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御史赵抃:一琴一鹤伴一生

成都崇州市有座“琴鹤广场”,为纪念北宋名臣赵抃(biàn)而建。他为官43年,除了在京6年,其余时间都在地方任职,每每转任之时,身边只有琴鹤相随,此外别无长物,故有“琴鹤先生”之美誉。成语“一琴一鹤”,便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引申出行装简单、为官清廉之意。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出身官宦之家,祖父赵湘曾任庐江尉,父亲赵亚才,当过广州南海县的主簿,都是官阶低下的小吏。虽然家业衰落,但赵家仍是人丁兴旺的大族。赵抃排行老四,晚年常以“赵四郎”自称。赵抃26岁就中了进士,家族中兄弟子侄科举登第者不少,大多籍籍无名,唯独他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皇恩优渥,政绩卓著,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副宰相),以清白名垂青史。

赵抃在乡有孝名,父母早亡,由继母和兄长将其培养成才。继母亡故,时任通判的他去职回乡守墓,三年足不出庐,一时间传为美谈。当被举荐即将升迁时,他请求仁宗皇帝:“兄长赵振待我如父,他无子嗣,且已过世,我已来不及报答,恳请将给我的升迁改为赐兄长一个名号。”仁宗皇帝怆然而许。

赵抃五任御史,履职尽责不避权贵宠臣,弹劾过三司使王拱臣、枢密使王德用、枢密副使陈升之、翰林学士李淑等朝廷重臣,这些大员都因不称职被罢官。宰相陈执中是一个胸无点墨的庸官,因打死一名家仆,赵抃连上十二本奏折弹劾他,舍得一身剐,敢把宰相拉下马。赵抃面色黝黑,如同铁面,“铁面御史”的威名在京师不胫而走,名气也越来越大。

在《宋史》中,他与大名鼎鼎的包拯同传,二人的共通之处是铁面无私、刚正清廉,俱为一代名臣。戏曲舞台上的“包青天”形象,就是以包拯和赵抃为原型塑造而成。纵观《二十四史》,唯有他专享“铁面御史”之誉,此后则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的官员。

谏官容易在朝廷上树敌,大多难以保全自身,赵抃则是一个例外。赵抃批评朝政,弹劾官员,从上到下皆心服口服,以至于连皇帝都对他“言听计从”。在大才子苏轼眼里,赵抃堪称一代完人,身上兼有“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在朝堂上弹劾人,能做到苏轼所言的令人“不厌”,仅凭才智显然是不够的,他为人“和易温厚,周旋曲密”,谏言中杂糅着胆识、善意和极高的人文情怀。

赵抃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必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问他密告什么,赵忭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无非是将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地说上一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不可告人告天,必定是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自警自励养得的一团正气,正是他成为“铁面御史”的根本原因。

赵抃为政刚柔相济,宽松有度,严而不残。任宜州通判时,府衙内有兵士误杀他人。审讯时,赵抃发现罪犯身上长痈,疼痛难忍。按常规,一个死刑犯已无需管他。但赵抃却一边按律判他死刑,一边安排医生积极治疗。一段时间后,罪犯的痈疽治愈,适逢皇帝大赦天下,竟然得以活命。

古代官员尤其是地方官,习惯于将拘捕入狱作为政绩。在赵抃看来,牢狱人满为患恰恰是官员无能、社会不安的体现。巡察青州时他看到种种弊端:一人下狱就有十人无法劳作,监狱夏天潮湿有传染病,冬天寒冷得脚气病。有人因为一点小罪长年拘押,有人仅仅因为牵连就丢了性命,狱卒的勒索凌辱更是令人痛恨。这些让赵抃有切肤之痛。

他充分放权,有效调动地方官的积极性,广泛推行“重视办学、尊师尚儒、能惠民就惠民,能释放就释放”政策,常常派人去各地查阅监狱的记录,以此判断官吏是否贤明,郡州县官吏都不敢随意羁押人,以至于各地“狱以屡空”,百姓安居乐业。

赵抃一生积德累善,无论是做官还是归家,不遗余力地扶贫帮困。他不置产业,为人低调,一直过着清苦的日子,同朝宰相韩琦赞他“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赶不上。”他去世后,神宗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

赵抃嫁兄弟之女以十数,都像自己的女儿出嫁一样对待。在任时,他还为人嫁孤女二十余人。告老还乡后,安葬很多暴露荒野以及无钱下葬的尸骨,施舍的棺材和救济款不知其数。

赵抃长期在地方任职,与百姓零距离接触,是最接地气的高官,他勤廉施政,爱民如子,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官声极佳,老百姓听说赵大人来,“男呼于道,女欢于灶”。

在越州(浙江绍兴)做知府时,吴越地区大旱,趁着还没有出现饥荒时,他就开始调查情况。瘟疫降临,赵抃设立病坊,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凡是死者都有地方埋葬。按照法律规定,赈灾粮发放满三个月就要停止,而他拖到五个月才结束。其他郡县因旱灾瘟疫死伤过半,惟有赵抃的辖区百姓没有流离失所,生者得食,病者得医,死者得葬。

在历史的尘烟中,我们依稀可见一位老者的背影,白鹤振翅而鸣,应和着清远的琴声,苏轼的赞语在耳边响起:“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乘船赴任成都知府时,他看到江水清澈透亮,击楫而誓:“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清白江也由此得名。治蜀期间,他提出了“三廉”理念:首先廉于自身,率先垂范;其次廉于职务。慎用手中权力,干净干事,清白做人;最后要廉于社会,提倡节俭,抵制奢靡之风。“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的铮铮誓言,也是他一生节操的生动写照,朝廷赐他谥号“清献”,以彰显其公正清廉的高尚品格。

“清献公”的高风亮节已入史册,留得清白在人间,“琴鹤”也成为赵氏家族精神品格的标志,写在匾额上,赓续在家风里。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著名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故居的中堂,高悬的“琴鹤世家”鎏金匾令人肃然起敬,清廉有为的家风,还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神宗   惠民   家风   清廉   宰相   兄长   朝廷   清白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