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祛风清热除湿消肿汤治疗混合痔(湿热下注型)术后水肿和疼痛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混合痔在肛肠科疾病中是十分常见的,其主要临床特征是便血、大便时有肿物从肛门脱出或伴有疼痛,可能多次发作,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大,但性别差异不会造成发病率的不同。

混合痔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手术,但痔手术后,疼痛、水肿等并发症也难以避免,正因为这些并发症,不仅让病人畏惧手术,也影响病人的术后的恢复情况

因此,如何防治病人术后疼痛、创缘肿胀等并发症,对于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病人术后的恢复,提高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前西药、中成药、中药汤剂都是防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成熟并且有一定疗效的方法。

治疗上各有千秋,但大多数西药只是针对某一项症状起作用,很难起到综合治疗的效果,并且副作用较明显。例如解热镇痛药中的双氯芬酸钠有损伤胃粘膜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副作用;具有麻醉作用的镇痛药会诱发便秘,从而引起其他并发症

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就有明显的优势,在中医的整体观及辩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可以对多个症状发挥作用,全面兼顾且副作用很小。按照传统医学的观点,痔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湿热郁积在体内,导致气血流动不畅。

故在治疗上把祛除风热来除去湿气,化解瘀血作为治疗原则。导师多年来临床应用祛风清热除湿消肿汤口服防治混合痔(湿热下注型)术后水肿和疼痛,疗效确切,能够明显减少病人术后的疼痛。又因为口服中药的副作用较小,所以是值得推行的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对痔的认识中医追根溯源

痔是中医认识得比较早的疾病之一,写作于公元前的《内经》中就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的说法,《庄子》中有过有关痔的描写,而根据史料记载,汉代的汉文帝和明代的张居正都曾患痔。

在传统医学的理念中,对于痔具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大体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痔指的是人体九窍中小肉块状的赘生物,古人根据它的形状将“小肉突”形象的跟自然界的“小山”联系起来,痔即峙,具有正常的结构,然而并没有害的含义。

正如《医学纲目》记载:“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峙。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起皆曰痔,不独于肛门边也”从这里能看出,前人对因为痔的形状才给它命名的,也就是将身体各部分有凸起的现象都称作痔,这种含义现代基本已经不用

痔还泛指所有肛门疾病,金代《疮疡全书》将痔分为25类,并且根据其形态、色、味、部位、症状而定名,以上所指“痔”皆为肛门疾病,没有具体疾病的含义。《说文解字》中同样有“痔,后病也”的说法。

这种含义虽然现在早已淡漠,但仍然具有其特定的影响力,肛肠科也被称之为痔科就是明晃晃的例子。此外,痔还指内痔、外痔和内外痔等具体的疾病。

由此可见,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不仅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痔的存在,并对它的成因和治疗方法有了一定的研究,这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中医病因病机

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痔瘘症图说篇》曰:“脏腑所发,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风热下冲,乃生五痔”。

风邪会导致下血,风善于行动而变化多端,经常会挟带热,热又会伤害肠附近的经络,血液不能顺着静脉流通,下溢而便血。由于风的原因导致的便血,色赤,出血呈喷射状,多次被内痔病例所证实。

湿

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的产生多是因为患者长期居住在湿气较重的地方;内湿的产生则是因为患者饮食不节制,导致脾胃受损,脾失运化而生湿。

《素问》中写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饱食指的是进食过多或饮食不节,肠澼只得是粘液流注而下血则成痔。金代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在其论著中指出,肛肠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湿热”郁而下注。

湿性重浊,经常先侵害下部肌体,湿邪聚集而化热,湿和热结合,致使肛门部分气血纵横、筋脉交错而引起内痔。

《金匮要略》云:“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基于这一点,刘完素提出“风湿邪热”致病说,尤其说明了热邪为患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力

热是阳性的邪气,容易导致津液的损伤和血液的变动,热在肠道聚集,会造成津液的损伤,最终导致热结肠燥,大便秘结不通。

大便秘结的时间长了,就造成了肛门部气血不能流畅地运行,瘀滞难以排遣,郁结在体内就形成了为痔;热盛迫血妄行,血液不能依照经络走行就导致了便血现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燥分内外,后者是引起肛门疾病的主要原因。具体是因为患者对于饮食没有节制,只一味嗜高脂肪和调料重的事物,导致燥热内结,津液被损耗,大肠不能被充分润滑,最终导致如厕时肛门出血。

也可能患者平时就有血虚之症,导致与之同源的津液缺失,肠道不能得到润滑,患者因为大便干燥在如厕时感到和焦急愤怒,导致痔核擦伤而便血。由上可知,痔发病的外因是风、湿、燥、热,但外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原因。

脾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中气缺乏是肛门部疾病的气虚的主要表现。对于妇人,中气不足的原因可能是生育过多;对于儿童,中气不足的原因可能是久泻久痢;对于老年人,中气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气血不足。

长期便血失血过多而血虚,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虚就会导致气虚,气虚就无法统帅血液,形成恶性循环。血虚导致干燥,肠道得不到润滑,就会导致大便干结,在如厕时大便擦伤痔核就导致了便血。

脾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导致体内产生湿气,湿气郁结就化为热,湿热加在一起,气血纵横,筋脉交错,引发内痔。气血虚弱,四气相合则乘虚而入。风往往挟带着热气,风热往肢体下部冲击。湿与热结合,湿热往身体下部流注;燥热在体内结合就会导致疾病。

这些看法都是我国医学中宝贵的治疗经验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吸收其中的精华,让它在当代更好地进行发挥,以加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中医古籍中对痔术后水肿和疼痛等并发症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论述,但根据中医对痔病因的认识,湿热向人体下部流注、局部气血的缺乏和流通不畅造成瘀堵是痔术后水肿和疼痛等并发症的主要产生原因。因为湿热正是痔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一高瞻远瞩的看法对于现在的治疗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手术是痔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手术本身对于患者又是一个创伤,造成经络受损,并且手术结扎后直接导致血脉阻滞,气血运行受阻,郁积时间长就容易化热,使经络进一步受到损伤。

因而经络受到损伤,局部气血运行受阻,这是产生痔术后各种症状的直接原因。正像唐容川在《血证论》中称:“凡是疼痛,皆淤血凝滞之故也”。气机运行不畅,气血运行亦受到阻碍,所以导致“不通则痛”。

清代医学家在其著作中认为风湿燥热是痔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湿热下注是痔发病的重要因素。而手术治疗只能除病而不能去因,经过手术不能除尽原来的湿热之邪,而且手术会导致气血的损耗,使机体正气亏损,且手术部位特殊,直接暴露,创口会受到排泄物的污染。

风湿燥热之邪更易侵袭创口,导致创口局部气血运行受到阻碍,气血郁结而化热,进一步引起局部湿热之邪。湿属于阴邪,湿过强则阳过弱,导致气受到阻碍停滞,气受到凝滞后血就变得疲乏,所以流通不顺就导致疼痛,同时阳气受到损耗,阳气不够旺盛也会导致疼痛。

湿热之邪导致局部气血不能顺畅地运行,血液在流通不利时就渗漏于脉管之外组织之间,所以导致创缘出现水肿。手术会损害患者的气血和津液,局部气血不够充分,无以孺养,就会产生“不荣则痛”的现象。

有人认为混合痔术后患者能够被看成是体内正虚与邪实并存,其中邪实居于主要位置,与此对应,治疗原就要以祛风清热除湿为主,以补虚、活血化解瘀肿,湿邪祛除为辅,最终发挥减轻疼痛、消除水肿的效果,补虚而加速创口肌肉的生长,从而加快创口的愈合。

故用祛风清热除湿消肿汤治疗混合痔(湿热下注型)术后水肿和疼痛。在这一药方中,君药是具有清热利湿功能的秦艽,以及具有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功能的苍术,两种药物相须为用。臣药是防风、泽泻、黄柏。

防风具有微温不燥,甘缓不峻,通治诸风的特点,和作为君药的秦艽、苍术一起使用,能更好地发挥祛风胜湿的作用,且祛风又不会生燥。泽泻能利水渗湿泻热,其性寒而味淡,寒能清热,淡能渗湿,所以能够治湿热内蕴之证。

黄柏清热燥湿,其苦寒沉降善清下焦湿热。针对湿热之邪,苍术具有化解湿气的作用,不仅能苦温燥湿,而且能通过保健脾脏利于湿气;泽泻则能够起到利水渗湿的作用;黄柏则能够起到清热燥湿的作用;因此能在多种方式祛除湿热之邪。当归、桃仁作为佐助药。

其中,当归能够补充血液和促进血气行动,加快淤肿的排解和新肌体的生成,能够产生新的血液,让血液运行顺畅,让毒邪没有盘踞之所,除了养血之外,又能通过行气血而祛垢滞从而做到消除肿块,生成新的肌肉,排出脓水,缓解疼痛。

这一药方中的扶正药是当归,既能让方中各药驱邪而不伤正,又能在正虚、血虚之象的改善方面帮助患者术后早日痊愈。桃仁同样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的作用。当归、桃仁一起使用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二药合用,既能活血止痛,使瘀血去,新血生,祛腐生新,又能润肠通便,防止大便干结,减少了对伤口的刺激。反佐药升麻、生黄芪。升麻用以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方中大队利湿药,使湿热之邪去除,以降为主,而患者术后病位在下,易使毒邪结聚于局部,辅以升提为主的升麻,使方中有升有降,升降结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标本兼顾。生黄芪能健脾补中,升阳举陷,利尿,托毒生肌。

针对患者术后正虚的方面,用生黄芪扶正补虚,与当归合用则气血双补,从而驱邪而不伤正,升提作用与升麻共用能减轻患者肛门坠胀不适,利尿作用可使湿热之邪有所出路,托毒生肌能够加速脓腐组织脱落和新肉的生长,从而让伤口能更快地愈合。

槟榔为佐药。是为了能够起到行气利水的作用。槟榔辛散苦泄,入胃肠经,善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兼能缓泻通便。既能利水又能行气,气行则助水运,佐助其他燥湿、化湿、利湿之品,使水湿之邪得以去除。甘草可解毒、止痛、调和诸药而为使药。

综上所述,这一药方在祛风清热除湿的前提下,辅以补虚、活血化瘀的药物,能够在祛风湿、利湿、燥湿、利水的条件下,从不同的途径去除湿热之邪,有利于消除水肿,活血祛瘀,防止血栓形成,补气补血以扶正,调整因手术所致的正气虚弱,进而加快创面的恢复

这一方法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各药有严谨的组方,和合理的配伍,能达到治标的同时更能治本。从现代医学来看,这一药方有下述的这些的优点:

抗炎、抗损伤

这一药方包含了秦艽、当归、升麻等成分,这些成分都具有抗炎的功能,对于血管通透性的降低,炎性物质释放的抑制具有显著功效。在使用后,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因此减轻伤口疼痛,减少渗出物。

抗菌作用

这一药方包含了秦艽、苍术、防风、黄柏、桃仁、窟窿牙根等成分,都能对细菌的抵抗一定的影响。因为混合痔手术后患者的伤口都是且位于肛门这一特殊部位,并且为暴露伤口,所以非常容易接触细菌,而这医药方对细菌生长的阻碍,局部症状的减轻都有一定的效果

镇静镇痛作用

这一药方包含了秦艽、苍术、防风、黄柏、当归、桃仁、升麻等成分,都能对镇静镇痛产生一定的影响。术后患者局部疼痛明显的原因是手术部位神经末梢敏感,这些成分都能缓解患者紧张和害怕的情绪,起到镇静镇痛作用,所以对于减少患者术后的疼痛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利尿作用

方中苍术、泽泻、生黄芪有利尿排盐作用,减轻局部水钠潴留,能有效降伤口水肿的发生率和风险性

通便作用

方中当归、桃仁均有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作用。患者术后活动较平时明显减少,因此应该应用促进肠蠕动药物,但应适量,既能防止便秘有不能引起腹泻,防止便秘对于创面的刺激,减轻局部症状体征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方中当归、桃仁、升麻、生黄芪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防止术后切口周围血栓形成,减轻局部疼痛症状。

由此可见,祛风清热除湿消肿汤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各药有严谨的组方,和合理的配伍,能达到标本兼治,从不同方面同时发挥作用,对防治混合痔术后水肿的恢复和疼痛的减轻的具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湿热   水肿   术后   升麻   疼痛   肛门   气血   局部   患者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