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是怎样的一位皇帝(2)

转眼过了道光二十年,经过鸦片战争的打击,加上国事如麻,道光皇帝也年近六旬,身体、心态都不比从前,道光皇帝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也就是说,他要立太子了。

这时,道光皇帝除了四子奕詝、五子奕誴、六子奕䜣,陆续又添了三个儿子,分别是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

道光皇帝剧照

道光皇帝现在有六个儿子,选择余地多大呀。其实不然,关键是第七、八、九子年纪太小,其中第七子奕譞生于道光二十年,在道光皇帝开始考虑立太子的时候,才开始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道光二十四年,皇八子奕詥出生,次年皇九子奕譓出生。这三人品德、才干、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全都无从考查,甚至能不能养大成人都不敢保证,所以,必然被排除在道光皇帝立太子的选择范围之外。

可供选择的只有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䜣兄弟三人。

对了,该说说皇五子奕誴。

奕誴仅仅比奕詝晚生六天,但道光皇帝确实不太喜欢这个儿子。奕誴为什么不讨父亲的欢心呢?野史中记载了不少奕誴不拘礼法、出洋相的事儿,甚至说他往师傅的茶壶里面撒尿,捉弄师傅。就连堪称"正史"的《清史稿》也记载奕誴"屡以失礼获谴",(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21,列传8,中华书局1977年版)由此看来,奕誴应该是一个个性较为突出的人。

其实,清史学者谈及奕誴失宠的原因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人-﹣奕誴的妈妈祥贵人。大家知道,"贵人"是清朝皇帝嫔妃中等级很低的一类,低到什么程度?这个等级都不"定编",皇帝娶多少个贵人不受礼法的限制,只要他不怕麻烦。贵人的地位仅比宫女高一些而已。按说祥贵人生下了皇五子奕誴,算是给皇家立了功,凭业绩、凭资格,也不能总做个"贵人"呀,还别说,道光皇帝曾经一度把她晋升为"嫔",后来又给降回去了,直到道光去世,祥贵人依然还是贵人。很显然,祥贵人触怒了道光皇帝,为什么触怒了道光皇帝呢?两口子的事儿,谁说得清?

您想,奕誴有这么个令皇帝生厌的妈妈,自己又个性十足,爸爸要能喜欢他不就怪了吗?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五,道光皇帝做出了一个令祥贵人和奕誴一辈子刻骨铭心的决定﹣﹣这个儿子不要了,送人!

皇帝的儿子谁敢要?原来,道光皇帝的弟弟绵恺已经去世很久了,绵恺没有儿子﹣﹣绝户。道光决定把皇五子奕誴过继给死去的弟弟绵恺继承香火。圣旨一下,祥贵人哭得死去活来,奕誴死死抱着妈妈不放,他哭着恳求爸爸不要把他送人,而且保证今后听爸爸话,尊敬师傅,努力学习!

但圣意难违,奕誴最终一步三回头地被侍卫拖出了紫禁城,塞进八抬大轿,抬到了朝阳门附近的绵恺生前居住的王府。这年,奕誴15岁。

其实,道光虽然把皇五子奕誴排除在立储的范围之外,一点儿也没有委屈奕誴。尽管奕誴的妈妈实在可恶,奕誴也没什么出息,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在道光皇帝看来,把儿子过继出去,一份现成的家产、爵位由他继承,有什么不好?

果然,奕誴很快发现爸爸的决定太英明了。15岁的奕誴立即成了"惇郡王",在奕誴看来,这倒无所谓,关键是成了王爷之后那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太爽了,比起紫禁城里面数不清的清规戒律,这王府简直就是天堂。

盛夏时节,奕誴光着膀子,拎着蒲扇,出王府乘凉,跟一群小商贩侃大山,一碗豆汁下肚,大蒲扇一挥,那份感觉,嘿!真叫痛快。您想,要是还做皇子,他敢这样吗?这个时间段还没下"晚自习"呢。唯一让奕誴稍感遗憾的就是,每天还得回紫禁城上半天学,不过,待遇比以前好多了,师傅上课基本不提问他了,他不过白搭半天工夫。

如此说来,这太子只能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之间选择了。

但是,对道光皇帝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先生认为,帝王应该具备道、德、才三方面的品格。

所谓"道",指的是"用人",帝王治理天下,光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选拔得力的人来辅佐,选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任用好人,但谁是好人?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官僚们从基层干到中央,几乎个个都是"老油条",想把这帮人玩转了,不容易。所以,帝王要有"道"、有手段。

所谓"德",指的是帝王要赏罚严明,一碗水端平,要爱民如子,要严格自律,否则,为所欲为,没几天就会把祖宗的江山断送了,自己也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所谓"才"有各种类型:有适合"创业"的才﹣大刀阔斧;有适合"守成"的才﹣兢兢业业;有能够"中兴"的才﹣﹣力挽狂澜。

在道光皇帝看来,如果将皇位传给奕䜣,他很可能成为一代"才智之君";相反,如果选择奕詝,他可能成为一代"贤明之君"。

为什么说奕詝可能成为一代贤明之君呢?因为道光皇帝发现他待人处事很宽厚,这都是从小事儿上反映出来的。道光考察过他的这两个儿子。比如,拿出一些食品、器物让这小哥俩选,奕詝从来都让弟弟先挑选,而奕䜣却当仁不让,一点儿不学"孔融让梨",光挑好吃的、好玩的,完全不照顾哥哥的感受,但奕詝从无怨言;再如,小哥俩做游戏,取胜的一方也往往是弟弟,哥哥处处让着弟弟。

另外,道光皇帝还听说,每天早上奕詝都是早早起床,准备上书房读书;而奕䜣却不愿意那么早起床,躺在床上耍赖。太监往往吓唬奕䜣,说再不起床哥哥就不等你了,奕䜣一骨碌就爬起来了,口里喊着:"四哥等我!四哥等我!"由此看来,哥俩关系很好,感情很深,这都是奕詝感化的结果。道光帝打心眼儿里认为奕詝是个厚道的人。

其实,后来的历史表明,奕詝并不是个十分宽厚豁达的人,他此时之所以事事让着弟弟奕䜣,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虽然此时的奕詝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但开始懂事儿了。亲妈死了,爸爸日理万机,十天八天见不到一面,跟着养母生活,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处处要抬头看别人的脸色,他怎么敢跟弟弟争宠?谁能理解一个十多岁孩子的心呢?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奕詝虽然贵为皇子,不比中国民间地主家的少爷幸福。但道光帝哪里懂得儿子的苦?他以为这是奕詝忠厚。

在道光皇帝看来,奕詝不仅忠厚,而且孝顺。奕詝不仅对弟弟十分关爱,对长辈也时时表现出孝心。奕詝自幼喜欢绘画,往往以人物、山水、骏马为题材绘画。一次,皇太后过生日,奕詝送给祖母两幅自己的画作作为"生日礼物",画中描绘了高山、苍松、大海、仙鹤,在画面的上部有奕詝亲笔题写的一首祝寿诗:

宴启瑶池会,寿添海屋时。

鹤盘三岛路,燕喜万年卮。

甲子推仙纪,京垓协庆期。

漏声长乐晓,彩裔拥祥曦。

(故宫博物院编、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咸丰同治朝卷》,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画的落款题"孙臣奕詝恭绘"。

无疑,画作的意境是歌颂太平盛世,预祝祖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皇太后接到这两件礼物,高兴得热泪盈眶,她既感动于孙子的孝心,更欣喜于奕詝的绘画才能。道光皇帝看到这一幕也十分高兴,对儿子的绘画才能,道光并不欣赏,但当时的奕詝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如此孝心,可见出于至诚。道光皇帝立即赏给奕詝一件礼物,以示奖励﹣﹣一方刻着"皇四子"字样的玉印。这方玉印真是非同寻常,这是道光皇帝的曾祖父﹣﹣雍正皇帝当皇子时使用的私章,奕詝跟雍正同为皇四子,这方印正好用得上,而且,寓意美好深远。奕詝爱如至宝,从此随身携带,每当有称心的作品,立即盖上"皇四子"印。

奕詝忠厚孝顺,在才干和学识上也不比奕䜣差太多,而且还是事实上的长子,应该立奕詝,再想到奕詝那死去的妈妈,道光下定了决心,立奕詝!

然而,这个念头一出现,道光皇帝立即感到奕䜣似乎更适合,跟奕䜣比起来,奕詝的"书卷气"重了些。要是处在太平时代,奕詝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国家多事,百弊丛生,应该选一个敢闯敢干的人做继承人,立奕䜣!

几年来,道光皇帝寝食不安,坐卧不宁,举棋不定。到底该立哪个儿子为太子呢?这事儿又不能像当年禁烟运动那样来一场全国大讨论。唉,真是愁死人了。

不能再拖了,转眼到了道光二十六年。立秋这天傍晚,道光皇帝决定书写立储密旨,他唤过贴身太监,命令清场。贴身太监立即赶走了其他闲散人员,侍候好笔墨,然后站在房门口把门望风。

养心殿里静悄悄的,只见道光皇帝在御案前不停徘徊,长吁短叹,迟迟不能下笔。

终于,道光皇帝步伐沉重地走到御案前坐下,提起了笔。据《清稗类钞》记载,这位太监很有心计,他用余光扫视着道光皇帝,他当然看不到皇帝在写什么,但他能看到道光皇帝的手腕在运笔,其中,道光皇帝写了长长的一"竖",太监心中一震,立即明白了,皇帝写的是奕䜣的名字!

转过年来,道光皇帝为奕詝办了婚事,过了两年,道光二十九年,又为奕䜣办了婚事。两个儿子成年了。就在奕䜣成婚的前后,道光皇帝拿出两把宝刀,赠给奕詝、奕䜣哥俩。这事儿记载在《清文宗实录》里面。

道光皇帝的用意何在?刀是用来杀人的,道光皇帝这不是赋予两位皇子生杀大权吗!可是又为什么一人一把呢?皇位却仅有一个呀。不过,根据奕䜣的后人回忆,道光给奕詝的是一把寻常的刀,给奕䜣的才是名副其实的"宝刀"-﹣清朝开国名将多铎的佩刀。


清朝名将爱新觉罗.多铎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69岁的道光皇帝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清晨六点钟的圆明园尚笼罩在黑暗之中,但慎德堂院子里灯笼火把照耀得一片通明,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近支亲贵、所有皇子前来为皇帝送终。

据《清稗类钞》记载,此时太监急切地跑出慎德堂,扯着尖细的嗓子喊:"六爷,六爷在哪儿?皇上叫!"奕䜣在众目睽睽之下跟着太监快步进了慎德堂。此时,回光返照的道光皇帝跟六子奕䜣说了什么?史书记载了两个字﹣-"微叹"-﹣什么也没说,只有一声叹息,然后把头扭到一边,两行热泪滚下了脸颊。

垂危的道光皇帝把所有人都召进了慎德堂,命众人公启鐍匣,领受立储谕旨。

太监捧来了鐍匣,这是一个长、宽、厚为32厘米x16.7厘米x8.7厘米的楠木匣子,无锁,上贴封条,封条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个字。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奉旨在众目睽睽之下撕开封条,打开鐍匣,发现圣旨用黄纸包裹着,黄纸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后面有道光皇帝的签名,打开黄纸,发现里面还有一层黄纸,黄纸上写着两个满文,文庆认得,是汉语"万年"的意思。打开这层黄纸,一道用朱笔写成的十分简练的密旨呈现在眼前,其中汉字旁注有满文,于是,拿起这道密旨高声宣读:现场鸦雀无声,文庆接着念道:“皇六子奕䜣”…现场鸦雀无声,“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文庆话音刚落,奕䜣的生母、道光皇帝的静皇贵妃发出了撕心裂肺般的嚎哭,从寝宫里屋冲了出来,她似乎要瘫倒在地,又似乎要扑向垂危中的道光。她主持了十年的宫闹事务,但道光皇帝至今空着皇后的位置不给她补缺,现在,又不把皇位传给奕䜣,她知道,她一生中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她绝望了!

现场一片混乱,群臣不知所措,对于皇室家务,谁都不知该如何表态。开弓没有回头箭,垂危中的道光皇帝以手连连拍床,招呼太监拿来笔墨,颤抖着写下了一道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群臣看过谕旨,提醒他谕旨中的"同赞辅"应为"同心赞辅",道光皇帝又艰难地补上了一个"心"字。至此,大局已定,静皇贵妃被太监搀扶出了慎德堂。

奕詝磕头大哭,大家也纷纷下跪表态拥护太子。生离死别的这一刻,所有人都尽情地挥洒着眼泪。慎德堂屋檐上的乌鸦被惊得拍翅而起,然后低回盘旋在庭院之中。

几个小时后,道光皇帝去世了,总管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王公大臣围着奕詝,向他请示丧事的安排。奕詝脑袋一片空白,他一言不发,痛哭不止,他10岁死了妈妈,过了10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如今,他20岁(实际年龄18岁零7个月)又死了爸爸,在这个世界上,爱他的亲人一个也没有了。他宁愿要父母双全,也不稀罕这个皇帝的宝座!

奕詝从一个寄人篱下的皇子摇身一变成为万人仰视的一国之君,谱写了人生命运跌宕起伏的壮歌。拿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个年龄的男孩儿还处在学生阶段,经济不能独立,知识体系尚未形成,世界观仍在建立之中。然而,此时的奕詝已经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治理四万万子民、统治世界上最大国家的重担了,他稚嫩的肩膀能挑得起这副担子吗?面对险恶的国内形势,他将如何施政治国呢?

注:静皇贵妃大闹道光皇帝寝宫一事野史有传说,联想到道光皇帝立储谕旨一共两道,两道谕旨墨迹颜色不同,而且,一道字迹端庄,满汉合璧;一道字迹潦草,仅用汉语写成,可见,两道谕旨不是写于同一时间。按常情推断,字迹潦草的这份应该写于道光皇帝临终前。其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其中的"心"字是脱文,后补上去的,可见书写谕旨时的仓促急迫。另外,这个"其他"二字寓意复杂隐讳,很可能印证了野史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黄纸   咸丰   紫禁城   皇帝   谕旨   皇子   道光   贵人   大臣   太监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