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外交辞令探析

一、战国时期外交辞令之背景 刘 向 在 其 辑 录 的《战 国 策 ·书 录》中 指 出:“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 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 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 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 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 有 道 德,不 得 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侍固;连与交质,重约 结誓,以守其国。

故孟子、孙 卿 儒 术 之 士,弃 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 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 之 属,生 从 横 短 长之说,左右 倾 侧。……,所 在 国 重,所 去 国 轻。”[1]3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法治”代替了 “礼治”,统一的趋势代替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兼并战争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军事科学和战 略思想,外交战略和策略方针应运而生,合纵 连横的游说之士登上了历史舞台,左右了战 国中后期的各诸侯国间的政治。

由于这些因 素,使得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呈现出与春秋 时期不同的特点,即注重饰词,喜好激扬,崇 尚铺 张。其目的是要破坏各诸侯国间的均 势,摧毁原有的社会秩序。

之所以会有 这 样 的特点,缘于战国时期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使上层建筑发生巨变的条件,“法治”才能适 应当时的社会变革,“礼治”已经开始走下坡 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春秋时期各 诸 侯 国间的关系尚可通过盟会加以协调,争端可 以通过协商得到妥善的解决。

而战国时期各 诸侯国间的盟会大多是双边的,不具备协调 性,况且这种双边会议还是意在巩固自身的 实力以削弱对方,所以相互间妥协的可能性 很小。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 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 管得多。

特别是战争景象,正如《孟子·离娄 上》所说:争地者“杀人盈野”,争城时“杀人盈 城”。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 超 过 春秋时期的规模。

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 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 以军 事 为 主,外 交 为 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 庭。[2]126 孔子 说 过:“殷 因 于 夏 礼,损 所 益,可 知 也。周因于 殷 礼,损 所 益,可 知 也。”[3]20

从 此 可知,至春秋战国,特别是至战国时期,由于 形势变了,所以“周礼”自然更会有所“损益”。 到了春秋后期,也就是孔子所认为的“礼崩乐 坏”的年代,仅仅依靠“周礼”已经不足以维系 周制于不堕了,于是提出了一个“仁”字来,所 谓“克己复礼之谓仁”。

孔子认为只要提高人 的自我修养和爱人的自觉性,以“礼”的准则 行“仁”事,以“仁”的姿态自觉复“礼”,也就是 贵贱有序,亲疏有等,就会将两者统一起来, 相互统一,相互辅佐,从而达到一种有等级但 不过分对立,有仁爱但不无区别,也就是等级 与仁爱,对立与和谐的统一,所有人生活安定 富足的理想状态。

由于得到“仁”作为自己的 思想内容,“周礼”便被建立在人们的人格之 觉的基础之上,如此,“周礼”又反过来成了人 们的内在要求,而不仅仅是外部的强制,无形 中提高了人们执 行“周 礼”的 自 觉 性。

然 而, 到了战国时期,阶级斗争以更加尖锐和猛烈 的形式 表 现 了 出 来,不 但“周 礼”不 被 重 视, “仁爱”同样也挽救不了“周礼”沦丧的现实。 这个时候,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 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状况,主 要 是 因 为 到 了战国时期,保持现状的诸侯国格局已经让 位于打破均势、兼并他国的要求,道德价值观 念被取代。春秋时期的“周礼”“仁义”“道德” 的现象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客观基础,统治阶 级集团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变。

公元前329 年,楚 威 王 过 世,“魏 闻 楚 丧,伐 楚,取 陉 山。”[4]192楚怀王被诱骗入秦为囚,后 来 逃 脱 到了赵国,但赵国畏秦,不敢接受,拒绝收容 楚怀王,因而使其又落入秦国之手,最终忧愤 而死。

“存亡继绝”的思想一进入战国时期便 遭到摈弃。公元前472年,吴王夫差屈膝求 降,而越王勾践不应允,使夫差自颈而死,吴 国的宗庙也就此消失。赵韩魏三家分晋,“晋 静公 迁 为 家 人,晋 绝 不 祀。”[4]185

秦 嬴 政 并 吞 六国,六国的贵族们悉数逃亡,春秋十二诸侯 中最 后 一 位 卫 侯 君 角 被 “废 为 庶 人,卫 绝 祀。”[4]168至 此,盛行于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 在各诸侯国关系中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可谓 荡然无存。

战国末年,秦昭王与赵惠王曾经订有攻 守互助的盟约,规定:“秦之所欲为,赵 助 之; 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但是,不 久 之 后,秦 国 发兵攻打魏国,赵国却从切身利益出发,不但 不按规定“助之”,反而还要救魏国。秦 国 派 使臣向赵国提出抗议,指责赵国违背约定。


赵国国君向平原君赵胜讨要计策,赵胜则向 自己的食客,以善辩著称的哲学家公孙龙请 教。公孙龙建议派使臣反驳秦王:赵国 想 要 救魏国,秦国不帮助赵国,反而攻打魏国。

这 本身就是破坏盟约的行为,所以说,不遵守盟 约的不是赵国,而是秦国。[5]509 随着时 间 的 推 移,春 秋 时 期 的“仁 义 道 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 时期的“功利”外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周礼   魏国   秦国   孟子   战国时期   外交辞令   孔子   探析   仁义   仁爱   外交   春秋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