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有个尹家卫


导语:前些年各地以经济发展和特色标志地域名称时就有:哑柏的针(指刺绣),灞桥的柳,秦镇的米皮引镇的狗(指引镇的狗肉产业,这几年被冻肉代替了)。

尹家卫是引镇的曾用名,引镇是西安市长安区东南部一个很有名的大镇,引镇在历史上曾多次易名。


引镇现在的名称是曾由解放后的引镇区,引镇公社,引镇公社革委会,东兴公社等。直到1984年,才正式改名为引镇,作为镇政府建制出现的,2003年长安县撤县并区后,升为现在的引镇街道办事处。


引镇一词最早见于后秦时代。

唐代设莎城镇。

宋代称谷口镇。

明代设常德里,得名尹家卫。

清代初设尹家卫仓,又称引驾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分别为引驾回仓、长安县引镇区、长安县引镇乡。

1949年后,设引镇区。

1956年,撤区划归杜曲区。

1958年,成立引镇公社。

1966年,成立引镇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6年后,改名东兴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设引镇。

2002年,大峪乡、留村乡并入引镇。

2003年5月,撤乡设立引镇街道。


引镇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部。辖区东西最大距离4.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6.7千米,距区人民政府24公里。


引镇街道地处秦岭北麓的少陵塬畔。地势南高北低,境内主要有山地、坡地、平原等。主要山脉有秦岭山脉,最高峰海拔2125米;最低点海拔581米。


引镇街道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大峪河,从秦岭发源,流经境内的板庙子、新贯寺、五里庙、大峪口等村境内流长35千米。


库峪、大峪、小峪,石砭峪 均系长安水系之一。杨庄街道办的库峪河东流与蓝田汤峪河水汇集流向浐河。引镇街办的大峪河,王莽街办的小峪河,五台街办石砭峪河经樊川古道和西边子午街道办的金沙河等汇集后,分别以滈河,潏河,洨河的名称流进沣河。


引镇有许许多多的古迹遗存:


观音寺:观音寺是唐代长安城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樊村乡凤凰嘴之北南樊村西。寺庙背靠神禾原,面临潏水,与少陵原兴教寺相对。观音寺因祀奉观音菩萨而得名。该寺建于唐代,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寺内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唐代石刻佛像、明代壁画等。观音寺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旅游胜地之一。


观音寺是唐代长安城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樊村乡凤凰嘴之北南樊村西。寺庙背靠神禾原,面临潏水,与少陵原兴教寺相对。观音寺因祀奉观音菩萨而得名。该寺建于唐代,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


寺内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唐代石刻佛像、明代壁画等。观音寺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旅游胜地之一。


观音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相传为天池寺下院,创建具体时间史料无考。《樊川图记》有:“樊村,村有五,当樊川中央;惟观音寺琳宫尚幽。”


抗战期间,观音寺大部被国民党中央军第七分校拆毁,残破殿宇,在文化大革命中亦被拆除净尽。


现在的观音寺,为近年来信士为恢复旧观音寺而迁移所建,位于凤凰咀之上,背环神禾原,俯瞰樊川,遥望少陵兴教寺,四合院形式,仅有山门一座,寮房数间。


财神庙:据《咸宁志》(引镇过去曾隶属于咸宁县)记载,财神庙始建于贞观6年,唐皇李世民在终南狩猎时,曾在此歇息,于是成为一片福地,建起了庙宇。


以至于后来逐渐形成了以引镇为集市的贸易中心,为当地百姓带来的经济效益,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中转集散,八方客商云集。据说鼎盛时,仅引镇街道和周围村庄手工作坊就有上百家之多。而“每逢三六九的”引镇万人大集“,更是为当地百姓,商贾小贩提供了贩夫走卒的便利条件。


菩萨庙:位于引镇天王村菩萨庙,始建于明朝,庙内有一龙潭,龙潭有泉眼,水质甘甜,常年不断,属库峪河对当地百姓的恩赐。


东禅观音寺:应该是与长安县东大乡罗汉洞村地理位置相区别的一座观音禅寺。


雁引驿:也叫引镇驿,是古时候地处引镇的一块驿站。现在修成


嘉兴禅寺:嘉兴禅寺位于嘉午台白道峪里,嘉兴禅寺包括一天门,二天门,通灵观,圣泉禅寺,兴庆寺等一众旅游景点。兴庆寺有“花开见佛”的奇景,据说可“花开说妙法,花合证无生”,还说有“左转声白鹤,右转鸣孔雀”。


破山石护国寺:传说隋朝时为修建大兴城,皇帝命人在这里伐树取木,修山路运送木材,路遇巨石挡道。关帝知此后借用青龙偃月神刀刀劈巨石的故事。据传说护国寺门前有一大堆乱石和大峪山顶的人头山就是当年所留。


终南山茅棚:终南山茅棚是一种隐士文化,据说终南山里有5000多隐士隐居其中,引镇大峪口里有一处终南山茅棚的地方,循山路而上,有一处景点“莲花洞”,莲花洞内有一株倒挂的石莲花,旁边有一朵小莲花依偎其旁。似是人间母女相依。后人把这莲花神话为唐太宗的妹妹被蔚迟恭烧寺殉佛化为莲花的故事。


亮牌寺:位于引镇天王村,明永乐年间修建,传说寺内曾有一口铁钟,有一块青石碑,石碑记载建碑历史,大钟用于大炼钢铁。


关于引镇的历史在当地有过很多传说。


引镇曾名“引驾廻”,至今关于这个传说有几个版本,都是关于“引驾回銮”的故事:一说汉武帝在上林苑广阔的皇家林苑狩猎,当时的终南山下林深草密,致使这位帝王在狩猎时与众臣分离,迷失方向,被当地一老人发现后引驾而回;第二种传说是唐太宗率群臣围猎,也是兴致高昂,天黑迷路,后经尉迟敬德引驾而回;第三则说是唐玄宗玩腻了骊山水暖,想找个新鲜刺激的新地方,听人说汤峪水还要更好些,于是携宠妃杨玉环去汤峪游玩路经此地迷途,被大臣引驾而回。


唐朝时曾名“莎城”,沙城就是现在的“引镇”。据考察,在今引镇曾掘出古城镇遗迹,址上曾长有许多莎草,莎城镇,就是以莎草命名镇。


尹家卫的传说,明洪武初在西安外围设立卫所,当时引镇为西安右卫,因卫所守领姓尹,遂称尹家卫。


两汉时期有,有刘秀被王莽追兵曾经过这儿进人汤峪而到达河南。


唐代黄巢起义攻入长安,有“撒豆成兵”的故事,兵败从长安撤离时有“阴为遁时”,的故事。据说中和二年(882年)朱温朱全忠变节降唐。中和三年(883年)正月,沙陀族李克用奉诏率兵五万进至沙苑,击败了黄揆。二月,黄巢见自己的军队节节败退,粮食也被吃光了,便“阴为遁计,发兵三万扼蓝田道”,为撤离长安做好准备。


以后义军由蓝田进入商洛山就是由汤峪、库峪、大峪入山翻过山岭的,至今引镇南大峪还有黄巢试剑石等传说象征物。


李自成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都是夺取引镇进而威逼西安的。


到了清代,这儿商业日臻繁盛。至辛亥革命前后,引镇的一些商号已有相当规模了,有些商号,基本以经营秦岭以南各地土特产为主。这些商号经营的土特产,和在潞盐运抵岭南的过程中发生交织,商家兼顾经营岭南人最急需的生活日用品。比如当地人需要的生活品如粮食,耕牛、牲畜,蔬菜等。烧酒、调料、火纸、水烟等。他们出山时贩运上岭南的土特产以货换物。


近代引镇历史上两次比较大的战事。

一次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的故事。清咸丰九年(1859年),云南昭通府大关厅牛皮寨乡民 李永和、蓝氏兄弟,老大蓝朝柱(蓝大顺)老二蓝朝鼎(蓝二顺)跟风呼应太平起义军,举旗 起义,建立大明政权,以顺天开元纪年。

同治元年(1862年),蓝大顺、邓天王、蔡昌龄、郭刀刀、曹灿章部等先后分别由引镇进入陕西。


这只部队最先进入陕西的是邓天王和蔡昌龄两部。邓、蔡是蓝二顺的部属,四川绵阳丹棱之战,蓝老二战死。突围后,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邓天王率部北撤,于同治元年二月,由四川北部进入陕西宁强阳平关,驻扎宁强县的汉中镇总兵布克坦逃至汉中。邓天王召集汉中附近数百烧炭的工人加入义军,扩大了队伍,旋即东下南郑,由新集至桑园铺一带。


蓝朝鼎(名蓝二顺)四川绵阳丹棱战死以后,蔡昌龄成为首领,自称蓝二顺,接过蓝帅义旗,继续北上。由川入陕,经由引镇进入关中,烧杀抢掠一番后,一路向西。在秦镇打了一仗,不知是首领蓝二顺还是其中一个小中层。在秦镇南的南留村娶了一个杨家姑娘,就草草收场,沿秦岭一路向西。过周至、眉县、歧山,转战宝鸡、凤县,后至甘肃两当、徽县。十月又南下攻克略阳,由宁强返回四川。


一次是清朝末年,盘据在陕南的王姓盗匪,借深冬亲率一众喽啰。从秦岭深处以迅雷之势昼夜兼程,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黎明前。奔袭引镇,攻战地方民团局,枪杀某部队新招官兵三四十人。事后有人讲新兵中有卧底。当夜便将镇上所有商号当月所营业货款抢劫一空。掳走商人、堂主,先生学生等260余人,作为肉票,索要钱款。此浩劫之后,商铺,店铺,钱号,作坊等有如惊弓之鸟,逃离的逃离,关门的关门,卖地的卖地,从此引镇商业一厥不振,直到解放前夕,还没有能恢复如旧。


引镇的红色历史是发生在1932年冬,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就是经引镇东南的库峪口出山,经大峪口、白道峪、天子峪口、子午镇、内苑、沣峪、祥峪等沿山峪口和乡镇西进的。


引镇现在还有留传红军当年经过引镇时。当时的引镇区长翻墙跌进涝池,区公所有人翻墙逃跑的故事。


1934年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决定向鄂豫陕边境进军。从蓝田出山,经焦岱、引镇时镇压了当地的恶绅,发动群众分粮、分盐、分衣物,动员青年参军,使西安守敌大为震惊。

引镇北面有个上庄村,当地有一句口头禅:说是进城呢,园(绕)营呢,去城里绕了个引家卫。后来在长安就有了“进城绕了个引家卫”。比喻放着近路不走,偏偏要绕道而行。有办事拖拉,多此一举的意思。

引镇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也有过历史的悲催,如今,在新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西安南站在引镇安家落户。引镇能不能在新时代经济腾飞的浪潮中,再次勇立潮头。就要看坐在引镇高层的思维定位了。

注:引镇、秦镇、哑柏镇、灞桥镇并称关中四大古镇,


引镇是西安市长安区东南部驰名大镇,又名莎城镇、义谷镇、尹家卫镇,俗名引驾回。引镇地处秦岭北麓大峪口以北,是关中四大古镇之一,咸宁八大镇之一。汤峪、库峪、大峪、小峪四个出山口交汇于此,是连接陕南与关中平原的枢纽,是长安东部、蓝田西部农村地区重要的商贸重地,素有“千年古镇万人集”之美誉。


秦渡镇又称“秦镇”,秦镇凉皮是秦镇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以"筋、薄、细、软"称道三秦,与乾州锅盔、岐山臊子面并称关中三大面食。


哑柏镇地处周至县西部。东邻四屯镇,南接翠峰镇,西连青化镇,北至渭河,中心线与杨凌示范区和咸阳市武功县隔河相望。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哑柏镇开始发展刺绣行业。杨凌成为全国农业示范区后,哑柏又及时转化发展林果业。目前哑柏仍以苗木果林花卉为主导产业。


灞桥镇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中部、灞河东北岸。镇以灞桥得名。地处西安东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代在今灞河东岸上、下桥子口建霸桥。隋开皇三年(583年)于今灞桥稍北重建。宋至民国均设镇。清称灞桥街,咸宁县丞署驻此。灞桥以柳闻名,古代素有折柳送别的诗词和故事。


前些年各地以经济发展和特色标志地域名称时就有:哑柏的针(指刺绣),灞桥的柳,秦镇的米皮引镇的狗(指引镇的狗肉产业,这几年被冻肉代替了)。


当时还有对西安市部分区县的总结:

周至发展靠特产,

户县发展靠床板(户县饭店小吃很有名),

临潼发展靠祖先(兵马俑),

阎良发展靠航天(西飞公司),

蓝田发展靠锅铲(厨师,即当地人说的勺勺客)

长安发展靠大谝。

这是那些年对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种戏谑,也是对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2023年9月22日

文杰书于西安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以及摄影作品等。


2017年五月受单位委派赴周至竹峪镇渠头村扶贫,2018春节前后组织社会相关人员赴三原安乐镇西毛村和县中心小学20户,周至竹峪镇渠头村8户,蓝田汤峪镇侯家村6户,兴平市阜寨镇小寨村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16位贫困户进行了爱心慰问,为他们送去了相关生活必需品。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2019年春开始发表农村及旅游题材作品,目前已发表二百余篇,其代表作品有《碾场》《大口井、小口井》《赶集》《祈福石》《南留村的秦腔》《记忆沣河》《灵感寺的传说》等。


文章多以赞美农村,呼吁环境保护,描写淳朴可爱的农民形象。作品充满着浓浓的泥土芳香、文字流畅、语言朴实、故事情节总给人美的感受和向上向善的启迪,深受读者喜爱。其作品主要刊登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百度360, 旅游网,西部文学网,,陕西市政网, 泾渭文苑,灞水两岸等媒体平台。


“南留村的葱”等三篇文章被《中国好文章》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称号。


2022年度“逸文杯”全国文学大赛中,散文《仪祉湖感怀》获得二等奖。被授予当代优秀文学家称号。


散文《滦镇与沣峪口的时空转换》在“妙笔抒情怀”全国原创文学征稿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作品《五中也有南飞雁》获得2023年度“中国书画家功勋人物”称号。


作品集《那一抹残存的记忆》2022年3月份由新华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写作方向: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长安   周至   蓝田   关中   秦岭   安县   西安市   天王   西安   唐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