转世灵童’。”

公元1644年,当尹咱“活佛”圆寂之后,玉姆阿噶还真就生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后来的噶尔丹。

于是,格鲁派信徒就认为噶尔丹是尹咱“活佛”的转世灵童,便把他也奉为“活佛”。

也可以说,噶尔丹一出生就占据了宗教与世俗的巅峰位置,成了“喇嘛教”中两大密教宗派之一的“温萨派”掌门人。

等到噶尔丹稍长大一些后,他的父亲便把他送到西藏的拉萨,先拜“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为师,然后又成为“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弟子。

这里再给大家科普一下“达赖”和“班禅”分别又是什么意思?

西藏佛教主要包括“藏传密教”五大派,其中“格鲁派”是最大的一个教派,由于该派僧人头戴黄色僧帽,所以又称为“黄教”。

在“格鲁派”中,“达赖”和“班禅”并列为两大宗教的领袖,他们都是藏区佛教的精神领袖,也是位高权重的“活佛”。

“达赖”是全藏区的领袖,名义上掌管全藏地区,但实际是管理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而“班禅”管辖的范围则是,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

“达赖”的全称为“达赖喇嘛”,“达赖”是藏语中“海”的意思,“喇嘛”则是“上人”的意思。

公元1653年,顺治皇帝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也就是说清朝当时是承认了“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班禅”的全称为“班禅额尔德尼”,“班”是梵语,意为“智慧高深的学者”;“禅”是藏语,意为“大”;“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

“班禅额尔德尼”的意思就是“智勇双全的珍贵大学者”。

两者相比,“达赖”势力范围要比“班禅”大一些,而且影响力也比“班禅”更大一些。

噶尔丹在西藏学习佛法期间,由于身份尊贵,受到了“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的喜爱和认可,这也为他后来以宗教建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因为噶尔丹是没有资格继承父亲汗位的,因此他的父亲则希望他能够在西藏潜心钻研佛法,最终成为一代高僧,然后在西藏终老一生,也算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但是野心勃勃的噶尔丹,并没有按照其父亲给他设计的轨迹往前走,他甚至每天都在梦想着,自己要重新建立起一个可以与努尔哈赤媲美的“草原帝国”。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噶尔丹在西藏学习佛法期间,他的哥哥僧格,在准葛尔部落首领权力交接典礼上,被他两个兄弟车尔臣汗和卓特巴巴图尔发动叛变谋害死了。

得到消息的噶尔丹,立刻日夜兼程的返回准葛尔,最后打败了叛军,继承了父兄的汗位,从此开始了驰骋纵横的一生。

噶尔丹登上汗位之后,率军平定了蒙古本部后,又相继征服了喀什噶尔、吐鲁番、哈密等地区,最终统一了蒙古,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公元1678年,葛尔丹将准葛尔首领的“大汗”称号改为“汗王”,这也意味着他将与满清帝国开始公开叫板。

噶尔丹狼子野心,挺进中原挑衅满清政权;

当噶尔丹统治了整个蒙古之后贪心不足,开始对满清政权进行挑衅。

首先,噶尔丹借口看上了康熙皇帝最喜欢的女儿蓝齐儿,并要求娶蓝齐儿为妻。

康熙皇帝思量再三,最终为了国家利益,也为了大清国民免遭涂炭,便忍痛割愛,将蓝齐儿公主远嫁西北,成为了噶尔丹的妻子。

康熙皇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噶尔丹非常的不满,但是为了安抚他,也不得不这样做。

可是,噶尔丹的野心很大,这场政治婚姻并未扑灭他那颗“狼子野心”,他决心要挺进中原,抗衡满清。

于是,噶尔丹屡次向清朝边境发起挑衅,率军一路向北京进发,最后只差700多里地就打到了紫禁城下。

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讨伐噶尔丹;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

(噶尔丹)将侵吐鲁番,渐次内移,往后西套,前哨已至哈密……。

康熙皇帝忍无可忍,决定率军御驾亲征,于是就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和噶尔丹展开了一场激战。

康熙第一次征讨噶尔丹;

公元1690年2月,康熙率领十万大军,亲征漠北的噶尔丹。

噶尔丹的军队在清军的强大火力的压制下,始终处于下风,最终弹尽粮绝,不得不退兵。

但是噶尔丹很狡猾,他用诈降之计迷惑了清军,表示自己愿意永居漠北,与清朝分界而治。

由于此战中,清军损失也比较惨重,康熙皇帝只得暂时同意噶尔丹的求和,双方停火息战。

康熙第二次征讨噶尔丹;

公元1696年正月,不甘屈服的噶尔丹又纠集了6000名精锐骑兵,并联合了沙俄,再度进犯漠南蒙古。

于是康熙皇帝调集10万八旗劲旅,兵分东、西、中三路,再次御驾亲征。

这一次康熙皇帝在“昭莫多一战”中,再次把噶尔丹打得几乎是全军覆没,溃不成军。

噶尔丹的妻子阿努塔娜可敦,被清军的炮火击毙,噶尔丹自己则被打得只带着几十名亲兵,突出包围跑回了科布多。

康熙第三次征讨噶尔丹;

公元1697年2月,为了彻底消灭噶尔丹的残余势力,防止其死灰复燃,康熙皇帝再次率兵亲征噶尔丹。

此时噶尔丹的军队,已经人心涣散,土崩瓦解。

当他的手下听说清军杀到,纷纷举手投降,表示愿意做清军的向导,百姓们也表示不再支持噶尔丹。

最后噶尔丹四面楚歌、众叛亲离,再也无处可逃,在绝望之际服毒自尽,结束了他的生命。

虽然噶尔丹计谋再周全、武功再高强,终究不是康熙皇帝的对手。

至此,一代“草原枭雄”噶尔丹的人生,彻底拉上了帷幕。

康熙因口误叫错了一个水果的名字,后人也跟着错叫三百年,至今仍然读错!

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结束了葛尔丹的统治,也为我国的繁荣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处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几处险要之地的那些小国,也纷纷向康熙皇帝纳降称臣,年年进贡。

接下来的那些小国纷纷寻思,该如何献上一份奇特的礼物,来讨好这位“千古一帝”呢?

在这些小国中,有一个小而贫穷的国家叫做“哈密国”,位于新疆东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也是新疆的东大门。

当初哈密国在噶尔丹入侵时,曾向康熙皇帝提供了情报,并在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提供了物质支援,为剿灭噶尔丹立下大功。

康熙皇帝对哈密国的国王十分满意,不仅赐给哈密国王封号,而且还颁发了印信,并承诺对哈密瓜进行保护。

当哈密国的国王得知“康熙皇帝有意保护他的国家”时,让他欣喜若狂,他意识到这也是向中原大国——满清王朝,表达感激之情的绝佳机会。

但是他的国家很穷,也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可以贡献给康熙皇帝。

哈密国王心里焦急不安,立刻把全体大臣叫来开会研究,希望他们能够给出一个好的建议。

但是,大臣们的回答都让他很失望,正放他万分焦虑的时候,一位大臣站了出来说:

“一个物品的价值,并不只能用金钱去衡量,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只要清朝没有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珍贵的东西。”

哈密国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连忙问他:“那到底什么东西才是清朝没有的、珍贵的物品呢?”

这位大臣说到:“在我国的新疆西北部的鄯‘shàn’善县,有一种被‘鄯善瓜’的水果,其肉质细腻,鲜甜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要知道这种“鄯善瓜”,生长环境极其苛刻,不仅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而且还需要大量的阳光照耀才行。

因此,也只有新疆地区才具备如此苛刻的生长条件,大清朝那里是没有“鄯善瓜”吃的。

正当哈密国王高兴不已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

新疆离京城那么远,而当时唯一能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如果用马车运输到京城,恐怕再快也得需要大半年时间,到时候车上的“鄯善瓜”早都烂掉了。

那么,要怎么才能将最新鲜的“鄯善瓜”送到康熙大帝的嘴边呢?哈密国王又开始犯愁了。

这位聪明的大臣又献上一计:“我们可以优选一些‘鄯善瓜’的种子和瓜苗,把它们移栽到木桶里,埋好我国本地的土壤。

在路上一边浇水、一边赶路,这样一路‘种’到京城,等人到了瓜也熟了,这样就能保证‘鄯善瓜’的新鲜了!”

哈密国王听后喜逐颜开,当即下令着手准备,就让这位大臣带队,将‘鄯善瓜’苗和种子运送到京城。

大臣带着随从,一路上精心侍弄呵护着这些瓜苗,每天都要翻动桶中的泥土,还要在上面撒水。

大臣吩咐车夫要晚上赶路、白天休息,目的就是让瓜苗在白天能够得到阳光滋润,晚上休养生息,使其口感更佳。

所以,在白天阳光充足的时候,随从就打开马车顶棚,让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这些嫩苗。

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就关闭棚顶,让果实在夜里吸取着营养,静静地生长。

为了保证“鄯善瓜”果实的完美成长,车马行走时必须保持平稳,既不能颠簸,也不能过快。

当遇到雨雪和暴风等恶劣天气时,还需要增加保温措施,将马车裹得严严实实,确保这些瓜苗不被冻伤。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大臣和随从们细心的照料着瓜苗,不能让瓜苗和果实受到一点点伤害。

而且在这漫长的旅途中,还需要将那些腐烂的或未成熟的果实挑拣出来,不让它们影响新长出来的果实。

终于,哈密国的大臣带着种满“鄯善瓜”的马车,在行走了五个多月之后,终于抵达了京城。

不过车上成熟的“鄯善瓜”的数量也是极少,也仅仅长有十几个,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是“鄯善瓜”的瓜苗比较大,一个木桶最多也就能容纳下两颗瓜苗。

二是运输途中一路颠簸,总会有一些瓜苗枯萎死掉,等到达京城后,一辆马车只能存留几个“鄯善瓜”。

哈密国的大臣到了京城后,就赶紧将这些“鄯善瓜”呈献到康熙皇帝面前。

大臣告诉康熙皇帝,“鄯善瓜”素有“瓜中之王”的美称,不仅吃起来香甜可口,而且又能消暑解燥。

康熙听了大臣的介绍后,目光立刻就被眼前这些“鄯善瓜”所吸引。

当这些瓜被切开之后,金黄色的果肉立刻呈现在眼前,只见瓜肉晶莹剔透,水嫩滋润,还透出阵阵的清香。

康熙皇帝情不不禁的伸手拿起来一块,仔细的品味起来,顿时只觉得瓜香四溢、甜润爽口,还给他带来一股清凉的感觉。

康熙皇帝长在皇宫,什么样的山珍海味没吃过?但是这种“鄯善瓜”,却还是第一次吃到。

康熙皇帝的脸上洋溢出惊喜之色,他一口接一口地享受着这美味的瓜果,甚至已经忘了大臣所介绍的名字。

当吃了几块后,康熙皇帝终于放下手里的“鄯善瓜”,对着身旁的大臣们说道:“来来来,你们也尝尝这哈密国进贡的,叫什么瓜来的?对了,叫哈密瓜!”

这时的康熙皇帝光顾着吃瓜了,已经全然忘记了“鄯善瓜”的名字,只知道来自于哈密国,于是便脱口而出叫错了名字,叫成了“哈密瓜”。

据清朝参赞大臣苏尔德改编的《新疆回部志》记载载:

自康熙初,哈密投诚,此瓜始入贡,谓之哈密瓜。

此时康熙皇帝身旁的大臣们,当然也知道皇帝叫错“鄯善瓜”的名字了,但是谁又会因为这种小事而去计较呢?

再说了,这些大臣根本就没必要为了一个水果的名字对否?去纠正皇帝的错误,这岂不是让皇帝当众下不来台,将来皇帝不得给自己穿小鞋啊!

所以从此之后,“鄯善瓜”就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哈密瓜”,很多不知情的人也随之叫错,而这一错便是三百多年之久,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也仍然未改正过来。

而当哈密国的臣民们,得知清朝的康熙皇帝竟然为“鄯善瓜”取了如此吉祥的“哈密瓜”名字之后,兴奋不已。

他们也就更加卖力地种植“鄯善瓜”,确保每年都能向康熙皇帝进贡个头最大、香气最浓的“哈密瓜”。

而随后的数百年间,每当炎炎夏日来临,康熙皇帝也都能在宫中吃到金灿灿的“哈密瓜”,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哈密国对自己的敬爱之情。

结语:

事实上,康熙皇帝这个不经意的口误,再加上岁月的流转,不仅让“哈密瓜”的名字更加响亮,而且也让这种美味的水果,成为了现如今家喻户晓的美味。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一些偶然的小事,有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长远影响。

哈密瓜不仅仅是一种水果,它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

若不是它源自于历史典籍的记载,恐怕我们永远不会知晓它的真实起源。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我们还是很幸福的,毕竟足不出户就能吃到新鲜的哈密瓜呢!


《郑重声明:此作品仅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并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盗用、搬运,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鄯善   噶尔   达赖   哈密   康熙   蒙古   哈密瓜   活佛   口误   大臣   后人   皇帝   水果   名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