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屈辱开篇-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这个历史名词,象征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预示着一个屈辱的时代的开始。这是一场由于中国闭关锁国、朝贡制度引发的外交冲突和贸易失衡的战争,也是一场英国为维护其利益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在1840年至1842年的那个黑暗时期,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的矛盾激化,而最后以英国对华出兵为全面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并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个条约不仅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也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此进行贸易活动。鸦片战争的失败,象征着中国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崛起。这场战争的残酷现实,使中国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一段值得中国人深刻反思的历史。然而,中国人要看到,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这是中国长期闭关自守、忽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英国则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我希望从这段历史中警醒中国人,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同时,也应该积极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才能真正地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每段历史用时间线把题目串联起来,还原最原滋原味的历史,不带有偏见不带有傲慢,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些屈辱。勿忘历史,勿忘过去,展望明天。


第一次鸦片战争导火线—虎门销烟

1729年,雍正帝颁布了禁止贩卖和吸食鸦片的法令,但并没有完全禁止。在中国,吸食鸦片的人逐渐增多,不仅限于富家子弟,很多人为了购买鸦片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由于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越来越大,贩卖鸦片的外国商人数量也越来越多。

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印度销售鸦片的专卖权,这使得中国的鸦片走私数量逐渐增加。随着鸦片的大量流入,白银也不断外流。当时中国有两种货币,白银和铜钱,官府的税收是以白银计算,而百姓则多以铜钱缴纳。

在19世纪30年代,由于白银价格上涨、铜钱贬值,这意味着农民的赋税负担加重了,但是国家的收入却没有增加,这引起了道光皇帝的关注。

他命令官员们寻找原因,最终发现是鸦片走私导致了大量白银外流。因此,鸦片贸易引起了清政府的严重关切。

1822年,广州十三行遭遇了一场大火,大量白银熔化为银水,这一事件使得清朝的货币体系和经济受到了重大冲击。而在道光年间,朝廷几乎每年都颁布禁令,试图遏制鸦片走私活动。但是,实践证明,严厉的执法并不能遏制鸦片走私的空前活跃。

在这个背景下,广州著名书院学海堂的一群读书人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主张:他们建议取消烟禁,并加重关税,同时提倡种植国货,以此来抵制洋货,从而杜绝鸦片走私。

这个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弛禁派和严禁派的分歧愈发明显。弛禁派的论点在道光十四、十五年的时候颇具影响力,但是一直没有人敢公开提倡这个方案。

1836年6月10日(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却上奏表达了弛禁的主张,认为鸦片禁令越是严格,流弊就越大。许乃济认为,白银外流的问题实际上是禁烟令造成的,它导致烟价上升,刺激了走私活动。同时,由于官场腐败和暴利诱惑,走私活动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因此,他提出以下建议:允许鸦片合法进口,并按药材价格征收关税,但只能用货物交换,不能用白银购买。这样可以降低烟价,防止白银外流。禁止官吏、兵丁和读书人吸食鸦片,但平民不受限制。允许中国内地种植鸦片,这样外国商人就无法从中获得利润,从而不再贩运鸦片来华。1838年,黄爵滋给道光皇帝写了一封信,说很多人都在吸食鸦片,导致大量白银流失到国外。他认为应该严厉打击吸食者,提出了各种措施,比如让烟民在一年内戒烟,否则处死,以及不让他们的子孙参加科举考试等。道光皇帝让各省官员讨论这个建议,但大部分官员认为这个办法太过于激烈。

但大部分官员认为这个办法太过于激烈。唯独林则徐完全支持黄爵滋,他给道光皇帝说,如果放任鸦片流行,几十年后,中国就没有可以抵抗敌人的士兵,也没有可以充作军饷的钱财。林则徐提出了包括销毁鸦片烟具、改造烟民、惩罚贩卖者和吸食者等方案,并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方案和成绩印象深刻,于是颁布了《严禁鸦片烟条例》,并在一个月内召见林则徐八次,给他很多荣誉和奖励。林则徐被派往广州负责执行清查鸦片来源的任务。


定海之战与广州会谈

英国人北上-清朝定海之战

1839年虎门销烟后,贩运鸦片只是民间行为,并未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因此英国政府并未正式宣战。一切以谈判为主,但是中国政府拒绝了英国的谈判邀请,英国政府决定派遣舰队前往中国海。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抵达广州海面,其中包括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28艘运输舰和4,000名陆军。他们的目标是迫使清政府屈服,但并未攻打广州,而是北上前往浙江。当英军抵达厦门时,遭到中国守军的强烈抵抗,炮台和军营被毁,兵丁伤亡20余人,英方也有损失。

7月4日抵达舟山群岛。英国海军司令伯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投降,但遭到拒绝。于是,英军仅用9分钟就摧毁了清军的兵船和岸炮,并登陆占领舟山群岛上的定海。清军总兵张朝发中弹落水,伤重不治;次日清晨,英军再次发动攻击,发现清军早已逃散,定海知县姚怀祥投水自杀。攻陷定海后,英军在宁波、镇海尝试投递巴麦尊的公函,但都被拒绝或退回。于是,英军按原计划封锁了厦门、宁波、长江等重要出海口,继续北上。

8月9日,道光帝得知天津防务之严峻,命令琦善:“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

8月11日,英军直逼天津大沽口(白河口),道光帝批准直隶总督琦善收下了那封公函。

9月15日英舰离开白河南下。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并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并下令沿海各省不得开炮。


第一次广州和谈

1840年,道光帝任命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处理与英国的争端。在琦善到达广州前,英国对广州的虎门炮台发起了进攻,清军在激战中失利,守军被迫撤退。随后,琦善与英国谈判代表义律展开了谈判。义律态度强硬,要求清政府接受英方的全部条件,否则开战。琦善在谈判中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他在向朝廷汇报时,却说英方愿意归还部分烟价和两国平等往来,但拒绝割让海岛。

1841年1月7日,英军对虎门炮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清军奋力抵抗,但最终失利。英军占领了大角和沙角炮台,并放火烧毁了营房和拆毁了炮台。随后,英军又向停泊在附近的清军水师发起了进攻,清军战船无法抗衡英军战舰,水师师船、拖船沉毁11艘。在陆上战事结束后,英国海军的复仇女神号、加略普号、“硫磺号”等五艘军舰联合向停泊在附近的清军水师发起进攻,清军战船火力无法抗衡英军战舰,水师师船、拖船沉毁11艘。大角、沙角之战后,清军士气受挫,纷纷四散,琦善为此拨银1.1万元发给清兵,以激励士气。此后,英国军舰溯江而上,进逼虎门第二重门户——横档岛,形势危急。1月8日,英国海军司令伯麦释放战俘,并让战俘将一份照会交给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称如果清方有“顺理讲和之议”,英方便同意停战;关天培将照会转交琦善,并请英人等待回复、退兵和谈,英方随即停止军事行动。不久后,义律与琦善便展开和谈,英军撤出虎门。

1月20日,琦善拟定《穿鼻草约》,包括割让香港土地租借给英国99年作为驻港基地、通商港口、赔偿洋银600万元、中英官员平等外交、重开广州商务。琦善没有在草约上盖官印,但同意将其上奏道光帝以求批准。

1月23日,定海英军陆续调往广州。

1月26日,英国海军在水坑口登陆升旗,香港正式成为英国属土。

2月10日,双方再次会晤,约定在十天后签字,此时琦善已接到大伸挞伐的上谕,十天后(2月20日)琦善只好称病,不再与义律会面。

2月24日,英军主动撤离舟山,撤往广州一带。

道光震怒引发虎门之战

1841年1月27日,当广东的大角和沙角被英国军队占领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非常生气,他命令琦善和两江总督伊里布准备对英国宣战。

1841年2月26日,英国军队向虎门发起总攻,炮台尽毁,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第二天,英国军队占领了虎门口内的乌涌炮台,清守军被俘和伤亡者各千余人,其他大多不战而逃。英船驶入黄埔。

1841年3月2日,英国军队攻克琶洲炮台。3月3日,他们再克琵州炮台,兵锋距离广州只有数公里。

广州之战打响

1841年3月3日,琦善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往英舰,要求义律停战。义律开出休战条件,包括赔款增至1200万两、割地增加九龙、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并要求广东将军阿精阿、广东巡抚怡良、前两广总督林则徐和邓廷桢在3天内共同当面盖印。3天后,参赞大臣杨芳抵达广东。由于奕山、隆文尚未到任,杨芳暂领广东军务。

3月6日,停战期满,英军再度开战,攻陷猎德、二沙尾炮台,清军大溃,距离广州城只有3公里。同日,义律表示愿意停战,但广东当局希望停战,皇帝不同意。此后几天战事又暂停了。

3月10日,广东当局向美国商船发出准许入港贸易的红牌,以离间英、美两国。义律得知后,宣布封锁广州。

3月12日,杨芳再上奏,谎称乌涌之战中清军“斩毙逆夷多于官兵”,又建议“暂时羁縻”,怕英军逃窜而不能全歼。道光帝对杨芳的做法十分满意,称赞他“晓畅军务”,期盼捷音。然而,杨芳在停战期间不务正业,据《粤东纪事》记载,杨芳到广州后“终日唯购钟表洋货为事,夜则买俏童取乐,甚而姚巡捕等将女子剃发,并跟班送进……”。又提到杨芳手下的官兵在外嫖妓,两个月内许多官兵因此感染麻风。该记录又称:杨侯初来,实无经济,惟知购买马桶御炮,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然尚添造炮位、军器、木排等事。

3月13日,琦善因早前与英方议和被押往北京查办。此时战事再起,英军攻陷大黄滘炮台。当时义律还未得悉琦善北上,于3月16日再向琦善发出一份要求停战谈判的照会,但小船途经凤凰岗时竟被清兵炮击,被迫返回。

3月17日,杨芳上奏道光帝,将凤凰岗击退白旗小船之事夸饰成一场大胜仗。道光帝于4月1日收到此奏后大喜,翌日向正在赶赴广州的靖逆将军奕山谕称“省城自可无虞”。

3月18日上午起,英舰由大黄滘北上,连克凤凰岗、永靖炮台、西炮台、海珠炮台以及河南岛的一座沙包炮台。同日下午4时,英军占领广州十三行的商馆,在时隔两年后重新升起英国国旗。至此广州城全无屏障完全暴露在英军的炮火下成为一座危城。

3月18日前20天的广州内河战斗中,林则徐、琦善、怡良、杨芳都调拨了士兵和火炮,堵塞河道以防英军直逼广州。然而,清兵在英军进逼时却坐视不理、毫无作为,一经交战便溃散。大黄滘炮台的守军甚至在临战前夕与英军商议“假战”,使英军轻易地长驱直入广州。英军于3月18日重新占领广州商馆后,义律向广州当局发布照会,要求举行停战会谈。

3月19日,中方派广州知府余保纯与义律在商馆中谈判,义律提出只要发告示优待英国人、恢复通商,英军将会撤退休战。

3月20日派余保纯送去照会,同意了义律的两个条件,并出具告示,允许各国商人一同入港贸易。此后,广州的和平维持了两个月。

4月14日,奕山一行抵达广州,历时57天。义律立即照会杨芳,询问有关奕山对于停战通商的态度,广州知府余保纯于4月16日带去杨芳的覆照,内容反映出奕山似乎同意停战通商,答应等待圣旨;此时道光帝对英贸易的禁令尚未到达广州。余保纯向义律提到,若道光帝不同意通商、执意开战,广州官吏建议在广州以外开战,通商不必中断。

义律对杨芳的答复很满意,于4月17日宣布英军不会进攻广州城,可继续通商。

5月初,各省开赴广东的1. 7万援军亦陆续抵达,加上原驻之兵,广州清军达到2. 5万人。

5月2日,道光帝批驳杨芳、怡良准许英国贸易的谕旨到达广州,催促奕山等人率军围剿英人。义律得悉各省援军开到、炮台加强武备的消息,于5月11日与余保纯会谈,要求中方裁撤各省军备,并要求奕山等人覆照。翌日,义律离开广州去澳门,他认定奕山等人必定开战,决定先发制人。

17日,他未收到奕山等人的答复,英军开始行动,向广州开进。

18日,义律抵达广州商馆,快速部署结束通商以及撤离侨民的工作。在5月23日,英军舰分别集结于广州西南的凤凰岗以及广州以东的黄埔,准备发动钳形攻势。

24日下午2时起,英军开始进攻,凤凰岗一带的英舰由西向东分别炮击广州城以西的沙面、西炮台、商馆、海珠炮台;在黄埔一带的英舰则越过猎德、二沙尾,由东向西攻击。下午3时,英国海军基本击垮广州以西的清军抵抗能力,英船载送英国陆军右翼纵队3百余人于5时占领商馆。下午4时,英船载送陆军左翼纵队约2,400人驶入广州西侧水道,进至缯步。24日晚,英军开始在缯步登陆。至25日晨,左翼舰队全部登陆完毕,向广州城北高地推进,扫除沿途障碍,当日占领城北越秀山上的四方炮台,连同广州城南省河上的英舰,已对广州城形成背腹夹击之态势。

英军在高处3月18日前20天的广州内河战斗中,林则徐、琦善、怡良、杨芳都调拨了士兵和火炮,堵塞河道以防英军直逼广州。然而,清兵在英军进逼时却坐视不理、毫无作为,一经交战便溃散。大黄滘炮台的守军甚至在临战前夕与英军商议“假战”,使英军轻易地长驱直入广州。

英军于3月18日重新占领广州商馆后,义律向广州当局发布照会,要求举行停战会谈。3月19日,中方派广州知府余保纯与义律在商馆中谈判,义律提出只要发告示优待英国人、恢复通商,英军将会撤退休战。3月20日派余保纯送去照会,同意了义律的两个条件,并出具告示,允许各国商人一同入港贸易。此后,广州的和平维持了两个月。

4月14日,奕山一行抵达广州,历时57天。义律立即照会杨芳,询问有关奕山对于停战通商的态度,广州知府余保纯于4月16日带去杨芳的覆照,内容反映出奕山似乎同意停战通商,答应等待圣旨;此时道光帝对英贸易的禁令尚未到达广州。余保纯向义律提到,若道光帝不同意通商、执意开战,广州官吏建议在广州以外开战,通商不必中断。

义律对杨芳的答复很满意,于4月17日宣布英军不会进攻广州城,可继续通商。

5月初,各省开赴广东的1. 7万援军亦陆续抵达,加上原驻之兵,广州清军达到2. 5万人。

5月2日,道光帝批驳杨芳、怡良准许英国贸易的谕旨到达广州,催促奕山等人率军围剿英人。

义律得悉各省援军开到、炮台加强武备的消息,于5月11日与余保纯会谈,要求中方裁撤各省军备,并要求奕山等人覆照。翌日,义律离开广州去澳门,他认定奕山等人必定开战,决定先发制人。17日,他未收到奕山等人的答复,英军开始行动,向广州开进。

18日,义律抵达广州商馆,快速部署结束通商以及撤离侨民的工作。在5月23日,英军舰分别集结于广州西南的凤凰岗以及广州以东的黄埔,准备发动钳形攻势。

24日下午2时起,英军开始进攻,凤凰岗一带的英舰由西向东分别炮击广州城以西的沙面、西炮台、商馆、海珠炮台;在黄埔一带的英舰则越过猎德、二沙尾,由东向西攻击。下午3时,英国海军基本击垮广州以西的清军抵抗能力,英船载送英国陆军右翼纵队3百余人于5时占领商馆。下午4时,英船载送陆军左翼纵队约2,400人驶入广州西侧水道,进至缯步。

24日晚,英军开始在缯步登陆。至25日晨,左翼舰队全部登陆完毕,向广州城北高地推进,扫除沿途障碍,当日占领城北越秀山上的四方炮台,连同广州城南省河上的英舰,已对广州城形成背腹夹击之态势。英军在高处炮轰城内,击毁两个火药库。清军三路兵丁,一哄而溃退。在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城外大火,奕山指挥1. 8万人尽退城内,秩序大乱,期间更有部分广州平民附和英军。

自5月21至25日,英军以死9人、伤68人的代价,击败2万清兵,如此态势之下,奕山只能求和。

5月26日上午,广州竖起白旗,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求和。

可歌可泣的三元里抗英


三元里是广州城北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底,英国军队攻占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并与清政府签订了《广州和约》,获得了赔款并同意撤军。然而,在此期间,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到三元里村抢劫财物和强暴妇女。

1841年5月29日早上,一队英国军队闯入了三元里村,捉鸡捕鸭,抢劫扰民。其中,一名青年菜农的妻子李喜因为长相俊俏而遭到英军的调戏。她一边反抗一边呼救,附近的村民们闻讯后,带着大刀、长矛、锄头、扁担等武器赶来支援。他们利用英军火枪无法射击的优势,将其重重围困在潮湿的沼泽地中。尽管英军派出两个海军连携带不怕雨淋的“雷管枪”前来增援,但被围困两小时之久的印度军最终还是撤回了英军阵地四方炮台。然而,民众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集结了约1万人的队伍(根据英方资料为1万5千人)包围了四方炮台。从1841年5月29日开始,三元里103乡的民众自发组成平英团,开始了抗英武装斗争。

广州和约签订

1841年5月27日,清朝官员奕山、隆文、杨芳、阿精阿、祁贡、怡良联名签署了一份公文,授权广州知府余保纯与英国军队签署停战协定《广州和约》。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奕山、隆文、杨芳需在6天内率兵出城,退至广州城外200里驻扎。

在7天内需要缴出赎城费600万元。清方需要赔偿商馆被劫掠和焚毁以及之前林则徐误烧西班牙船的损失。

在清方如期付款后,英军退出虎门口外。

在奕山率部撤离广州的同时,他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600万银元的赎城费,仅怡和行行主伍崇曜就出资80万银元。

到5月31日,中方已经将赔款全部付清,随后英军也全部撤走了。在《广州和约》订立后的第二天,奕山就下令禁止官兵、乡勇和水勇妄生事端、拘拿外国商人。

但在5月29日至31日期间,发生了以三元里为中心的民众抗英事件。虽然中英双方对此事件的记载有很大出入,但有一些共通点。英军确实有“开棺暴骨”、劫掠财物、强奸或调戏妇女的行为,不过是由民众方面的率先集结引发英军的进犯。在搏斗中,天雨令英军的燧发枪失效,加上英军不谙地形,民众诱敌深入、围困英军,对其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5月31日,获胜的民众包围城北的四方炮台,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往劝谕后,民众方散去。广东百姓继而发布“誓灭英逆”文告,情绪高涨,各种反英组织也跟着成立。然而,《广州和约》被认为是一份完全投降的协定,奕山只能捏造谎言来对朝廷交代。

6月4日,奕山上奏道光帝称,汉奸帮助英军占领广州城北炮台后,城内居民投书清方请求保全民命。然后他编造了一个故事:英人“免冠作礼、兵杖投地”前来诉苦,声称其因省河两岸清军炮击以致无法传话,因此“求大将军转恳大皇帝开恩,追完商欠,俯准通商,(英人)立即退出虎门、交还各炮台,不敢滋事”。接着奕山又称,考虑到虎门藩篱尽失,不如先同意英人的请求,使其退出虎门口外,再加强防守。他还挑明了准许通商一事,至于600万赎城费,则改称是行商的“商欠”,称广东当局只是为行商们暂行垫付部分款项。此外,对于退驻广州城外一事,他声称是为了弹压土匪,且天热雨多,亦不得不择地安营。为了不被皇帝惩罚,奕山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

道光帝收到这份奏折后,批准了通商和垫付商欠两件事。他意欲罢手,不再追求“尽歼丑类”。

6月30日,奕山收到了道光帝的谕旨后于7月14日再上奏,声称英商得知准许通商的圣恩后“额庆欢忭,免冠感伏,声言永不敢在广东滋事”,并奏称“粤省夷务大定”,要求撤退外省援军以节省粮饷。道光帝收到奏折后以为战争已结束,于7月28日下令各省裁撤调防军兵。

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是一个黑暗而痛苦的时刻。

1842年,英国侵略者踏入了清帝国的大门,南京城被血与火所笼罩。在这个绝望的时刻,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被强加给了我们。

清军在英国军队的铁蹄下节节败退,英国军队抵达了南京。两江总督牛鉴,面对英国的强大压力,无奈地选择了投降。璞鼎查向他明确表示,如果清朝的钦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将不会继续攻击。而当这两位大臣到达后,璞鼎查却以威胁的口吻限定了最后的谈判时间,否则他将炮轰南京。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清朝政府不得不在8月22日全盘接受了英国提出的所有条款。道光皇帝在悲痛中批准了这个条约,中国从此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这个条约被称为《南京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这个屈辱的历史时刻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在签订条约的过程中,英国政府甚至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强行割让了香港岛。这无疑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极大侵犯,这个耻辱的条款被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个条约之中。《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并支付了巨额的赔款。这个条约甚至废除了经公行贸易的制度,中国的贸易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签订条约后,英军陆续撤出长江,但并未完全离开中国。而舟山岛和鼓浪屿则被英国强行占领,直到赔款全部付清后,英军才正式撤出。这一刻,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暂时结束,但中华民族的苦难并未因此结束。这个悲痛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耻辱,中华民族的历史被深深地刻上了不平等和屈辱的烙印。然而,我们不应忘记这个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个痛心的历史时刻,应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鸦片战争   炮台   琦善   虎门   英国   广东   屈辱   鸦片   广州   开篇   条约   英军   中国   大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