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治患者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使用青枝方坐浴的治疗效果如何?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现代医学对痔的病因机制学说静脉曲张学说最早于英国外科医生在痔的标本中发现了曲张的静脉团,1949年意大利的外科医生根据痔无静脉瓣的解剖学特点,认为痔的是由于静脉压力及人体直立所致,静脉曲张而导致痔的发生,认为痔是一种病理组织。

发现痔的本质是柔软的静脉团,认为痔是静脉的淤血、屈曲所致。因此静脉曲张学说在当时一度占据了重要地位,1919年通过解剖发现分布于母痔区的三条分支血管,更加明确了痔静脉曲张学说的论断。该学说一度成为痔的主导学说。

之后通过解剖及造影首次否认了观点。1986年通过解剖及造影也否认了母痔区的认识。静脉曲张学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学科的进步,其对疾病机制认识的不足,在之后很多学者相继否定了这一学说。

肛垫下移学说

1975年,通过对盆腔的解剖及造影,发现了支持组织的Treitz肌,并首次提出肛垫(analcushions)的概念。

认为肛管的黏膜下层并非呈连续的、增厚的环状组织,而是一系列不连续的衬垫构成,分布在左侧、右前、右后位置。强调肛垫下移后,出现脱出、便血的症状时,才能称为痔病,否则,肛垫只是人体正常的解剖结构。

这成为几个世纪痔研究领域,里程碑的进展。1994年在这个基础提出了“肛垫下移学说”,这一学说认为Treitz肌的松驰、扭曲、断裂是导致肛垫脱出,痔疮发生的直接原因。

而且年龄越大,Treitz肌的改变越明显。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观点。中医学对痔术后并发症的认识中医学对痔术后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认识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主要从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气血亏虚这三个方面进行论治。

湿热下注《丹溪心法•卷二•痔疮》中记录了痔疮的病因病机演变过程,其核心观点是湿热下注是痔疮的根本病机。

其具体演变过程如下:由于先天或后天疾病导致自身脏腑功能虚弱,加之不注意调摄,酒后纵欲,外感风湿热邪,继而内蕴成热毒,以至于气血下坠,壅滞在肛门,日久不散,结而成痔。

《医宗金鉴·卷六十九·痔疮》则认为痔疮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风湿燥热侵袭,其中着重强调湿热病机在痔的发病中的作用。

然而,手术过后只是切除了病变的组织而湿热之邪仍郁结于肛门,加上术后耗伤气血,创面外露,更易染上风湿热邪并可致肛门的水肿及疼痛。

气滞血瘀手术属于一种损伤性的操作,痔术后经络及血脉受损,导致肛周局部的气血津液的运行不畅。正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伤痛,形伤肿”局部的经络及血脉所损后,气机的壅滞,津液的不畅,导致肛门的疼痛,水肿。

而瘀血的停滞导致术后血栓的形成,致血不循经,导致术后的便血。气血亏虚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手术切除痔疮隶属于金刃所伤,难免亡血失液。

同时,术后的创面大量的渗出及分泌物都属于血和津液,大量丢失致整体的气血耗伤,整体的气血不足,导致全身血流亏损,同样会影响肛周气血的供应,创面的修复赖充足的气血,故气血亏虚,难祛腐生新,从而愈合的时间延长。

还有因局部的气血灌注不足,导致不荣则痛。又可因气血乏力,导致气血壅滞,出现肛门水肿,各症状之间相互影响。

现代医学对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术后肛门疼痛肛门术后疼痛的主要机制主要是来自于手术时对组织及神经的损伤,以及术后换药活动量增加或者大便对创面的刺激,继而导致受伤组织。

例如:缓激肽、钾离子、P物质、组胺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并可导致肛周的疼痛阈值降低从而使患者对术后疼痛刺激更加敏感,往往较小的刺激也能使患者产生较剧烈的疼痛感。

综合文献,疼痛的病因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肛门部位解剖较特殊,齿线上下分布神经不一,齿线以上由自主神经所支配,齿线以下由躯体神经支配,前者对疼痛刺激不敏感,后者对疼痛刺激敏感,术后创面暴露的肌肉受刺激后并会导致括约肌的痉挛。

第二,术后排便的刺激,排便往往发生在术后的第2、3天,由于术后暴露的创面直接受到大便的物理刺激及污染,导致或加重括约肌的痉挛以及创面的炎症反应,直接或间接加重创面的疼痛。

第三,手术因素:(1)手术时切除了过多的肛管皮肤,导致创面过多的暴露;(2)药物注射得过深过多;

(3)操作过程过多的钳夹肛门周围组织;这些都会导致术后的疼痛。第四,麻醉因素,术后的麻醉不完全,术后麻醉药效消失后均会引起疼痛。

第五,其它因素如,术后伤口的感染,水肿,便秘,异物的刺激,术后瘢痕等都是导致术后肛门疼痛的原因。术后肛缘水肿术后肛缘水肿的机制可认为是手术创伤所致炎症因子的增加,致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以及血管壁本身淤血状态。

主要病因包括第一,解剖因素:(1)肛缘的表层为鳞状上皮,术中易损伤导致水肿;(2)齿线是直肠肛管交界处,淋巴及血液的循环,在术中的损伤及刺激都可导致淋巴及血液的回流受阻。

第二,术前准备不充分:如术前肛门已经出现血栓、炎症及嵌顿,在水肿未消除时行手术者。

第三,术后中操作时间过长,对组织的损伤加重,手术切口选择不当、血栓剥离不彻底、创面缝合张力大,内括约肌痉挛,形成疼痛水肿的恶性循环,都能导致水肿的发生。

第四,术后排便过早,大便干结或稀溏,创面引流差,术后感染都会导致术后水肿的发生。术后尿潴留在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式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也是相对比较常见,且术后可能由于尿意的频繁,导致伤口敷料的脱落和打湿,并可致出血风险。

常见原因比较多,围术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尿潴留的发生,主要原因有,术前未排空膀胱,术中输入过量的液体,导致循环量增加,尿液的生成增多。

手术往往采用椎管内麻醉,麻醉阻断了内脏神经,从而会影响到导尿道括约肌,膀胱平滑肌,影响膀胱的正常收缩及尿道的正常舒张,从而导致了排尿的困难。

手术时对肛门部位机械性的刺激,导致的疼痛,以及术毕肛门填塞物的刺激因起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的痉挛,从而使小便的排除受阻不畅,因而引发尿潴留。另有患者因心理因素,对疼痛的惧怕,畏惧排尿。

术后患者因为拒绝疼痛,控制排便导致了,粪便嵌塞,肠腔中的大便也会对尿道产生压迫。术后出血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出血主要原因主要包括。

第一,全身因素:导致血管壁压力增高的疾病以及凝血因子的减少的相关疾病。第二,术中因素:术中未彻底止血、内痔结扎不紧、切口超过齿线部位,缝扎过深伤及血管肌肉组织、硬化及注射不当。

第三,术后因素:术后过早活动、换药不当、内痔脱落、感染。术后创面延迟愈合术后伤口的愈合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而在整个愈合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促进调控细胞的一个增殖过程。

影响创面整个反应过程的势必都会影响到创面的愈合。病因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本身基础情况:例如患者自身体质差,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血液病、结核病、炎症性肠病等基础疾病的存在。

第二,术中操作:术中切除皮肤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导致创面的过大恢复时间长,过少组织容易水肿,恢复时间也会延长。

术中坏死物质清除不彻底及手术物遗留。第三,术后处理不当:术后过早的活动。术后换药坏死物质及分泌物清洗不到位。

中药坐浴的作用中药坐浴是在中医的理论下,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病症处以不同的中药,煎成药液,兑热水并在适宜的温度下使药液通过直接作用于术后的创面。

通过高温药物分子的快速扩散作用,以及渗透的作用,从而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以及被创面吸收后,直接或间接达到一种祛湿止痛,消肿生肌的一种作用,同时也避免了药物的首过效应,使疗效更加显著,不良反应更少。

在治疗初期,创面受金刃之伤,直接导致了血脉受损,血不循经,瘀血停滞,瘀阻脉络,故表现为局部的疼痛、水肿,在此时使用活血化瘀止痛之品,能改善循环,使气血通畅,疼痛消止。

在治疗中期,因湿热壅滞,故表现为创面的渗出物增加,水肿明显,疼痛拒按,此时使用清利湿热,消肿止痛品,从而促进渗出物的吸收,以此可以达到一种收湿敛疮的效果。

随着疾病的进展,在疾病治疗的后期,手术创伤以及术后创面大量分泌物的渗出,导致正气亏虚,加上湿热下注,从而影响创面的愈合,此使用生肌之品,此时借坐浴时药物的温热作用载药吸收运行促使气血通畅,血脉充足,创面得以滋养。

临床中三期的症状常相兼出现,故治疗上也应同时兼顾,整理治疗。在本研究中,坐浴的温度选择38-42℃,因为在此温度上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温热及药物效应,患者体验也更加舒适,频次选择两次,也因为两次间隔刚好也能对创面产生的分泌物进行及时的清除。

在坐浴的时间上临床也存在争议,药物的不同坐浴的最佳时间也有所不同,有长有短,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故选择坐浴时间为15分钟。

青枝方方药组成及药理分析

中医外科学认为肛肠疾病在急性发作期及手术后局部病机主要以湿热型为主。在湿与热相互作用的过程,彼此间可以相互转化,时常相兼为病。

因此诸多医家较为强调以诸如黄柏、苦参等清热利湿类药物煎汤外洗以缓解肛肠术后开放性创面疼痛、红肿和渗出等不适。

有人认为肛肠术后创面局部的病因是“血脉受损,气虚血瘀”;继而产生“局部毒滞,郁而化热”的病机,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

因此,局部辨证用药不可使用过于苦寒之品,应有越鞠丸“发郁”的思路,组方同时应注意清热利湿、行气消瘀。本方剂由:青蒿25g、栀子20g、煅石膏15g、白芷20g、延胡索10g、红花10g组成。

方中青蒿、栀子同为君药,均味苦、性寒,入血分;青蒿芳香而透散,长于清泄血分之郁热;栀子能入三焦经,可清三焦实火,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

石膏辛甘大寒,煅可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本品外解肌肤之热为其特长,有“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之称;白芷辛温,具有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等功效;石膏与白芷均为臣药,石膏与青蒿、栀子配伍,清热利湿之效增强;白芷助君药消肿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主行气,活血,止痛,用于气血瘀滞诸痛证,延胡索醋制后可增强止痛作用;红花可祛瘀止痛、活血通经;二药共为佐助药,白芷与延胡索配伍为临床常用止痛药组。全方合用以奏清热利湿、行气消瘀止痛之效。

《唐本草》记载青蒿“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五十二病方》其中有“(牝)痔,以煮青蒿大把二,……青蒿者,荆名曰(萩)”的记载。

《别录》载石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热,解肌发汗”;古人使用白芷为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明确了白芷消肿排脓的功效;

古人早已发现白芷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许多堪称经典的方剂中可以见到白芷的配伍,比如九味羌活汤、都梁丸、川芎茶调散、仙方活命饮、托里消毒散等治疗头痛、牙痛及疮疡肿痛。

延胡索《本草纲目》谓“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红花《本草纲目》言能“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青蒿具有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等作用,水煎液对常见的球菌(葡萄球菌)、杆菌(绿脓杆菌)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石膏的主要成分为无水硫酸钙,煅石膏能针对治疗过程中出现渗液能收敛抑制,并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减少感染的可能,促使细胞的快速生长,该药物还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白芷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及革兰阳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减少高血糖创面的感染情况,减少细菌的生长可能,也兼具有了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

另外延胡索及红花也显示有具有类似的作用,故在本方中药物组成,现代药理提示有抑菌、抗炎、促进愈合等作用。青枝方坐浴能有效预防和缓解混合痔术后的疼痛、水肿。能够缩短混合痔术后创面的愈合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用药安全可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坐浴   术后   创面   白芷   肛门   水肿   并发症   气血   学说   患者   疼痛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