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心脏有三怕 做好以下几点保护心脏

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在这个时期,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变得多变,对心脏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老年人平时更应该注意,预防心脏疾病的到来。

立秋后心脏有“三怕”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怕潮湿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变凉,空气中的湿度也会增加。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了心脏负担。同时,潮湿的环境还容易引发风寒感冒等疾病,过湿的环境会减少出汗,干扰正常体温的保持,还会诱发心率和血液流速加快,对于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甚至诱发心绞痛,心梗等严重心血管事件。而且闷热潮湿的低气压,还会令人心情郁闷,烦躁,导致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加心率和血压,严重的话会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因此,老年人在潮湿的环境中应注意保持干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

怕缺水

研究证实,多喝水对身体好。而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身体缺水是非常危险的,随时可能会夺走宝贵生命,因此心脏病患者要养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之后再喝,每天喝水量不能少于1500毫升。早晨醒来后空腹喝杯温开水,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睡觉前30分钟喝杯水能预防血栓和心梗,半夜醒来后喝两三口水能增加身体水分,可保护心脏。所以缺水对本来心血管就不好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即便立秋后天气渐寒凉,也要多喝水,对心脏好。老年人应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怕忽冷忽热

立秋之后,气温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这就容易引起身体的寒冷和热量不稳定。忽冷忽热的环境会使血管收缩和扩张不规律,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病的发作风险。老年人在立秋后应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避免身体受凉或过热,尤其是在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温度的调节。天气过热时会有大量的水分从汗腺流出,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血液会变得相对粘稠,更易形成血栓,对于本身就存在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可能血管突然堵塞,导致心肌梗死出现。一般而言,28度是比较适合老年人的温度,如果温度变化过大,容易引起严重的心脏疾病。

做好以下几点 保护心脏

合理饮食

控制摄入盐分和油脂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应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盐、高脂肪的食物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风险。因此,立秋后应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减少盐分和油脂的摄入,保护血管健康。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立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会逐渐放缓。此时适量的运动对于保护血管健康非常重要。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脂和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管损伤。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运动对于保护血管健康非常有益。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晚上温度下降,容易影响人的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血管健康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紊乱,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立秋后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调整好作息规律,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保护血管健康。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立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寒冷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压和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立秋后要注意保暖,穿着合适的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特别是老年人、小孩和体质较弱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小结: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保护血管,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保护血管健康哦。

来源: 吉林1232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立秋   心脏   老年人   水分   潮湿   血管   心血管疾病   天气   环境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