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先后出了六百多位状元,真正流芳后世的却只是少数

自从科举制诞生并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主要的选官制度以来,无数学子寒窗苦读多年只为考取功名,完成从平民到官僚的阶级跨越。尽管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总会有极少数人凭借超群的才华通过科举走向人生巅峰。

纵观科举制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光是有据可查的状元就多达六百多位。按理来说,能够考中状元的无不是当时才华最为出众者,绝非泛泛之辈,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六百多位状元当中真正流芳后世,至今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反而没有多少。如此说来,都有哪些如今依旧大名鼎鼎的状元郎呢?

科举制始于隋唐,而目前已知最早的状元是隋朝时就已经入仕,到了唐武德五年(622)又参加科举并高中的孙伏伽。显然,孙伏伽的知名度绝对算不上高,而唐代将近一百五十位状元中,有着“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或许是最为人熟知的那位。

王维于开元十九年(731)考中状元,曾官居正四品尚书右丞,但相比于政绩,他更为人熟知的还是在诗文方面的成就。和王维相似,写出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并非因为中状元而留名。贺知章于武周证圣元年(695)考中状元,随后官至工部侍郎,去世后还被唐肃宗追赠为了礼部尚书。

元和三年(808),柳公权考中状元,他以书法水平高超著称,其风格被称之为“柳体”。至此,唐代一百多位状元中最知名的三个就都盘点完毕了,他们尽管身处不同时期,但共同点在于都是凭借特长收获后世的尊敬,而非状元的身份或是为官期间的政绩。

两宋三百余年间共诞生了近一百二十位状元,其中知名者北宋、南宋各有一位。太平兴国二年(977),吕蒙正考中状元,他入朝六年就升任了参知政事,并以胸怀宽广著称,可谓宋初名相。宝祐四年(1256),年仅二十岁的文天祥考中状元,南宋末年他四处辗转组织义军,即便处于劣势仍坚持抵抗蒙元兵马,成为了受世人尊敬的民族英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传王安石、苏轼两位北宋时期重量级的人物都曾差点考中状元,可惜前者因答卷中的一句“孺子其朋”被宋仁宗从第一改为第四,而后者则是因为引用了不知出处的典故而屈居第二。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间共出过九十位状元,其中知名者不在少数。正统十年(1445),商辂考中状元,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考中解元、会元,也就是所谓的“连中三元”。由于性格刚正不阿,商辂深受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三位帝王的敬重,还被时人誉为“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可惜的是,因为宦官汪直专权,晚年的商辂愤而辞官,在闲居家中十年后安然去世。

正德六年(1511),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考中状元,但嘉靖帝继位后他被卷入“大礼议”事件,于是还没来得及在官场施展才华就被贬谪到了偏远的云南永昌卫,此后直至去世都没能返回朝廷。谪居云南的杨慎博览群书,专心诗文创作,反而成为了独步明代文坛的大家。时至今日,杨慎最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被收录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了。

嘉靖二十六年(1547),李春芳考中状元,同科及第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和官途坎坷的杨慎不同,李春芳深受嘉靖帝器重,后来又被隆庆帝提拔为了内阁首辅。值得一提的是,李春芳还被认为可能是名著《西游记》的实际作者。

清朝共有状元一百一十四位,其中光是江苏省就出了四十九位,而清朝状元中最知名的两位也都正好来自江苏。咸丰六年(1856),江苏常熟人翁同龢状元及第,此后他担任户部尚书十余年,又教导出同治、光绪两代帝王,并参与了百日维新运动。维新变法失败后,翁同龢被革去职务,此后闲居常熟虞山直至去世。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来自江苏南通的张謇考中状元,并在此后得到翁同龢的大力提携。次年,张謇创办私营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并由此成为了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清朝灭亡后,张謇曾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等职,但因为不满袁世凯而辞职。尽管大生纱厂因棉纺织业的危机逐渐衰落,但张謇仍作为“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第一人”而名垂青史。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上出过的状元如此众多,但能够长久为人记住的着实极少。推测其原因,或许在于状元本就只能考察学子对于考试内容,也就是儒家经典等学问的掌握程度,能够考中状元者未必真的有经邦济世的才能。反之,许多参加科举却位居末流,甚至名落孙山者,照样能在史书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状元   光绪   纱厂   嘉靖   科举   江苏   尚书   清朝   我国古代   为人   知名   流芳后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