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时,情况瞬息万变,军令该如何传达?




本文长约3500字

阅读全文需要9分钟

古代社会,科学技术落后。 “交通基本靠步行,交流基本靠喊叫。

但在战争中,想要指挥数千兵力并灵活部署,光靠“喊叫”显然是不够的。毕竟人声的力量有限,战场上人声马声此起彼伏。就算收音机里有扬声器,我身后的士兵也不一定能听清楚。

那么古代战争时军队是如何发布命令的呢?

军旗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军旗都是古代战场上最重要的指挥工具。春秋时节《孙子兵法》 说道:

“言未闻,故为金鼓;眼不见,故为旌旗……故夜战金鼓多,昼战旌旗多,故为人。” ”耳朵。”还有眼睛。”

也就是说,晚上靠鼓声指挥军队,白天靠军旗指挥。可见军旗在军事指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司令通常配备一面超大旗帜,作为军事领导力的象征。此旗名为大卜,又称旄旆。这是一面罕见的用兽皮和羽毛装饰的旗帜。有些boss直接使用通用旗帜,在旗帜上印上训练师的姓氏。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的将军都使用这面将军旗。当敌人看到旗帜上写着“关”字时,就知道敌人是关羽的军队;当他们看到横幅上写着“张”字时,他们就知道对手是张飞的军队。



关羽独自出席会议。源代码/版本 94 《三国演义》屏幕截图

指挥官还配备了用于传递命令的信号旗。信使会举着信号旗,通过信号灯传达教官的命令,或者举着信号旗跑到各营的将领那里,传达教官的命令。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人把战场上的军队分为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每个阵营都由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以区分它们。按照五行理论,“青龙白虎掌四面八方,赤鸟黑虎随阴阳,兵锋宜快,锋宜快”。红色的鸟;军队的后方是宫殿,后方是黑白的;军左为阳,左用青龙;军队右侧为阴,右侧用白虎。 “也就是说,前营用红旗,中营用黄旗,左营用蓝旗,右营用白旗,后营用白旗。”营地使用黑旗。

根据战场变化,指挥员通过不同颜色的旗帜指示各营协调作战——当指挥员命令五色旗全部升起时,五个营必须处于战前确定的队形位置并做好准备;当司令员下令撤退时,红旗落下。当除白旗外的所有四色旗都降下后,先头营准备服从命令和改变命令;当总司令下令降下除白色以外的所有四色旗时,右侧营将准备好服从命令和指挥变化。



军旗。源代码/版本 94 《三国演义》屏幕截图

当军队不分为五个营时,五色旗还有其他含义。如果指挥员举起绿旗,则表示前方有山有树障碍,必须开通道路;如果他举起红旗,则意味着前方有烟花,他必须躲避敌人的火力;如果他举起白旗,就意味着敌人出现在前面,我们必须集结军队去战斗;如果他们举起黑旗,就意味着我们的军队必须集结战斗。如果您面前有水,请做好应对准备;黄旗升起,意味着前进的道路清晰、顺利,可以放心前行。军队中的所有士兵只要看旗帜的颜色就知道统帅下达了什么命令。



旧军旗。来源/网络

五色旗还用于指挥队形。战斗时,绿旗举直队形,白旗举方阵等,通过这种指挥方式,指挥员可以布置不同的队形,施加不同的战术效果。

如果每个营分为排和哨所,那么每个队长和哨所指挥官也会配备一面旗帜。士兵只需要看看本队的旗帜和本站的旗帜就知道如何行动。例如,旗帜先挥动以确定方向,士兵只需跟随旗帜挥动的方向即可。

通过全军各级、各旗的配合,总司令可以将自己的战斗指挥意图充分传达给全军,使全军上下一致行动,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因此,军旗的旗手必须保证军旗不倒,因为军旗一旦倒下,就会导致军队阵型混乱,士气丧失。就像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八里桥战役场景一样,蒙古旗手守护着军旗。在被英法联军的炮火击伤后,他仍然站起来举起旗帜,直到清军被彻底消灭。这不是编剧的幻想。 ,但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旗手们守护着军旗。来源/电影《火烧圆明园》 截图

明津

古代军队除了军旗外,还使用指挥仪器。 《荀子·议兵》曰:“听鼓声来,听金退声。”这个“金”并不是我们常看到的圆鼓,而是铜钹,一种看起来像铜钟的乐器。大军一听到鼓声就冲阵,一听到金声就得赶紧撤退。故有“击鼓进,击金退”之说。

为什么要用鼓金声来指挥军队的进退呢?因为这两种声音还可以增加军心,鼓舞士气。这就是“一步到位”的意思。



铜。来源/网络

但由于鼓声较弱,战场噪音太大,无法防止鼓声在传播过程中失真,所以各级部队必须配备不同的鼓、钹,以表达不同层次的鼓声。 。该信息由鼓声的大小和音调引导。 。 《周礼·大司马》 记载:国王持路鼓,诸侯走鼓,将军持晋鼓,师长持十,旅长持九,农夫持钹,二帅由两人牵头,马匹手持手镯。 《尉缭子》据记载,商将用鼓,将领用喇叭,中将用小鼓。各级指挥员使用的鼓严格分开,以免不同的鼓声造成军中混乱。两军交战时,指挥员的军令通过军鼓传递下来,指挥各级士兵完成不同层次的战术。

此外,古代军队还使用不同频率的鼓来指示军队采取适当的攻击速度。 《尉缭子》记录三种不同频率的鼓声:一步鼓必须缓慢优美,十步鼓必须快速前进,当鼓声连续时,意味着充电。 《孙子兵法》指出:金鼓是人民的眼睛和耳朵……使勇者不能独进,弱者不能独退。这就是使用数量的方式。



一只虎鸟站在鼓上。来源/网络

除了鼓、钹之外,古代军队还使用其他乐器来准备指挥。

以苏安为例。唢呐的声音极其独特,富有穿透力。当他一击时,他可以与整个乐队竞争!因此,唢呐可以用来表达更具体的指令。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持笛者,吹唢呐。”口哨是唢呐的别称,用于传递军事训练信号。明代龙征记载:“中军闻中军号角笛声,骑兵步兵听任务,皆归队,向观众发号施令。不允许大声喧哗或打扰团队。”由此可见唢呐在军事指挥中的重要作用。影响。

还有管道和大炮可以用来代替黄铜管。东汉时期,牛角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大多数是由动物角制成的。他们发出的声音响亮而刺耳,比铜喇叭还要响亮,更适合发号施令。元代以后,号角以铜质为主,一直使用到清末新军建立;角,在宋代火药发明之前,指投石机之类能发出巨大声响,用于战争指挥的东西。信号。使用。 《东周列国志》第十六章提到:“派人跟随高福,等赵兵过半,再放炮,埋伏的士兵一起跑出去,把赵兵砍成两半。头尾不能攻击。”互相看着。”火药的发明 后来,管炮被称为信号炮。这种火炮体积较小,更容易携带和使用,而且声音较大。 (《水浒传》第47章:“只闻祝家庄有喇叭声,飞来飞去半天。”)明代,号角有时被称为“兵器”,正如戚继光《练兵实纪》篇所言《原始兵器》:“仔细听中军的号角,中军的统帅吹响大炮,当贼到了五十、六十步的时候,中军就放出大炮和号角……好像有不废话了,就算有贼来到营地,他也不会放过他。

明朝时期,火枪的使用相当普遍,但当时火枪弹药的装填速度很低。枪手必须排成几排,并向每一排射击。此时你就必须利用小号来控制战斗。当队长吹响军号时,第一排进行齐射,然后返回后方重新装弹,第二排则就位。队长再次吹响号角,二排齐射,然后返回后方。加载中,按顺序进行。如果敌人继续逼近,需要贴身肉搏,队长就会连续吹响号角,所有武装人员开火,然后撤退。在编队中,步兵将负责与敌人作战。整个指挥过程井然有序。

火车

无论使用军旗还是金器,士兵都必须听懂旗帜的语言和鼓号的声音。否则,将士将不知所措,全军大乱。因此,严格训练士兵的记忆力和对命令的理解是重中之重。

司马迁写《史记·孙子列传》的时候,几乎只记载了孙武一生中的一件事。孙武将自己的武功献给了吴王阖闾。阖闾见状,十分感动,请求他在宫中举行一次小试炼,以宫柱为兵。武王从宫中挑选了一百八十名美女,让她们训练。想象一下,即使是这些强度不足以拴鸡的宫钉,也能够训练出军纪严明的士兵,那么吴国的正规军在战斗中一定会更加强大。

孙子命令宫女们列阵,先宣示军纪,对不服从命令的人砍掉头颅,然后发布命令。孙子口干舌燥的说完,随之而来的只是一阵尖锐的笑声。孙子亲自擂鼓发号施令,宫女们却笑个不停。对他们来说,这只是国王要求他们玩的游戏。

由于宫女们不听鼓声,孙子就用了他前面提到的军事手段,斩杀了两个领头的宫女。现在其他侍女都不敢动了,只能按照孙子的规矩进行训练。

孙子用鼓指挥宫中刺客,堪称军事指挥训练的典范。 《武经总要》《军事训练条例》第二部分词条:“宜进勿进,宜退勿退,宜坐勿坐,勿立足,宜聚勿聚,勿欺(散) )但不欺负”都是战斗中的不当行为。犯罪必须按规定处罚,甚至斩首。

部队里的战士只有经过刻苦训练,才能认旗、认金鼓、发号施令、排阵、知进退,打造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是明朝军中的一首歌曲。歌词写道:“我们一只眼、一只耳朵、一颗心。什么贼不能杀?什么功绩不能成就?”当成千上万的士兵明白并服从主帅的命令时,这支军队就能所向无敌。

参考:

袁廷栋《解密中国古代军队》

孙武《孙子兵法》

曾公良等撰《武经总要》

毛元仪《武备志》

戚继光《纪效新书》

姚雪银《李自成》

来源丨国家人文历史(文/周博)

编辑:甘晓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孙子   唢呐   指挥员   军令   军旗   鼓声   瞬息万变   号角   旗帜   传达   士兵   军队   命令   古代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