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列强千疮百孔,为何2次拼命围殴苏俄?看当时西欧有多凶险?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战争的灾难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推动欧洲出现了革命高潮,德国革命和匈牙利革命都采取了苏维埃的形式,“西欧各地的工人运动都带有布尔什维主义性质"。


1、欧洲革命的高潮


1918年1月,德国的柏林、汉堡、基尔和鲁尔等地的100万工人举行罢工,要求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推翻战争政府。11月3日,基尔水兵、兵士和工人举行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


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十一月革命后的德国虽然没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在十月革命带来的大气候的影响下,掌握了政权的右派社会民主党人,也不得不把他们的临时政府冠上“人民全权代表苏维埃”的标记,即使在1919年2月建立起国会制魏玛共和国之后,还出现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把欧洲革命进一步推向高潮。

早在1917年11月,也就是十月革命的炮声刚刚响过的时候,布达佩斯便出现了“走俄国无产阶级的道路!”和“打倒战争!”等口号。

1918年6月,布达佩斯工人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10月 30日,布达佩斯工人和士兵举行起义,推翻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统治。11 月12日,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皇帝在维也纳被迫退位。

11月21日,匈牙利共产党宣告成立,共产党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和“与苏俄结成同盟!”

1919年3月21日,布达佩斯的武装工人和士兵建立起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实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措施。这个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虽然只存在了 133天,但它几乎震撼了整个欧洲大地。

列宁说匈牙利的例子证明:“俄国革命撒下的种子正在欧洲发芽生长。”

西欧各国的革命运动同样势不可当,怒潮迭起。

意大利从1919年起接连爆发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工人罢工又往往发展为同盟大罢工和政治罢工。

在意大利北部斗争尤为激烈,热那亚发生了水兵和码头工人起义,要求改善工人经济状况,要求停止武装干涉苏俄,拒绝装运供武装干涉苏俄和俄国白匪用的军用物资。

法国工人也提出了政治经济要求,尤为突出的是革命运动已发展到军队。1919年4月,停泊在敖德萨的法国军舰升起红旗,爆发水兵起义,要求停止反苏俄武装干涉。


在英国工人中广泛流传着生产资料国有化和总同盟罢工思想。1919年2月,矿工在斗争中一马当先,到了秋冬两季同盟罢工更加风起云涌。工人在斗争中提出“不准干涉苏维埃俄国!”的口号,后来还成立了“不准干涉俄国全国委员会”。


2、欧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欧洲民族问题,除十月革命前俄国境内的民族问题外,主要是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问题。

波兰则是历史上1772年至1795年三次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的国家,其中以俄国强占的领土最多,包括波兰疆界内的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在沦亡的岁月里,波兰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独立和统一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三大王朝的覆亡,为波兰的民族运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

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主张同俄、德、奥三国被压迫群众结成共同阵线,在反对君主制度、争取社会主义的共同斗争中,实现波兰的独立。民族民主党力主站在协约国一边打败德国和奥匈帝国,主要依靠俄国实现波兰独立。

奥匈帝国是由奥皇兼任匈牙利皇帝的二元君主国,奥地利的日耳曼人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是统治民族,被统治的少数民族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

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从战争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是一场为德国人作战的战争,不愿意在德国人指挥下,去枪杀他们的斯拉夫兄弟,并期待俄罗斯人和法国人帮助他们实现独立。

1916年国内外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商定建立统一的国家。1918年10月18日,民族委员会发表独立宣言,11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宣告成立。

南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是塞尔维亚领导的,塞尔维亚早有联合奥匈帝国境内的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的雄心。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于1915年成立南斯拉夫委员会。南斯拉夫委员会代表和塞尔维亚首相 1917 年7月签署《科孚公约》,宣布他们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的愿望和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1918年10月29日,统一的南部斯拉夫人国家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一斯洛文尼亚王国宣告成立。这个王国后于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


在奥匈帝国被压迫的少数民族争取独立的斗争中,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的代表,1918年4月在罗马召开了被压迫民族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罗马公约》,强烈谴责奥匈帝国充当德国人的统治工具,声明被压迫民族拥有自决权,宣布有必要采取反对压迫者的共同行动。《罗马公约》有力地推动了奥匈帝国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3、欧洲帝国主义的力量消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场浩劫。战争动员人力总共达6500万人,直接消耗军费1860亿美元,加上陆地和海上的财产损失以及其他间接损失计为2500亿美元之巨。

军人死亡900万人,伤2200万人,其中70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

仅就死亡于战场上的人数而言,这场战争超过了自拿破仑战争至1913年巴尔干战争历次战争死亡总人数的两倍。

英国是取得重大胜利的国家。德国殖民地大部为英国夺取,土耳其的中东领地也几乎尽落英国之手。海军是英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它在战争中击溃了德国海上力量,保持了英国作为海军强国的地位。

但19世纪末以来使动摇了的英国海军“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力量必须超过世界第二、第三两个海军强国联合力量的标准,战后进一步动摇了。

英国也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战死87.5万人,伤200多万人,商船毁损不下900万吨,船舶及货物损失价值 7.5 亿英镑,国内公债由战争开始时的 6.5 亿英镑增加到80亿英镑,另欠下美国9亿英镑,约合42亿美元。

法国是工业大国,它的工业基础远较日本和意大利雄厚,其生产能力战前等于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总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对外投资之巨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二位,多达200亿美元,它还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


但法国是战争中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阵亡150万人,北部和东北部最发达的10个省遭受严重破坏,矿区、工厂、房屋、公共建筑、铁路、公路、桥梁都化为废墟,其中包括9000家工厂,近100 万幢建筑物,1000英里铁路,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200 万人无家可归,此外欠下美国战债34亿美元。

意大利没有战绩可言,战争中死亡65万人,军费支出120亿美元,其他损失30亿美元,此外欠下英美外债计40亿美元。意大利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战前只是北部地区有比较发达的纺织业等一些轻工业,战争期间与战争有关的冶金工业等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战争一停止这些工业部门就陷入了困境。

意大利在战胜国大国中是最贫弱的一个。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德宣战,实际是借机在亚太地区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以对德作战为名出兵中国山东,占领胶州湾和胶济全线,夺取山东大部分地区;并在英国海军配合下夺取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德属岛屿。

从1915年起,日本出口激增,到1919年出口增长了3倍以上,外贸盈余和海运收入累计达32亿日元以上,日本由战前长期入超国一跃而为大量出超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战时对外贸易的大发展带动了日本工业的大发展,冶金工业生产总值增长六倍,机器制造业产值增长六倍半,电力工业飞快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轻工业,T业生产发生结构性变化,为日本国力的增强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使日本成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有力竞争者。

就日英经济实力而言,战前日本经济力量远不足以同英国相抗衡、经过四年战争,日本不仅在中国有力地排挤了英国,其对华贸易额所占比重由1913年的18.9%跃升到1918年的38.6%,就是在英国殖民地印度、马来半岛和自治领澳大利亚等地也无不充斥日本商品,这是英国对外贸易大幅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人数达474.4万人,约11.6万人在服役中死亡,计耗战费320亿美元。但是欧洲交战国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以及它们在世界市场竞争力量的削弱,给了美国扩展对外贸易的大好时机。战争结束时,世界对外贸易总额减少40%,美国外贸出口却增长了两倍,进口增加80%,战时出超累计达118亿美元。

战争还使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债权国。1914年美国欠外债37亿美元,战争结束时欧洲欠下美国战债100亿美元,美国的海外投资从35亿美元上升到7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近45亿美元集中在美国手中。


4、粉碎协约国帝国主义的第二次武装进攻


正是,基于此,从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2月,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进攻。


这次武装干涉的明显特点是,帝国主义大国已没有实力直接出兵,主要利用俄国周边的小国配合白卫军的进攻。

邓尼金部队是这次进攻的主力。

邓尼金曾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参谋长,西方战线和西南战线司令。

十月革命后,在北高加索和顿河流域南部发动了叛乱,当时约15万人,得到协约国的支持。协约国给邓尼金送去38万支步枪、200门大炮、100辆坦克、194架飞机,还派来了几百名军事顾问和飞行人员。

8月,当时担任英国陆军大臣的丘吉尔宣称要组织14个国家武装干涉苏俄。

早在7月3日,邓尼金就发布了进攻莫斯科的命令。不久,就占据了顿巴斯和乌克兰大部地区。10月,推进到图拉城下、距莫斯科只有 100 公里。形势万分危急。布尔什维克党发出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全党和全国劳动人民奋起抗击邓尼金。在图拉,打退了白卫军。

1920年初,红军解放了乌克兰和高加索,邓尼金的部队彻底被击溃。

尤登尼奇白卫军于 1919年5月向彼得格勒发动了进攻。12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和12艘潜艇组成的英国舰队开进波罗的海,从海上支援尤登尼奇。正当形势告危的时刻,协约国间谍又策动彼得格勒附近的红丘、灰马、奥勃鲁切夫三个炮台叛乱,严重威胁着彼得格勒的安全。


10月,白卫军离彼得格勒只有10几公里。列宁向彼得格勒工人和红军官兵发出战斗号召:“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守住每一寸土地,坚持到底,胜利就在眼前!”

10月底,守卫彼得格勒的第七集团军发起反攻并取得了胜利,把尤登尼奇的残部赶到爱沙尼亚,被当地政府解除了武装。在北方战线,红军取得了胜利,1920年2月21日和3月13日,先后解放了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

到此,协约国支持的白卫军被击溃,苏俄国家赢得了粉碎第二次武装干涉的胜利。

本来,协约国花了很大力量拉拢波罗的海沿岸各小国的资产阶级,来建立一道阻止布尔什维克主义蔓延的“防疫线”。

但是,由于苏俄外交坚持了和平政策,利用这些小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积极地灵活地展开了外交攻势,并在红军节节胜利的形势的推动下,这些小国愿与苏俄议和。爱沙尼亚通过谈判,首先于1920年4月与苏俄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废除对沙俄的债务,并给予贸易优惠,双方建立外交关系、双方保证,不得允许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和驻留敌视对方的组织和集团。

接着,苏俄又在7、8和10月,分别同立陶宛、拉脱维亚和芬兰签订了和约。

列宁在第七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总结粉碎第二次武装干涉时指出:“我们夺走了它们的小国,尽管这些小国都是反对我们的,尽管那里统治国家的都不是苏维埃政权,而是资产阶级政权。这些小国对我们都采取了友好的中立态度,反对称霸世界的协约国,因为协约国是压迫它们的强盗。”


5、粉碎协约国帝国主义的第三次武装进攻


1920年4月至11月,帝国主义大国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进攻。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进攻被粉碎之后,不甘心失败的协约国把希望寄托在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波兰对苏俄的进攻上。


波兰军队是由法国、美国和英国装备和供应的。法国向波兰提供了 5.75亿法郎的贷款、30 万支步枪、2000 多挺机枪、1400多门大炮。美国提供了1.76亿美元的贷款和价值17亿美元的武器。英国也给了波兰一批飞机和5.8万支步枪以及大量子弹。美、英、法还派了军事代表团帮助波兰军队发动对苏俄的进攻,法军总参谋长曾亲自指挥波军作战。

苏俄曾多次向波兰提出和平建议。1920年1月28日,苏俄再次照会波兰,重申承认波兰的独立、主权,并表示在领土问题上,以承认波兰在白俄罗斯所占领的那些非波兰领土作为谈判基础。

但是在帝国主义大国支持下的波兰,断然拒绝了苏俄关于和谈的建议,于1920年4月25日向苏俄发动了进攻,占领了乌克兰首府基辅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

这时候,盘踞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邓尼金残部弗兰格尔白卫匪军在英美的帮助下,也乘机向北进犯,企图攻占顿巴斯。苏维埃国家再次面临严重威胁。苏俄动员全部力量击退波兰军队以及白卫军的进攻。

6月初,红军开始反攻,7月12日解放了基辅,把侵略者赶出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红军越过国界进入波兰,逼近华沙,打乱了协约国的部署。

为了使波兰军队免于崩溃,协约国由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出面,向苏俄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红军停止进攻、并建议苏波双方举行会谈,在承认所谓“寇松线”的基础上,同波兰签订停战协定;否则,英国及其盟国将用它们拥有的一切手段援助波兰。

波兰军队得到增援补充后,于1920年8月16日转入反攻。红军由于进展太快,战线过长,受挫于华沙城下,被迫退却。但是,红军很快扭转了不利处境,挡住了波军的进攻。苏俄、波兰后来通过谈判,10月12日,在里加签订了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

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1921年3月18日,双方缔结了正式和约。

苏俄、波兰战争结束,为最后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

列宁说:“对波兰的战争、确切地说是7、8两月的战役,根本改变了国际政治局势。”

红军集中全力打击弗兰格尔。1920 年 11 月 11日,红军攻克了皮列柯普的坚固工事,冲进了克里米亚半岛,消灭了弗兰格尔军队。


至此,帝国主义大国组织的第三次武装进攻被粉碎。

在苏俄远东地区,早在 1920 年初,当高尔察克被歼灭后,红军如继续向东推进,就会同盘踞在该地区的日军发生直接武装冲突,而此时协约国正在准备组织第三次武装进攻。

列宁正确分析了形势,决定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一个缓冲国,避免与日本干涉军发生直接冲突。4月,远东共和国正式成立。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议会制共和国。5月14日,苏俄宣布承认该共和国。

后来随着形势的演变,苏俄红军会同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于1922年10月,解放了海参崴。帝国主义大国武装干涉苏俄以彻底失败而告终。11月15日,远东共和国并入俄罗斯联邦。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苏俄   苏维埃   匈牙利   俄国   西欧   乌克兰   协约国   波兰   列强   共和国   英国   千疮百孔   凶险   战后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