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王觌(31)六路发运使王觌为刑部侍郎(2)

第三十一章 六路发运使王觌为刑部侍郎(2)


四、御史中丞郑雍论次相刘挚右丞苏辙王觌等三十人被列为刘挚党人

【时间:元祐六年十月癸酉】

郑雍(1031-1098年)开封襄邑人,字公肃。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甲科,与王观、苏轼、苏辙同年。调兖州推官。韩琦上其文,召试秘阁校理、知太常礼院。英宗之丧,论宗室不当嫁娶,与时相忤,通判峡州,知池州,复还太常礼院,历开封府判官。熙宁、元丰间,更制变令,士大夫多违己以求合,雍独静默自守。改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神宗末年,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凡在邸七年,用久次,以转运使秩留。宣仁后知其贤,及临政,擢为起居郎,进中书舍人,累官御史中丞。后拜尚书右丞、左丞(副相)。

元祐六年(1091)十月癸酉,御史中丞郑雍与殿中侍御史杨畏,弹劾宰相刘挚威福自恣,又论王岩叟、朱光庭等三十人皆挚党,王觌名列其中。

次相刘挚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六十七》记载:郑雍开列的刘挚党人姓名:

王岩叟、刘安世、韩川、朱光庭、赵君锡、梁焘、孙升、王觌、曾肇、贾易、杨康国、安鼎、张舜民、田子谅、叶伸、赵挺之、盛陶、龚原、刘燍、杨国宝、杜纯、杜纮、詹适、孙谔、朱京、马传庆、钱世雄、孙路、王子韶、吴立礼,凡三十人。

(此据编类章疏增入,詹适此月八日除常博,吕温卿明州,政目在正月十八日。)

刘挚、王岩叟、朱光庭皆被罢黜。

王觌暂时安全。

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五、知扬州苏轼言事顺便给王觌上了点眼药

【时间:元祐七年六月十六日】

元祐七年(1092)六月十六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扬州苏轼札子,奏:臣已具积欠六事,及旧所论四事上奏。

这里,所说的十件事都是往事。

其中,涉及王觌的一事,是说元祐五年(1090),知杭州苏轼,曾请求多储粮,“而发运使王觌,坚称米贵不籴。”“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请求此次淮浙遭灾后第一年暂且缓征欠负税一年。

毫无疑问,苏轼是有人民情怀之人。

可是,王觌的思路是,灾后第一个收成之时米少价贵,不应在当地收储。

万不得已时,考虑动用国家战略储备!元祐六年(1091)九月二十九日,王觌已经提交了一份800多字的奏议《论封桩钱》

至于浙西饥灾,只需在所统领的东南六路范围内调拨!只要一份调拨令!

思路不同而已!

至于有没有其他因素,不好说。


六、权刑部侍郎王觌充太皇太后贺生辰使

【时间:元祐七年八月十六日】

辽宋结盟通好,在1005年有了实质性动作:开始建立互派使者的制度。

每年双方互派“贺正旦使”,向双方君主拜年;

互派“贺生辰使”,在对方太后和皇帝生日前赶到,送上丰厚的寿礼。

一方有大事,比如皇帝驾崩、新君登位,要遣使报信,对方则回派使者;

如遇双方发生争端,随时派出使者谈判解决。

元祐七年(1092)八月十六日丁卯确定:

以权兵部郎中杜纯充皇帝贺辽国生辰使,六宅使郝惟几副之。

权刑部侍郎王觌充太皇太后贺生辰使,皇城使、忠州刺史张藻副之。

殿中侍御史吴立礼充皇帝贺正旦使,内殿承制、合门祗候向縡副之。

太常少卿宇文昌龄充太皇太后贺正旦使,供备库使曹读副之。

惟几更名惟微,避其国讳也。纯以目疾辞,权户部侍郎范子奇代之。(二十二日。)子奇又以足疾辞行,太府卿刘忱代之。(二十六日。)寻改差忱馆伴高丽使人,以刑部侍郎丰稷代之。(九月二日。)

这里面,

六宅使:《宋朝会要》曰: 唐置十宅、六宅使,以诸王所属为名,或总云十六宅,后止云六宅。 宋朝因之。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从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为正七品。为内侍官。皇帝贺辽国生辰副使郝惟几,为了避辽道宗名讳,权更名“惟微”。郝惟几曾任知通远军。

太皇太后贺生辰使:丰稷和王觌都是刑部侍郎,又都是贺生辰使。但皇帝的生辰与太皇太后的生辰大概率不会同日,因此一般也不会同行。

《宋史·王觌传》有记载:“徙江、淮发运使,入拜刑、户二部侍郎,与丰稷偕使辽,为辽人礼重。”说他移任江、淮发运使,入授刑、户二部侍郎,与丰稷一起出使辽国,被辽国人待之以礼加以敬重

“与丰稷偕使辽”,是不是脱脱的推测?!

皇城使:始见于唐末。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改武德司为皇城司,掌宫门出入、保卫宫廷、宫门启闭等事,并司侦察,可直达皇帝。皇城须有皇帝之命方得主管,平常仅用以表示官阶。皇城司指挥使是从五品武官。

皇城使忠州刺史张藻,出任王觌的副使。白居易也曾任忠州刺史。张藻还是个重要的词人,有《静逸园秋日闲居》《小园即事》等十数首词流传。


七、王觌等二十二人议曰南郊合祭天地请并依先朝已得诏旨施行

【时间:元祐七年九月】

天坛

封建时代的皇帝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神化自己的皇权,都喜欢通过频繁的郊祀祭天祭地、祭祖宗,来表现自己是天授神权,声明自己是老天爷的儿子,受命而得天下,非常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

按照周代祭礼,冬至那天是祭天的正祭,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祀天,然后去北郊的方丘祭地,以合天圆地方。因为两种祭祀都在郊外,所以合称郊祀。与之相匹配的都有一套相关制度,可不是随便在哪个地方,就能摆架势来祭祀天地的。

北宋时期,宋神宗熙丰变法时期对礼制的改革,引发了关于郊祀礼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天地应该分祭还是合祭。伴随着北宋中后期最高当权者的更迭和新旧党争的形势变化,这场争论也不断反复。

在这个过程中,以恢复古礼相标榜而主张天地分祭的许多新党,表现为食古不化的保守;而以适应宋朝现实为依据,主张实行天地合祭的许多旧党,却表现出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由于时代变迁、财力的局限和皇帝事务的繁忙,按照古礼恢复天地分祭的主张已难于实行。天地合祭,皇帝每三年亲祀一次,遂成为宋朝郊祀礼的主流。

地坛

这个时段,关于郊祀的议论,《续资治通鉴 · 宋纪 · 宋纪八十二》有一段记载:

先是,诏议郊祀典礼。顾临、范祖禹等八人议,请合祭天地。范纯礼、彭汝砺、曾肇、孔武仲等二十二人议,南郊合祭天地,不见于经;范百禄亦言圜丘无祭地之礼,先帝所废,稽古据经,未可轻改。九月,壬辰,太皇太后谓辅臣曰:“郊祀宜依仁宗、先帝故事。”吕大防言:“皇帝临御之始,当亲见天地,而诸儒献议欲南郊,不设皇地示位,恐亦未安。”苏颂、郑雍意与大防合,太皇太后是其言。

而王觌等人的奏议:吏部侍郎范纯礼、彭汝砺,户部侍郎范子奇,礼部侍郎曾肇,刑部侍郎王觌、丰稷,权知开封府韩宗道,枢密都承旨刘安世,中书舍人孔武仲、陈轩,太常少卿盛陶、宇文昌龄,侍御史杨畏,监察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左司谏虞策,礼部郎中孙路、员外郎欧阳棐,太常丞韩治,博士朱彦、宋景年、阎才等二十二人议曰:

南郊合祭天地,不见于经。王者亲祠天,而地则阙焉,亦非典礼。神宗皇帝考按古谊,诏罢合祭。元丰六年,止祀昊天上帝于圜丘,配以太祖,又诏亲祠北郊如南郊仪,仍命有司修定仪注,则于承事神只,礼无违者。至于二郊之祭,或不并行,则有司摄事,亦自有典礼,合于周官大宗伯“王不与祭祀则摄位”之文。唯是北郊,先帝未及躬行,然诏旨明甚,所宜遵守,但当斟酌时宜,省繁文末节,则亲祠之礼无不可为。盖天地重祀尤当敬重,不宜数有废举。若昨罢合祭违悖经典,固须改正,既已合礼而又纷更,恐失朝廷尊事神祇之意。伏请并依先朝已得诏旨施行。

苏颂、郑雍意与大防合,太皇太后是其言。

这个时段,首相吕大防主动要求退位,拟任首相苏颂,与副相郑雍与首相吕大防意见一致,太皇太后高滔滔同意他们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刑部   侍郎   先帝   神宗   如皋   皇城   御史   生辰   南郊   皇帝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