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里的“仲景”饺子

今天是冬至,从这一天起,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时节,俗称“进九”。“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这天,北方地区的人们,往往都要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冬至为啥要吃饺子呢?据说,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他看见不少乡亲耳朵都被冻烂了,就令弟子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锅里煮后,捞出来剁碎,再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煮熟后做成“驱寒娇耳汤”,分给百姓吃。

因此,冬至吃饺子,不仅是中医药食疗养生的生活方式体现,也是人们对“医圣”张仲景的缅怀和纪念。

医家有云:“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走近张仲景,了解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温凉河畔,雕画朱雀的汉式子母阙,拱卫着一座巍峨的山门,山门上书三个遒劲大字:医圣祠。这是我国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中医药文化最重要的地标。

医圣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祠?

医圣祠 图源:南阳日报

医圣祠内,读懂仲景文化。作为“中医祖庭”,医圣祠有三多:楹联多、方剂多、古树多。在这里,可以看懂张仲景何以为“医圣”。

步入医圣祠大门,迎面是一块巨大的照壁,两侧楹联写道:“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辩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寥寥数句,既是对张仲景医学贡献的高度总结,也是一代苍生大医的真实写照。

张仲景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写出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创造性地提出辨证论治,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至今仍为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张仲景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用一生诠释了“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铮铮誓言。

医圣祠中庭,张仲景墓前,“万世医宗”匾额高悬,两侧有多副楹联,其中一副写着:“上工济民下工问病皆关百姓生死,圣人明道常人敬法同体天地经纶。”这是对“不为良相,定为良医”另一种描述。

绕过墓亭,穿过过殿,便是医圣祠大殿,门上悬挂一副楹联:“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医者仁心,臻于至善;山水傍人,相得益彰。这就是南阳人念兹在兹的张仲景精神。

医圣祠 图源:南阳日报

医圣祠外,解锁国潮新玩法。如果说医圣祠内的气氛是庄严肃穆的,医圣祠外则是热情奔放的——“圣祠红墙”,正在成为无数年轻人心心念念的网红打卡地。

红墙疏影,汉风古韵,身着华服、妆容精致的女子款款而行……诗情画意的“圣祠红”,记录下无数年轻人最美的瞬间。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在国潮风中融为一体。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红墙边的古风古韵 图源:南阳日报

据记载,医圣祠建于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唐宋时期规模在200亩左右。在清代,医圣祠几经扩建,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达到680亩规模。但医圣祠后又几经毁损,1959年到2020年扩建前,只有18亩的规模。

如今,在医圣祠基础上扩建的医圣文化园,规划用地面积689亩。换句话说,医圣文化园将达到医圣祠鼎盛时的规模,再现往日的繁华与荣光。未来,这里将是国内唯一一座泛博物馆建筑群落,从建筑到场馆陈列展览,再到地面药用植物,全部体现中医药文化主题。

不仅于此,作为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的支撑项目,医圣文化园建成后,将力争成为“全球中医圣地、世界中医之窗、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

图片医圣祠内的历代名医塑像图源:视觉中国

弘扬仲景文化,打造“宛药”品牌,南阳一直在努力。

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工作。成立“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市县两级设立中医药发展局,形成工作合力。立足“中医药强市”发展战略,不久前,南阳印发《南阳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充分发挥南阳历史文化、中医药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全面推进南阳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将南阳打造成为国际、国内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新高地。

全方位多渠道弘扬中医药文化。耕耘“一节一坛”品牌建设,从2002年开始,南阳已成功举办了15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10届仲景论坛,张伯礼、石学敏等数十位中医界泰斗、国医大师在此讲学论道、研学经方。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元素洋溢在南阳大街小巷,绽放着深沉的文化自信。

以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产业。一方面实施宛药振兴计划,提高中药材质量,提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实施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工作;一方面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集中力量推动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在规模化的基础上产业化,在产业化的同时现代化,激发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医圣祠 图源:南阳日报

近年来,关注中医养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可乐配枸杞”“熬夜喝人参水”,主打一个“朋克养生”。从今夏走红的中药方酸梅汤,到八段锦、五禽戏、三伏天晒背……“新中式养生”正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新潮流。

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有人说,人生历程就是: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在中医养生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超越父母:在豆瓣上,带有“中医养生”“艾灸”字样的小组里,聚集了大批“中医粉”;在小红书上,“艾灸”话题下已有10万多篇笔记,年轻的养生博主们分享着艾灸养生的各种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最大的艾产业种植基地、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南阳艾产品年生产加工量占全球85%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型产业。

文化传承。中医养生,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中医、了解中医、爱上中医,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血脉觉醒,而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当“年轻”主动拥抱“传统”,留下的话题是“传承”。

有需求就有市场,乘着中医养生热的春风,中医药产业也迎来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河南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多数县市都有药材种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本地特色中药材打造成叫得响、拿得出的“拳头产品”,是南阳点“艾”成金给人留下的启示。

国风新潮。强调“天人合一”,是中医文化的哲学基础。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和合致中、道法自然的基础理念不会过时;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不会过时。中医“治未病”理论,更是契合了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治疗方针。这是根植于国民记忆的文化传统,也是绽放于当代生活的国风新潮。

中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让中医药文化“火”起来,让中医药产业“强”起来,国风潮涌,“宛”在河之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冬至   饺子   艾灸   南阳   医圣   楹联   中药材   中医药   中医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