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博推出三星村遗址特展,多件文物为国内首见

9月26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主办,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承办的2023“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常州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刚刚推出“三星眩耀——金坛三星村遗址特展”,展出文物300多件,包括珍贵文物67件/套,这是三星村遗址出土文物首次最为全面和集中的展示,多件文物为国内首见。

为同时期太湖流域西侧最大的遗址

“三星村遗址是探索常州地区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常州文明探源、中华文明探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点位、独特区位。”常州博物馆副馆长李威告诉记者。

据李威介绍,三星村位于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东南约7公里处,世代相传田间留存有三块巨石,为天上坠落的“星”,由此得名。这是迄今为止金坛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太湖流域同时期的典型代表。

1993年到1998年期间,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连续6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计525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墓葬1001座、房址4处、灰坑55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及骨角牙蚌器等各类文物标本4000余件(组)。同时,还出土了大批保存较好的人骨标本及距今6500年前的人工栽培炭化稻米标本,1998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2年6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江苏省、常州市等考古专业机构组成了三星村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新的考古勘探工作,勘探覆盖范围95.3万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堆积,探明三星村遗址面积有约为36.9万平方米,是同时期太湖流域西侧最大的遗址。

勘探结果表明遗址为环壕聚落,中心有一座10000余平方米的方形中央高台。根据遗迹分布规律及地面采集的相关遗物,推测整个遗址功能分区为:居住区、墓葬区、骨器生产区、陶器生产区。

珍贵文物具有唯一性和首创性

三星村遗址墓葬区出土了三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它们开创了纹饰、形制和功用的先河,具有唯一性和首创性。

“这件云雷纹陶豆,为国家一级文物,豆上的纹饰是国内目前所见云雷纹最早的例证。”常州博物馆陈列部策展人惠露佳告诉记者。

云雷纹是一种以涡形曲线和折线为基本元素构成的几何图形,可以分为云纹和雷纹。关于云雷纹的出现有很多种推测,有学者认为起源于“观物取象”,来源于人类对动物的崇拜和敬仰,比如蛇。云雷纹的整体也像蛇的身体一样。“此外,整体图案分四组等距排列,构成‘四组八个’的布局,可能表现了古人早期的‘阴阳’和‘四方’观念。”惠露佳说。

马家浜文化中晚期石钺出土于三星村遗址第38号墓,通长53厘米,由石钺、骨制钺瑁饰、牙制镦组成,中部木柄残缺。

石钺是由石斧发展演变而来的,逐渐取代石斧成为主要兵器,此件石钺配有如此精美的瑁饰和镦,显然不是一件实用兵器,而是一件礼器,是墓主人拥有特殊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也是国内目前所见最早最完整最明确的礼器。

这组刻纹骨板为国内首见,一共4片,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墓主人左侧胸部。是用大型哺乳动物的长骨制成,整体呈扁平薄片状。骨板上的纹饰十分特别,布局工整。

这些刻纹骨板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目前学术界有很多推测,有专家分析,它可能用于记事,也可能是簪子的簪头部分,还可能与原始宗教、巫术、卜筮等有关,但具体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常州位于宁镇丘陵向太湖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这种特殊的区位环境使得常州地区的文化因素受到周边区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而这种地缘文化特征在三星村遗址中就有明显的体现。三星村遗址出土的七孔石刀、石锄等与北阴阳营文化下层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相似,而出土的彩陶、陶锤等,则与常州圩墩遗址下层出土的马家浜文化同类器近同,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交汇融合。

男女比例为1.63比1,平均寿命30岁左右

三星村遗址出土的人骨数量之多、保存状况之好,在考古发掘中极为少见。这些人骨的发现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据常州博物馆开放部主任李敏介绍,通过对三星村遗址出土的1190个人骨个体研究显示,三星村遗址男女比例为1.63比1。男性的平均寿命为31.04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为29.28岁,全部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6.26岁,这其中也包含未能识别性别的未成年人。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另有少量俯身葬、侧身屈肢葬、双人合葬、瓮棺葬等多种葬制。

三星村遗址墓葬出土的人骨骨质坚硬,完整头颅骨有200多个,为长江下游地区所罕见。那三星村遗址的人骨为何保存如此完好,有部分学者经过研究推测主要原因可能是螺壳。

考古发现,三星村墓葬上方布满螺壳层,螺壳是一种含碱性的有机物,分解后能增强土壤的碱性环境,降低了腐蚀性。

通过对人骨进行骨胶原的分析研究表明,三星村先民对稻谷的食用依赖较大,说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可能较为发达。

展览中的特色文物还展现了三星村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社会观念。展出了一组农业生产工具,如蚌镰,这是用蚌壳磨制的镰刀,通体呈三角形,后部上下各有一个凹槽,可能用于固定在木柄上使用,是一种用来收割农作物的农具。出土的陶纺轮,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

遗址出土陶器较多,有2000余件,常见器型有鼎、釜、豆、罐、甑等。

古越人有飞鸟崇拜,一件鸟形壶的造型便是先人受自然形态的启迪制作而成的,通体磨光后施黑皮,为陶器中少见的珍品。这件文物的出土反映出了三星村文化的高度发达以及制陶技艺的高超水平。

一件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中晚期带把徽号壶为泥质红陶,壶的底部外侧有一模印徽号,为国内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迄今为止发掘的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同期文化遗址中极为少见。

此外,还出土玉器100余件,有琀、璜、玦等,以及骨器,如鹿角靴形器、骨针筒、骨簪等。

其中鹿角靴形器是指用鹿角制成的曲尺形器,因其形状似“靴”而得名。这种器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是长江下游地区马家浜文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器形。鹿角靴形器的功能历来是学者们的一个关注要点,目前存在的主流观点大致可归纳为6种,渔猎工具、制陶工具、编织工具、采集工具、带钩、刮削器、点播器,有关鹿角靴形器的功能,至今尚无定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馆方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三星   遗址   金坛   文物   太湖   鹿角   墓葬   常州   新石器时代   国内   文化   常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