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最猛烈的春药

#古籍里的历史#

(洪武皇帝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了。

老皇帝一死,先帝四子,位封燕王的朱棣同志相当难过。

父死子哀,这是人之常情,但老实说,朱棣对父亲朱元璋,应该是没有那么厚重的感情的。

出生于元末至正二十年的朱棣生逢乱世,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还只是割据元末的一位群雄而已。

正在朱棣呱呱坠地的这个当口儿,朱元璋的头号劲敌陈友谅接连进犯池州和当涂,军情紧急,如果陈友谅拿下当涂,紧接着就一定会进犯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所以,面对刚刚降临人间的朱棣,朱元璋甚至来不及看他一眼,就更别说抱一抱这个儿子了。

(元末 降生乱世)

陈友谅攻打朱元璋的时候,是四月份,而直到年底,朱元璋才有时间给朱棣起名字。

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就算想要给朱棣那种来自于父亲的关爱,他也没有时间,因为他不是钢厂工人,而是要做大明天子。

更何况,我们的朱元璋同志繁育能力极强,光儿子就生了二十六个,就算是雨露均沾,朱棣也不过是能分到几口水而已,更何况朱元璋还偏爱他的嫡长子朱标,而对其它儿子缺乏真实的情感。

当年几乎全家惨死的回忆对朱元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对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生育似乎保有极大的热情。

有明一代,明朝宗室的人口数量,可以说是呈现出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爆炸式增长。

朱元璋开国之时,明朝宗室不过五十八人,永乐朱棣年间增加到一百二十七人,而到了嘉靖年间,一百多人又繁衍出了一万九千多人,万历年间更是剧增至八万多人。

一些历史学家推算,到崇祯年间,大明的皇族成员总数量已经超过百万,就如历史学家张宏杰所说,如果大明王朝没有灭亡,那么朱氏子孙迟早会压塌整个地球。

这些皇族成员,藩王子弟不用承担任何工作,也无须对这个社会有任何的贡献,而只需要按时领取朝廷发放的俸禄,每天吃吃喝喝,聊度余生就可以了。

(皇室 宗族 人口增长)

我们在阅读明末的历史的时候,时常会发现,那时节的明朝,最为严峻的一个问题就是国家财政上的巨量亏空。

但是我们要知道,崇祯皇帝本人其实是一个十分节约,从来不铺张浪费,甚至为了开源节流能把明帝国半数以上的驿站全都关停的皇帝。

既然皇帝不花钱,那么从隆庆开关以来流入中国的巨量白银都去了哪里呢?

朱氏皇族的人数膨胀,或许能给我们一点点的启迪。

朱元璋为他的子孙后代打造出了如此优越的生存条件,如此丰厚的福利待遇,也许皇帝的本意是希望朱氏子孙越来越兴旺,可以更好的拱卫皇权,但他却不能想到,正是自己的这种行为,(有可能)使大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言归正传,我们接着来聊朱棣。

父亲的死讯传来,朱棣还是莫名的有些伤感。

一来,当年如果大哥朱标活着,他来即位做这个新帝,朱棣只会心服口服,但现在老父亲一顿骚操作,竟然隔代传位,把皇位留给了大哥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自己的侄子。

在朱棣的心里,如果公平公开的竞争,皇位不一定会是自己的,但却一定不会是朱允炆的。

(建文皇帝 明惠帝 朱允炆)

二来,出于人伦孝道,以及朱棣对于父亲最原始的那份崇敬,他对朱元璋的与世长辞还是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伤感。

所以,听闻父丧,朱棣立刻从封地北平出发,直奔当时大明京师南京,想要在父亲埋葬皇陵之前见他最后一面。

然而,朱棣刚走到一半,就被建文帝朱允炆给劝返了。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

儿子奔父丧,天王老子也不能拒绝,但朱允炆的理由很充分,因为他告诉朱棣,先帝在死前已经留下遗言:自己死后,任何一个儿子都不允许来京师吊丧。

如果这道诏书是真实的,那我们不得不对朱元璋的这一手皇位继承安排产生极大的好奇。

因为,如果朱元璋真的要求在自己死后不允许自己的儿子们进京奔丧,即说明朱元璋在生前就考虑到了自己的这些藩王儿子们很有可能趁着先帝骤崩,新帝初立的这段权力真空期来京师捣乱,进而威胁朱允炆的统治。

那也就是说,朱元璋其实打一开始就发自心底的知道,他的这些儿子们不会安分的做孙子朱允炆的臣子,而是有极大的可能想要颠覆建文政权,并且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

既然早知如此,那又何必当初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朱元璋本人自己清楚了。

(皇权)

但是,作者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种不太符合权力结构的逻辑,但是却符合人伦情感的看法,那就是:

之所以朱元璋就算是冒着以后藩王会作乱的风险也要把这个明明不是最好,也并非唯一人选的朱允炆推上皇位,其原因不过是因为,朱允炆是已逝太子朱标的儿子。

而朱元璋,这个深沉内敛的父亲,一直对儿子的死,意难平。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朱元璋其实没有定下过这样的规定,所谓藩王不得入京,不过是朱允炆驱赶朱棣的理由。

但无论是真是假,对朱棣来说,都无疑是一种十分沉痛的打击。

因为,如果这是真的,那就说明父亲朱元璋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任过自己,这个既为君又为父的大明天子只把朱标一系的子嗣当做亲人,而把他朱棣这个四子,当成了服务于皇权的工具,以及对新皇帝的潜在威胁。

而如果这是假的,那么这对朱棣来说将会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因为,新皇帝朱允炆连孝子奔丧的人伦请求都要驳斥,即说明新皇帝对他朱棣,以及现下的藩王们,已经充满了敌意。

勒转马头,朱棣老老实实的返回了北平。

(永乐皇帝 明成祖 朱棣)

尽管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屈辱,但直到这个时候,朱棣似乎仍然没有图谋造反的意图。

诚然,他在朱允炆对他的态度上感受到了自身的危机,但是这种程度的危机,也只会让朱棣心里不舒服。

所谓天高皇帝远,朱允炆在南京做皇帝,而朱棣在北平做藩王,他们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两个世界的人。

不可否认,作为洪武二十六子中能力最强,最像朱元璋的人,朱棣很想要当皇帝,至少他认为自己应该比朱允炆适合做皇帝。

不过,朱棣虽然想要做皇帝,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

这句话看起来很不合理,因为藩王朱棣想要当皇帝的几乎唯一的手段就是造反。

你不造反,你怎么当皇帝?

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造反是杀头的大罪,而想当皇帝只不过是一种秘而不宣的内心活动,这种活动不会承担责任,也不用背负任何的罪名。

是啊,对于朱棣来说,当皇帝这事儿,想想就得了。

自己是先帝的儿子,是大明的藩王,自己在北平有富丽堂皇的宅院,有成群结队的奴仆,有受用不尽的下人,自己穿的好,住的好,吃的好,可以说是手拿大白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自己凭什么因为想要做皇帝这种不切实际且很难实现的想法来赌上自己这安定富足的一切?

有很多人认为,朱棣天生反骨,是蓄谋已久的野心家,朱允炆前脚登基,后脚朱棣就造反了。

(古代 起义)

这个变化和心路历程,很显然是不对的。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是因为他们延误了去秦都服徭役的工期。

吴王刘濞举七国而乱,是因为汉景帝刘启失手打死了他的儿子。

大唐的黄巢攻入长安,是因为多年科举却屡屡落榜,索性我考不上那就都别考了,而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所以揭竿而起,不过是因为想要吃上一口饱饭。

以上这些仁兄,他们的人生道路走上了一个无法后退的节点,他们的反抗带有明显的“逼上梁山”式性质。

但朱棣,在建文初期的政治生态中,他的道路,一直是平稳且顺利的。

网络小说和电视剧看得太多,我们容易把所谓造反起义看成一件很炫酷的事情。

古来功成名就者少而功败垂成者多,造反的确很酷,但却不是炫酷,而是残酷。

成功固然不错,但失败却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作者以为,朱棣的反叛,很大概率上,是朱允炆所导致的。

如果朱允炆不拿他这些藩王叔叔们开刀,或者说朱允炆削藩时可以稳中求胜,以温水煮青蛙的姿态缓慢的瓦解藩王的势力而不是步步紧逼,雷厉风行,那么朱棣会有很大概率,老老实实在北平做一辈子的藩王。

因为朱棣明白敌不动我不动的道理,如果朱棣注定要和朱允炆走到相对的道路上,那么率先发起攻势的,必然只能是朱允炆。

因为,只有朱允炆先对藩王们举起屠刀,朱棣才能合情合理的反抗,才能在舆论上拥有优势。

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

新皇帝朱允炆毕竟年轻气盛,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大力削藩,这些藩王叔叔们和朱允炆血浓于水,可他们的命运却如落花水自流,被流放化外的,被永久囚禁的,甚至还有引火自焚的。

直到这一刻,朱棣才猛然意识到,现在已经不是想不想当皇帝,想不想造反的问题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不能立刻有所行动,那么就必然会沦为朱允炆削藩大计的牺牲品。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只能表现出了万般无奈的心态,被逼无奈的心情,然后毅然决然的举起了靖难的大旗。

(举兵靖难)

当然,这也许只是朱棣的表症,也许在公元1402年那个遥远的夏天,当朱棣听说诸位藩王纷纷落马之时,除了在内心感觉到了一丝紧迫和凄凉之外,他也会没来由的生出狂热和兴奋。

因为,以前朱棣认为,人的一生有很多东西是可以确定的。

他当年确定自己有竞争皇位机会,但是他没有。

他当年确定朱允炆会顾念亲情让他奔丧,可他也失算了。

他当年确定自己能在北平安稳的度过余生,现在看来也没戏了。

所以事到如今,朱棣发现,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

朱允炆啊朱允炆,我亲爱的小侄子,今日晴乾不肯去,偏要直待雨淋头,那么当命运降临,战争开启,就不要再说,覆水难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先帝   当涂   北平   大明   明朝   皇位   春药   京师   猛烈   皇帝   权力   儿子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