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神探”陈尚君还原李白、杜甫、高适交游的真相

“李白、杜甫、高适和我们在座所有人一样,都曾经是普通人,但他们却超越了时代,留下了作品,让我们在千秋万代之后仍然不断仰望,那么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随着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李白、杜甫、高适三位诗人的友情与生平成为热议的话题。当我们的目光离开影片的艺术加工与虚构演绎,回到真实的历史之中,三位伟大的诗人又有着怎样的情谊与人生轨迹?

10月12日晚,光华楼东辅楼报告厅坐满了师生,还有不少人站在后排,素有“唐朝神探”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登台“给新生的第一堂通识课”系列讲座,以“李白、杜甫、高适交游的真相”为题,在流传千古的诗篇中,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揭开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相交的真相。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主持。本次讲座也是第二届“复旦通识月”主题活动之一。

诗歌中的友谊与人生

“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其实只有过一次交集,即天宝三载8-9月左右,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商丘地带”,讲座开场,陈尚君便提出,这唯一一次的交游给三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由于出身与性格的差异,三人之后的命运也驶向了不同的方向。题目之中所说“李白、杜甫、高适交游的真相”实际上包含三层关系,即李白和杜甫的关系、李白和高适的关系,以及杜甫和高适的关系。

“李杜之交”并非“此热彼冷”

李白与杜甫曾有过历时一年多的同游时光。由于年代久远,难以真实还原李杜如何论诗畅游,但根据流传下来的已有作品,我们仍能窥之一二,无不流露出二人情谊的亲密无间、真实坦率。

“那时杜甫刚过而立,裘马轻狂,好酒,好道,好诗,与李白极其投契。痛饮狂歌、飞扬跋扈,是二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陈尚君诵读着杜甫的“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诗中描绘出李杜二人一起炼丹砂、求瑶草、求道寻仙的时光,以及在畅游中不断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在两位伟大诗人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但李白与杜甫是性格差异极大的两个人,“李白是主观豪放的诗人,人生精彩纷呈,每天不断有新的朋友,很少静下来独自回味往日友情;而杜甫最后十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独处的状态,有充分的时间回忆往事、记录友情。”陈尚君说,杜甫晚年有十余首诗都在回忆与李白的友谊,如“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对二人情谊的珍视与对友人际遇的关切。然而这并不是一种“此热彼冷”的表现,更多是二人对情感的叙述方式不同,这份情谊并没有薄厚之分。

“出世”与“入世”之间,

昔日诗酒之友各有奔赴

历史上李白与高适真实的交往,与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刻画有较多不同。由于现存作品中,李白只有一首写给高适的诗,而高适存世文集中并没有提及李白,陈尚君以三方视角,综合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作品来还原历史的本貌。

杜甫在《遣怀》《昔游》等诗中描写了三人同游的细节,通过“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等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三人赠诗咏诗、谈古论今的画面。

李白唯一一首写给高适的诗为《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这首诗作于他因参与永王谋反而被拘于江州的时期,此时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兼采访使,昔日故人的身份已相差悬殊,“诗中称‘高公’,李白知道老友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年的诗酒之友了”。但从《梁园醉歌》等诗中,仍能窥见李白因高适、杜甫的陪伴而开心的时刻。

“这三人走到一起,从各家的存诗分析,为时不短,其间凭吊古迹,出猎孟诸,投宿僧寺,经历极其丰富。三人的文学造诣有互相吸引的魅力,但因人生追求和性格差异,其间也经常有争议。”陈尚君认为,李白是出世的,他在汴宋停留的主要目的是接受道箓;高适是血性男儿,抱有强烈的用世目标,不屑隐迹出世。二人就人生、文学、功名等问题毕竟相差太远,在短暂同游后再没有过多交往,交情并没有十分浓厚,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与李白不同,杜甫与高适在同游后的人生里有过多次交往。在陈尚君看来,高杜二人从初识之时,“男儿未称意,其道固无适。劝君且杜门,勿叹人事隔”的略有隔阂,到历经宦海沉浮越走越近,“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的相互同情、关心、彼此惺惺相惜,也是非常少见的。

杜甫晚年多次回忆起曾经与李白、高适同游的经历,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整理旧稿,翻出高适当年旧诗《人日寄杜二拾遗》,无穷往事,涌上心头,立即追和“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

虽然二人早年交往中稍有龃龉,但人生的失意与坎坷让二人慢慢理解彼此,“杜甫的关心在李白那里很少得到回应,但走进了高适的心里。”最后二人的知交之情超越了年龄、地位、性格的差异。“杜甫暮年对他的思念,为两人友谊画上最后的句点,”陈尚君说。

“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是

永远不放弃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

与对人生的信心”

这次讲座报名链接一经发出,不到一天时间,近400名学生报名,有不少同学跨校区只为来听讲座。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里,陈尚君诙谐幽默又引经据典,以详尽的文本对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相交做了全面的把握和精准地理解,现场欢笑与掌声时时传来。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从自己的阅读体会、学习经历、人生困惑出发,与陈尚君进行对话。

来自中文系的本科生靳雨桐最近也在研读中国文学史的文本,她提出了有趣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杜甫虽然忧国忧民,但对于体制的结构性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陈尚君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任何一个时代的问题,在杜甫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一星期内“安史之乱”发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极为辛辣的批判,就展现出杜甫的态度,“杜甫深受孟子影响,将‘民为邦本’放在重要的位置,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青年人应如何在社会大潮中既做好自己的本职,又可以凸显自身的个性?”医学院本科生王肖特地从枫林校区赶来听讲座,结合专业背景,他提出了关于自身发展的困惑。在陈尚君看来,人应当有一技之长以在社会中立足,任何人要善用自己之所长,弥补自己之所短,适应社会之变化。“个人始终不应该成为某一种机器人。而应该保持对于周围人的关心,保持对于家人之热爱,保持自己生命或者生活之中多元的兴趣。古往今来,虽有许多变化,但亘古不变的是永远不放弃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与对人生的信心。”

大约五六年前,陈尚君因为血糖问题曾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他切身体会了患有同样病痛的杜甫的心境,“在这一过程中,杜甫把自己的人生感受与周围环境、国家安危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全新风格真是了不起”,他用杜甫对待挫折的态度为同学们加油打气:“一个人的得意与失意都是相对的,古人遭遇的困难远远超过我们,但他们在挫折之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在人生最不幸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别人的不幸。

本学期,第二届“复旦通识月”主题活动之“给新生的第一堂通识课”系列讲座,以“大学教育的多样性”为主题,邀请专家讨论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把握进入不同学科和领域的“钥匙”。通识教育中心自2018年起组织“给新生的第一堂通识课”系列讲座,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资深学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跨学科的分析,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拓展知识视野,打造通识文化,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视野和可迁移的能力。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刘栩含、赵天润

摄 影

钱金铭

视 频

戚心茹、尚奇

责 编

汪祯仪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杜甫   李白   复旦大学   丹砂   复旦   友谊   唐朝   情谊   讲座   真相   真实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