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英法联军为何在宁波建立一座"纪念塔"?


在宁波市三江口南岸,曾立有一座六面塔,为英法联军所建。这座所谓“纪念塔”,记刻的是什么事?它牵涉到哪一段历史?这得从1861年,太平军攻占宁波前后说起。



1862年5月,英法联军攻占宁波后建立的六面塔(翻拍自宁波旧影)



英法联军入侵宁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时间是在1860 年4月,英法联军进犯宁波、舟山定海(时属宁绍台道管辖),意图将宁波、定海作“为南北接应之地”,等英法“兵船到齐,概赴天津”。


1860年4月21日(咸丰十年闰三月初一),英法联军出动大小兵船18艘,驶至定海道头停泊。由于咸丰皇帝采取了妥协的态度,宁波的军政官员对英法联军的入侵,选择了投降。次日,600余名英法联军未遇一点抵抗,陆续进城,轻易占领了定海。随即,英军也赶往宁波,轻易占领了这座港口城市。



晚清宁波城



当时,英法联军在宁波(含定海)的兵力,有兵船18艘,共有海军水兵约2860名,另有5艘无炮位火轮船,每船装有陆军600名,共3000名,大部分都驻扎在定海。显而易见,英法联军部署的这些兵力,是为北上作准备的。


1860年5月,英法联军军从宁波、定海出发北上,进到上海,7月开到大沽口,8月占据北塘、天津,10月控制了北京城。随后,在英、法侵略军的武力逼迫和沙俄的恫吓挟制下,清廷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清廷选择妥协,让英法联军如此轻易地占据宁波,是什么道理?


太平军攻占宁波


清廷选择妥协,让英法联军如此轻易地占据宁波城和定海,这里面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时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如疾风暴雨般地向浙江涌来,这在清廷看来,外患不足惧,内患才是头痛欲裂的地方。


浙江巡抚王有龄的奏折中说得明白:宁波“自五口通商以后,时有夷船往来,登岸入城,本无足怪。所虑者,浙境賊氛方炽”。所谓“賊氛方炽”,指的就是太平军。其时,太平军正在向浙东进军,危及清廷在宁波的统治。


在“内患”面前,清廷采取了妥协、投降的卖国方针,并且和侵略者彼此结合,以共同镇压太平军。


1861年5月(咸丰十一年四月),侍王李世贤率领太平军进军浙江。在攻克金华以后,太平军兵分为五支向温州、宁波、绍兴、杭州、湖州进军。其中挺进浙东方向的,是由戴王进天义黄呈忠、首王宝天义范汝增率领的10万太平军。



图自网络



太平军攻向宁波,自然有其战略意图,除开辟浙东根据地外,着重在于经济上考量。因为宁波是当时浙江的唯一通商口岸,占领宁波可以把持茶丝出口的通道,夺回海关税收权征收大量的税收。太平军占领宁波后,就即将海关权抓在手里。


这一点连英国领事也看到了:“太平军占领了宁波就会使清帝国分子无法对生丝贸易征收任何关税。”作为一个国际贸易口岸,英国人是不会轻易放弃宁波的。在太平天国任职的英国人呤唎,后写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其中说道:英国政府就发出过“采取一切办法阻挠太平军攻占宁波”的指示。”因为“在目前情况下,宁波对我们的贸易无疑是重要的。”英国副提督何伯给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的信中说:为保证“宁波安全起见,可以批准强制干涉”的手段。


1861年6月11日(咸丰十一年五月初四),英海军“遭遇号”舰长丢乐德把英国副提督何伯的照会送给了乍浦太平军首领,扬言要用武力阻止太平军进攻宁波。照会全文如下:


英国驻华海军舰队司令副提督何伯爵士致乍浦太平军统帅的照会:

一、据悉阁下所率部最近已攻占乍浦即将进军宁波。

二、鉴于攻占宁波将严重损害英国及其它外国人之间贸易,特请求阁下勿进入距该城两日行程之地区内。

三、倘本提督愿望被置之不顾(深信不致如此),则我国将不得不与太平军处于武力敌对地位,本提督将极感遗憾。我国本愿与太平军保持友谊,但一旦本提督被迫协助防守宁波,则阁下等不待多言,当可明白,将毫无获致成功之希望。去岁上海事件,阁下等定然记忆犹新。”


英国人的武力威胁不光体现在纸片上,更是落实在行动上。为抵抗太平军,普鲁斯要求清总理衙门:“从速布置宁波、上海的防御。”英军主动协助驻宁波的清军拟订出8项防守计划,还向清军供应了12门重炮。


可防守计划来不及实施,太平军势如破竹,攻克诸暨以后,太平军在黄呈忠、范汝增率领下,兵分三路向宁波围攻。1861年(咸丰十一年)11月21日,太平军占领上虞,次日兵克余姚;11月26日攻占奉化;11月28日,攻克慈溪县城。



图自网络



面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英、美、法三国驻宁波领事只好以“保护外侨”为名,派代表去奉化、余姚见黄呈忠、范汝增,企图阻挠太平军攻宁波城。黄呈忠、范汝增表示攻占宁波势在必行,但答应太平军进入宁波以后,不伤外侨之生命财产,“彼此同守信约,同敦睦谊”,“不准士兵略有侵扰。”同时,警示各国领事,管好侨民,“如各贵国人民,有违命潜助满妖,亦望贵领事查禁。”



图自网络



1861年12月7日,太平军范维邦部攻占镇海,清参将李昌元、知县吴宝仁弃城逃跑。12月9日凌晨,黄呈忠、范汝增率部仅用一个小时就攻克了宁波这个港口城市。“未遇抵抗,未死一人,不流滴血,即克府城”。在宁波的清官员乱成一团,浙江提督陈世章、宁绍道台张景渠、知府林钓躲入江北岸英国领事馆,后在法国军舰的保护之下又逃往定海,“道府航海而逃,不为一日之守,实令人发指。”


到12月16日,宁波府除隔海的定海以外,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以及余姚、宁海都被太平军所攻占。


眼见太平军占据了宁波,英、法、美等国在宁波的利益将遭受严重损失,于是,英法联军直接出面武装干涉了。


太平军失守宁波


太平军进驻宁波后,对外国人比较和善,希望外人不要干涉中国内政,不帮助清军,太平军也会保护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是英法侵略者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想方设法制造事端、挑衅太平军。


一次,范汝增从南京回来,太平军鸣放礼炮欢迎他进城。英国人就借口鸣放礼炮的子弹流射到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给外人造成生命威胁,要求道歉,并提出横蛮要求。


“遭遇号”丢乐德舰长给范汝增发来照会说:“本舰长奉命率大军要求道歉,......本舰长与此间负责官商量后,认为城外正在建筑的炮台严重地威胁了外国租界。因此请贵主将立即将炮台拆毁,并将我租界(指江北岸外人居留地)对面的城上大炮一律撤走。”如果太平军不在24小时内拆除炮位和大炮,英军“将予以摧毁,并占领宁波”。


黄呈忠、范汝增面对挑衅和无礼要求,嗤之以鼻,并在复照中驳斥说:“该处修建炮台,原系我军自卫所必需,与外国人并无妨碍。城上炮台亦不能撤走。”如果英军以武力干涉,“我军唯坚守自卫”,但“决不首先启衅”。范汝增还严正宣布:太平天国在宁波行使管辖权,“外国人居留地属于天朝,所以它应该像中国其它地方一样,绝对受太平军管辖。”



太平军将领黄呈忠



随后,太平军夺回了海关主权,设天宁关代替原来的海关。外国商船进出天宁关,必须看船报税,一切手续符合后,才盖章放行。对于对抗稽查不纳税的洋商,太平军除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处理外,还直接采取没收船上货物的手段。这种捍卫关税主权的做法,与清廷出卖海关权益的行为截然不同。


太平军进驻宁波后,纪律严明,“治军严整”,“未尝谬杀一人”,同时为维护社会安定,在设立政权机构、整顿社会秩序、实行田赋制度、恢复工商业、开展独立外交事务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太平天国建立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根据地,切断了清廷在宁波的经济来源,也使英法等国在宁波的利益遭受很大损失,这就引起清统治者的震惊和外国列强的仇视。他们出于共同需要,结成联盟,联手绞杀宁波太平军。


1862年(同治元年)初,浙江提督陈世章、宁绍台道张景渠等,依照清廷“借师助剿”的方针,筹计反攻宁波的准备。张景渠致函英国领事夏福礼,要求英国参战镇压太平军,“惟期仰仗贵国兵威,帮同助剿" ,“定期相机进攻”。经过宁波台道张景渠、海盗阿伯克、丢乐德舰长和领事夏福礼四人的密谋策划,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镇压宁波的太平军开始了。


4月28日(同治元年三月三十日),英军玩弄阴谋诡计,明里由“遭遇号”丢乐德舰长以英国代表的身份,给宁波的太平军首领黄呈忠发公函,信中一方面称若清军前来进攻,则英军完全“中立’,以麻痹太平军;暗里调集海盗舰队停泊甬江江面“准备进攻宁波”。


5月5日(四月初七),陈世章命令游击布有兴率广济军1000人,联合驻海山、穿山、郭巨的清军攻打镇海。5月7日,镇海监军何文庆率太平军拼力奋击,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被迫撤退,镇海被攻陷。接着,清军“在英国舰艇的掩护下,溯江而上,并宣称在5月9日早上三点反攻宁波”。


5月8日(四月初十),英“遭遇号”舰长丟乐德和法舰队司令耿尼配合清军向宁波进攻。进攻前,英法军向太平军发出警告,要求太平军自行拆毁炮台,“和平”退出宁波,如若自卫,向清军发起炮击,危及外国租界军民,则“开炮还击并轰击宁波城"。


太平军将领黄呈忠、范汝增没有理会英法军的威胁,正气凌然地回复道:“清兵何处前来,我国自必何处开炮。”


5月9日早晨,提督陈世章、台道张景渠、丟乐德舰长与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聚集在英国领事馆,商议联合进攻宁波的具体部署,决定英法联军和清军于5月10日联合进攻宁波城。


1862年5月10日(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凌晨,海盗阿伯克舰队首先发炮轰城,诱使太平军开炮还击。眼见许多守城士兵倒在血泊中,太平军被迫进行自卫,向海盗还击。开始时为避免危及外国船只,太平军只放射排枪不开炮,不料有两颗子弹射中英舰“茶隼号”的船尾。侵略军就以此为借口,撕下伪装,顷刻间,停泊在甬江内的英国军舰“遭遇号”、“伦道夫号”、“克斯垂尔号”、“勇敢号”及法军炮舰“明星号”一齐向宁波城猛烈炮击。“克斯垂尔号”曾一度开近太平军炮台,用舰上十寸炮轰进炮台里面,然而太平军士兵坚守他们的炮位,大炮一经被轰翻,立刻又重新安上炮座,显示了太平军士兵视死如归的精神。



被英軍舰炮火轰毁的宁波城墙(翻拍自宁波旧影)



在武器精良的英法联军面前,太平军表示出毫不畏惧、血战到底的决心,用长矛、粪罐、石头、砖块作武器,多次击退登城敌人的冲锋。当丢乐德率冲锋队再次登城时,范汝增亲自指挥400余名战士迎战,开展短兵相接的肉搏战。英軍中尉科诺威伏毙在城墙上。激烈的战斗,使“天地暗色,屋宇震荡”。



英军台維斯中尉等登上宁波城头(翻拍自宁波旧影)



这场自卫还击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最后,太平军阵亡100多人,主将黄呈忠、范汝增身负重伤,为保存实力,率余部被迫突围,放弃了宁波,出走余姚。宁波城陷落。


宁波失守后,在各县的太平军也被迫相继突围撤退。1862 年5月12日,太平军吕德林退出奉化。13日,太平军潘世忠撤出象山。14日,在驻宁波英法联军配合下,张景渠攻下慈溪。6月4日(五月初八),张景渠率清军联合英法联军攻克余姚。宁波及其所属各县的失陷,导致了整个浙江的失陷。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浙江的失陷不从左(宗堂)军从入衢州城开始,而是从英法军“攻陷宁波开始”。


宁波失陷后,太平军和百姓面临英法联军的残忍行为。


侵略军对太平军的杀戮


清军和英法军在攻下宁波及其各县后,对太平军进行了残酷的杀戮。仅据呤唎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统计,宁波、慈溪、余姚、奉化等县市,被屠杀的太平天国军民达2万多人。太平军宁波郡总制陆心兰、象山的太平军将领顾廷菁、军师王芳棣和慈溪的武经政司周申庸等,都被处以死刑。


当时的《中国邮报》(即《德臣西报》)报导了破城后的惨景:“叛军(太平军)由西门退走,于是海盗入城,开始破坏,他们数小时内所破坏的较之叛军占领宁波五个月内所破坏的要多得多”,“ 星期日,复职道台忙于砍下他所捉到的不幸叛军的头颅。要不然的话,就把他们处以酷刑。”



取自网络



记者还看到英国领事的私用仆人阿福,“这家伙穿着绸衣,骑在马上,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在城内巡行,命令他们杀人。”


太平天国不想放弃宁波这座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4个月后,太平军发起了反攻。


太平军反攻浙东


宁波对太平天国的重要性,用英国人的话说:“一旦他们(太平天国)据有一个海口,显然不但可以夺去上海海关的大部分税收,而且还可以把这一部分税收转而充实他们自己的国库,并且也将摧毁满清政府的主要支柱。此外,太平军占据宁波还可以得到他们所迫切需要的一切军用物资。”


因此,太平军在同治元年秋天,以“两路出击、围攻宁波”的策略,重新部署力量进行反攻。太平军兵分两路,向宁波逼进。一路由黄呈忠、范汝增及何文庆率领,攻余姚、慈溪,由北向宁波进攻;另一路由梯王练业坤率领攻奉化,由南向宁波逼进。


1862年9月11日(同治元年八月十八日),黄呈忠、范汝增率部反攻余姚,由于遭到中外敌人的阻击,于是绕道直攻慈溪(慈城),于9月16日(八月二十五日)一举攻取慈溪。


太平军攻占慈城以后,离宁波市区不到15公里,这使固守在宁波的宁绍台道史致锷十分惊慌,通过买办杨坊,请调“洋枪队”来甬解围。于是华尔的“洋枪队”调到了宁波。



洋枪队(取自宁波档案)



洋枪队到宁波围剿太平军,买办杨坊在其中起到了恶劣作用。杨坊,鄞县人,靠贩卖鸦片致富,华尔的妻子就是其女。华尔一听岳父参与了请调活动,便马不停蹄地率洋枪队来到宁波绞杀太平军。谁知,慈溪却成了华尔的葬身之地。


华尔是美国人,生于1831年,27岁时到上海,曾在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当大副。1860年由清苏淞大道吴熙委派,招募了外国人组成洋枪队,帮助清军在清浦、松江一带围剿太平军。1862年春,华尔加入中国籍,被清廷委任为副将。这时,洋枪队的人数已发展为有5000多人的,士兵多由中国人组成的中外混合军。洋枪队改为“常胜军”。洋枪队曾在上海松江一带与忠王李秀成的太平军发生过数次激战。



汤姆.华尔(翻拍自宁波旧影)



1862年9月21日(八月二十八日),洋枪队在英法军的配合下共同进攻慈溪县城。华尔气焰嚣张,以新式枪炮向慈城发起猛烈进攻,太平军开炮开枪抵御。华尔“中了一枚太平军的滑膛枪子弹,受到重伤”,次日毙命于宁波。《上海新报》曾记述:“二十三日宁波来信云:华副将在宁波慈溪地方剿贼,亲督队伍出仗被发贼开洋枪,正中胸膛,以致阵亡”。虽然太平军力创洋枪队,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太平军被迫于10月初退出慈溪。


1862年9月18日(八月二十七日),梯王练业绅率领2万人的南路太平军,从新昌、嵊县攻下陈公岭,击毙清军百余人。9月21日,攻破奉化县城东、南两门,再克县城。奉化知县屈水清弃城逃跑。



1862 年9月24日(闰八月初一),练业绅率部再攻宁波。清新任宁绍道史致锷与英法军进行抵抗,太平军退守奉化。


10月3日(闰八月初十),清军、英法军、洋枪队联合进攻奉化。太平军战士英勇反击,两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打死了美国军官那师及士兵24人,英军博心克铁等人受伤。但由于敌人力量过强,次日大平军弃城西走。至此,太平军反攻宁波失败。



图取自宁波档案



从太平军占据宁波到以后反攻宁波,面对外国侵略者毫无畏惧,并给以沉重的打击,表现出了坚决维护民族尊严,不甘屈服于外国列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浙东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著名学者严中平先生曾评价过太平军攻占宁波的意义:


李世贤的部将黄呈忠和范汝增1861年12月9日解放宁波城,到1862年5月11日(应为5月10日)被英法海军逼退,计前后据守宁波半年。从许多方面说,这一段事情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上都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过去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朋友们,对于这一段经过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是很遗憾的。


英法军建立六面“纪念塔”


1862年5月10日英法联军攻占宁波后,拆毁了太平军筑在三江口的镇江炮台,建造所谓“纪念塔”。石塔高14.15米,六棱锥体形,故称“六面塔”。


塔上刻有碑文:“一千八百六十二年五月初克复宁郡,太平军撤离宁波,将逆贼驱除。我大英、法两国有死事之官兵,恐久而湮没无闻,因将逆贼炮台(指太平军筑在三江口炮台)拆毁,以其石筑六面塔一座以记事耳,及死事者之姓名,永垂不朽。”


塔上还刻有被太平军击毙的英国舰长科诺.华尔等28名英法官兵姓名。六面塔上这个华尔不是美国人华尔,洋枪队长叫汤姆.华尔,是死在当年9月,六面塔建在这之前。


六面塔建成后,不断遭到宁波人民的反对,英国领事于1933年5月被迫将该塔迁至江北岸桃渡路新江桥堍,后又不得不再迁至白沙路外国人坟地。20世纪60年代后六面塔被拆除。



1933年5月被迫迁至江北岸桃渡路新江桥堍的六面塔



一座六面塔,一方面确证了英法军是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太平军对侵略者的沉重打击。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国外列强亡我之心永远不止,他们会继续不断地联合国内的卖国求荣分子,妄想扼杀中国的和平与发展,阻碍伟大复兴之路,对此要提高警惕,做好一切准备!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宁波近代史纲》、《宁波旧影》、《宁波档案》,如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英法   太平军   宁波   联军   太平天国   炮台   洋枪队   奉化   慈溪   纪念塔   英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