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残暴的黄巢,但是却为我国拔掉一个危害600年的“毒瘤”

当年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使得农民起义成了历史中的重要一环,每逢王超末期,都会爆发农民起义。


而后人对于这些人的评价往往是正面的,唯独黄巢是一个例外,很不受人待见。主要还是他下手太狠,做事太绝。什么“淘物”、“洗城”、“捣磨寨”都是他发明的,这一件件事情都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黄巢的一系列行无意中除掉了一个存在了六百年的“毒瘤”,推动了历史前进。


那么,这个“毒瘤”是什么?黄巢又做了什么呢?


一次差点成功的揭竿而起

黄巢出生于一个盐商家庭,颇有才学,文武双全。如果他能进入朝堂,那也是一位良臣。可惜天意弄人,他竟然屡试不中,最后只得回到老家,继承家业。


唐僖宗时期,干旱和水灾频发,然而朝廷不仅无动于衷,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于是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王仙芝的实力最强,名气最响。

由于对朝廷的很多做法不满,黄巢于是变卖家产,招募了几千人,加入了王仙芝麾下,做了一个将军。


前面说了,黄巢此人文武双全。他的剑术、箭法都很出色,而且还会骑马,此外还颇有谋略,因此王仙芝很倚重他。在黄巢的帮助下,王仙芝的义军迅速发展壮大,有了十几万人。一路攻城掠地,战无不胜。


而此时的朝廷又在做什么呢?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皇帝和藩镇之间则是互相拉扯、较劲,等唐僖宗收到急报的时候,义军已经成了规模。


唐僖宗没办法,只得采取招安来解决问题。

朝廷开出的条件还是很诱人的,王仙芝动心了。不过这事并非他一人能说了算的,他赶紧叫来军中将领开会商议。


结果大部分人都反对此事,尤其是黄巢,反应最激烈。为此他不惜和王仙芝大打出手,将其脸给打了。


王仙芝一看,众怒难平,这才打消了接受招安的想法。不过也因为此事,导致他与黄巢决裂,从此以后黄巢才开始单干。


由此可以看出,黄巢这人至少是有追求的,不会随便为点蝇头小利就放弃底线。

在招安失败后,唐僖宗开始调兵遣将,试图消灭义军。而那些藩镇的节度使们也出于利益需要,与唐僖宗和解了,双方一起出兵。


面对来势汹汹的朝廷大军,黄巢率领义军转战各地,慢慢地,竟然站稳了脚跟。接着稳扎稳打,先是拿下洛阳,不久之后干脆拿下长安。唐僖宗见势不妙,提前逃离了长安城。


就在进入长安城后不久,黄巢便在皇宫登基称帝,建立了“大齐”。此时的黄巢处于人生巅峰,无论是朝廷还是藩镇都不是他的对手,对其畏之如虎。


可惜,此后黄巢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补给不稳,加上内部矛盾,“大齐”的生存空间开始被压缩。最终,黄巢不得不撤出了长安城,于山东的虎狼谷去世。


黄巢虽然败亡,但是却拔除了一个存在了600年的“毒瘤”,那便是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一个存在了600年的“毒瘤”

世家大族,也被称作高门大户,是一个以家族为单位,以血脉为纽带而形成的组织,或者叫势力。


世家大族在古代的影响力之大,现代人难以想象,即使是独断超纲的皇帝,对其也是十分忌惮的。


经常与世家大族一同出现的一个词,叫“门阀政治”,其源头应该是汉末三国时期。


三国之中的曹魏、东吴,“门阀政治”都十分严重,世家大族在朝堂上有极大的影响力。至于蜀汉,主要是刘备集团属于外来户,这就决定了他必须打压益州本土世家大族,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

不过后来蜀汉灭亡,这些益州的世家大族都是在背后推波助澜了,否则魏军的进展不会那么顺利。


司马家建立西晋后,对于这些世家大族非常忌惮。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会分封诸王,为的就是让他们盯紧那些世家大族,以防不测。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世家大族还没行动,司马家自己人先打起来了,这边是“八王之乱”。


到了东晋,“门阀政治”就更严重了。东晋的建立,靠的就是吴地的世家大族支持。


当时有句名言,叫做“王与马,共天下”,这马是指皇族司马氏,而王,则是指王家。也就是说,没有王家,司马氏连皇位都坐不稳。

到了东晋后期,由于利益上的争执,皇帝和大部分世家大族都闹翻了,双方不惜短兵相接,大打出手。结果你猜怎么样?朝廷竟然不是这些世家大族的对手。


最后还是天降猛男,出现一个叫刘裕的猛人,建立“刘宋”,将东晋取而代之,这场争斗才算结束。


皇族司马氏是灰飞烟灭了,然而那些世家大族却依然活得好好的。即使经历了南北朝的连番战乱,依然屹立不倒,反而更加树大根深。


到了唐朝,这世家大族内部又划分了好几个档次,最顶级的被称作“五姓七望”,属于名门望族中的名门望族,其地位之高甚至凌驾于皇族之上。

所谓“五姓七望”,便是李氏、崔氏、卢氏、郑氏和王氏五个姓氏。其中最厉害的李氏和崔氏出了两个望族,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这五姓七望到底有多可怕呢?


唐太宗李世民够厉害吧?但是他还要想方设法和“五姓七望”搭上关系,李世民自称是陇西李氏的后人,虽然陇西李氏默认了这种说法,但是却一种看不起老李家,觉得对方血统不纯。


李世民晚年经常感叹:“我家儿女都很优秀,为何五姓七望都不愿意和皇室联姻呢?”

唐朝有个宰相叫薛元超。出身于关西六大望族之一的薛氏。可是他晚年最大的遗憾竟然是没能娶到“五姓七望”家的女子。要知道,他妻子可是李元吉的女儿,那可是皇族呀。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观念里,皇族是不如“五姓七望”的。


李世民还特意为了这些世家大族编撰了一部《氏族志》,当然,他也是有私心的,他曾经暗示大臣们,将李氏排在第一,想以此来抬高皇族的地位。可是大臣们完全不给面子,直接将崔氏排在第一,李世民的脸瞬间肿了。

这还没完,纵观整个唐朝,仅陇西李氏就出了10个宰相,而清河崔氏更是出了13个宰相,朝中大臣更是不少。算上其他五家,朝堂上的大部分位置都被这几家占据了。


到了黄巢所在的时代,情况更加严重。当黄巢拿下洛阳后,目标直指长安城。唐僖宗为了确保长安城安全,调神策军和诸军前往潼关防守。


唐僖宗不知道的是,这神策军看上去人数众多,但是都是花架子。原来,神策军早已成了那些世家子弟混资历的去处。里面全是一群养尊处优的公子哥,指望他们守潼关,还不如派一群猴子去呢。


于是,潼关毫无悬念地丢了。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既不是藩镇,也不是义军,而是这些世家大族和“门阀政治”。


好在这个“毒瘤”却被黄巢无意间消除了。


“门阀政治”的终结

说起来,黄巢和这些世家大族之间也是有些恩怨的。黄巢自幼颇有才华,他五岁就能和祖父对诗,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以黄巢的才华,虽说达不到状元的水平,但是考个进士还是问题不大的。可是呢,一年没考上,两年没考上,来来回回考了十几年,依然是名落孙山。

心灰意冷之下,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抒发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那么黄巢为何屡试不中呢?是他没才华吗?自然不是的。


事实上,此时的科举早已不是唐太宗时期,让普通人升迁的通道了。科举被那些世家大族所掌控,成为了那些豪族子弟升迁的渠道。


在唐穆宗时期,就曾发生过一桩很严重的科举舞弊案。


这事情原本也不会爆出来,好在世家大族之间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之间也是有矛盾的。于是,出自弘农杨氏的杨凭跑到唐穆宗那,状告十四个世家子弟,不学无术,完全死靠关系得以金榜题名。

唐穆宗本想将这十四人治罪,但是大臣们都劝他给这些人一个机会。毕竟这么做会让那些世家大族颜面无存。


于是唐穆宗找来白居易主考,单独再考这十四人一次。白居易也不好得罪那些世家大族,出的题目只要好好度过几年书,基本闭眼考过。


结果呢?一地鸡毛,没几个人言语说得通的。这些人啥水平一目了然,可是唐穆宗迫于世家大族的压力,还是留下几个人背景硬的,取消了剩下几人的进士资格。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科举录取的进士,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世家大族的。世家大族的庸人占据了那么多名额,有才华的黄巢自然会落榜的。

而且除了科举之外,世家大族的子弟还能通过“通榜”和“公荐”做官,难怪朝堂上都是他们的人。


黄巢自然对于这些世家大族是恨之入骨,是他们害得自己无法一展才华,实现抱负。所以他对这些世家大族下手极狠。


黄巢的军队主打一个“劫富济贫”,所过之处,世家大族皆灰飞烟灭。财物全都“拿走”,人全都咔嚓了。


这些财物,一部分用来充作军资,剩下的全都分给了百姓。因此百姓都愿意跟着他,义军才能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至60万人。

当黄巢败亡后,人们惊讶地发现,那些世家大族已经十不存一,无法再影响朝堂、影响历史的发展了。


不过唐朝此时已经无力回天,30年后被朱温所灭,一直到宋朝,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举,不再受那些世家大族影响、操控,无论高低贵贱,只要肯读书,都有机会逆天改命,一展抱负。


从这点来看,黄巢也算是功过相抵了。


参考《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毒瘤   潼关   陇西   门阀   黄巢   大族   皇族   科举   残暴   朝廷   世家   性格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