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南明弘光四镇与左良玉部实际兵力考

说到南明,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可能对弘光政权耳熟能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据包括《明史》的不少史书记载,弘光政权的军事纸面军事力量高达百万余众,听这数字真是让人震撼,但在5万清军的攻势下,却几乎不放一枪一炮,迅速土崩瓦解,大规模投降,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也算是古代战争史的奇观了。但实际上弘光四镇和左良玉部的真实兵力远不如文人笔记记载的那般众多,“百万之兵”纯属夸大,清代文人魏源在《圣武记》中就剥开了弘光政权所谓百万大军的画皮,直言多是乌合之众,能战之兵少之又少,可谓是一语中的。

《圣武记·卷十二》:左良玉兵号八十万,末年亦动言三十万,高杰动言二三十万,及降英王、豫王军前,则左兵十万、高兵十三万而已。盖平时亦家口老弱充数,及降时造册解散,则水落石出也。顺治二年,诏新降马步兵二十余万,除原系各营标抽调者仍各还原营,其新募者准散归本籍,约计遣散一半。


《圣武记》

在魏源写作的《圣武记》中,明确指出在弘光政权投降后,清军对四镇和左良玉的军队进行了裁减,将老弱病残悉数淘汰,保留四镇和左良玉部有战斗力的一部分为其效力,但其并没有说出具体数据,只模糊的说“约计遣散一半”,猜的成分很大,难以让人信服。事实上,经过我对《明清史料》以及清廷在江南省的兵马钱粮文册的考察,清军的裁减力度比魏源所说的遣散一半要多的多,而这些被清军留下的兵力,大部分留在了江南进行军事镇压任务,完全可以代表江北四镇和左良玉部的真实战斗力,不察之下“百万之众”,仔细一看,真是水到家了,属于是严重虚报兵力,被清军扯下了虎皮。

“注水严重”的‬江北四镇

江北四镇的裁军工作完全是由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来进行,洪承畴根据清廷意志,“有冗滥官员、不堪兵丁,俱应炤例裁汰”,其编订上报给清廷的《苏松常镇四府经制兵马钱粮文册》和《徽宁池太安庆伍府广德壹州经制兵马钱粮文册》将改编成绿营的弘光四镇兵马的将领名字、布防情况、布防兵力叙述的非常详细,辅以《明清档案》,可以大致反应出弘光四镇的真正实力。

之所以先说高杰部,是因为高杰部出自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后在降明之后,又屡与顺军交手,其下多是战斗经验丰富、剽悍善战的陕北人。所以,四镇之中以高杰部战斗力最强,其部纸面人数也相当夸张“士马十倍三镇”,据《小腆纪年附考》、《甲申朝事小纪》记载,高杰部有“李成栋、杨绳武十三总兵,有众四十万”,按照这个数据每镇高达3万人,即便是按照魏源的数据,以20万人来计算,也有1.5万人,即便是投降那会人数也高达13万。


《甲申朝事小纪》

其十三营中又以“前三营胡茂贞、李本深、李成栋等兵最强”,清廷对高杰部最为重视,留用的“人才”和兵力也高于其他三镇。根据洪承畴的钱粮文册记载(对于这些人的名字,与钱海岳的《南明史》比对,确是高杰部无疑),投降录用将领至少高达41人(李本深一度入京,未在名册内),而留用的兵力是李本深、杨承祖、胡茂祯、郭虎、李成栋五营改编。分别开列如下:

安庆营

原属李本深部下:副将梁大用、守备骞光玉、牛宗礼、郝龙、白受职。共计官兵1012人。


《徽宁池太安庆五府广德壹州经制兵马钱粮文册》

苏州府营

总兵杨承祖下,中军都司于思明,旗鼓守备杨翥凤,参将黄家栋,都司柳文忠、聂文臣、刘进忠,游击马化麒,守备马腾骧、刘善政、李云龙、李承恩。共计官兵4250名。


徽州营

总兵胡茂祯下,旗鼓守备杨鸣凤,副将马希珍,参将张彻,游击赵亮、李之珍、都司拓虎、南汝益、张佐玉、李复。杨鸣凤、李遇春不能确认其成分,共计官兵1303人。


《徽宁池太安庆伍府广德壹州经制兵马钱粮文册》

广德营

总兵郭虎下,中军都司乔增迁,旗鼓守备郭成虎,游击任进才、王信,都司刘俊,守备陈彪、张国瑁、贾贤、左德、陈彪。共计官兵689名。


《徽宁池太安庆伍府广德壹州经制兵马钱粮文册》

松江

松江总兵李成栋下,副将杨大甫、张道瀛。其他人不能确认其成分。总计官兵3136人。


《苏松常镇四府经制兵马钱粮文册》

高杰部被清廷留用的有战斗力的官兵共计10390人,这个数字和原来号称的40万大军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相差了40倍。即便是李本深、李成栋率领的那13万人的投降数目来算,也是13比1,按照清廷的裁减结果,有战斗力的兵员比例低的让人发指,在效力弘光政权那会虚报了不少啊。

根据《甲申朝事小纪》记载,黄得功“所部不过三万”,这个数据倒是和弘光朝廷“每镇额兵三万人”的情况相符合。在黄得功中箭而死后,其副将田雄、马得功迅速率部投降清廷,自然也在清廷改编之列。开列如下:

镇江营

副将张承恩下,参将李奎,游击刘光先,都司刘仲得,这些人原是马得功的部将,后镇江营仍改马得功统领。官兵共计1410名。


《苏松常镇四府经制兵马钱粮文册》

而另外一位将领田雄,出征杭州,根据《明清档案》显示为3230人。


《明清档案》

黄得功部被清廷留用的有战斗力的官兵为4640人,相比于原来3万人的数字,留用人数将近5比1,水分看起来比高杰少多了,确实是弘光四镇的第二战力。

据《清史列传》记载,刘良佐所部投降清军人数为10万人,所谓“豫亲王多铎下江南,福王刘擒,良佐率兵十万降”。其部队也长期与张献忠作战,具有一定的实力。


《满汉名臣传》

在其投降后,被清廷改编。开列如下:

常州府营

曹虎(刘良佐部将),副将管参将事,统辖官兵1112名。


《苏松常镇四府经制兵马钱粮文册》

吴淞营

沈豹(刘良佐部将),副将,统辖官兵1800名。


《苏松常镇四府经制兵马钱粮文册》

这两位刘良佐的部将统辖官兵2912名。另外一位叫胡守金的在江宁中军任游击,统辖兵力不详。留用人数为33比1。

刘泽清的部队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应该在4万人左右,刘泽清部投降最晚,见到清军来了,一路上没命的奔逃,其手下部队在他逃跑的时候降的降,跑的跑,最后只能率领“兵二千,船三十迎降”,其部队战斗力是四镇里最差的,这位仁兄向来以保存实力为最高准则,极其善于逃跑,几乎没有打过像样的仗,部有大量的江湖草寇、亡命之徒,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力。


《清世祖实录》

在刘泽清归降后,其本人被送到北京软禁,而其部将柏永馥、马化豹等人直到顺治三年才被启用,洪承畴编辑的兵马清册里自然也没有他们的身影。而刘泽清在投降时已经接近于孤家寡人,其兵马清廷估计还看不上眼,很有可能用其部将,而裁撤其全部兵马。

总体来看,如果按照清廷的两本兵马清册的数据,清廷总共从弘光四镇里面的高杰部、刘良佐部、黄得功部里挑选出17942名有战斗力的士兵留用,刘泽清部则不详。由此可知,弘光四镇虽然纸面上有几十万人,有战斗力的士兵不超过2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苏松常镇四府经制兵马钱粮文册》显示,四府兵马合计为27096名和《徽宁池太安庆伍府广德壹州经制兵马钱粮文册》显示,五府一州的兵马合计为7482名。而这些绿营兵几乎都是弘光政权的军队改编而来,这就能进一步推出整个弘光政权下的江北四镇加上京营(弘光政权设立京营,有6万人的规模)、水师营等等,按照清军的挑选标准只有34578人能战,这几十万人的部队水分真是不一般的大。

‬“大水漫灌”的左良玉部

名义上属于弘光政权的军事力量除了四镇,还有左良玉部,左良玉部原来是明廷的“剿贼”劲旅。但自朱仙镇之战败于李自成后,元气大伤,“精锐略尽”,仓皇率众逃亡武昌,在湖北一带疯狂扩军,军队规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明史》记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但是军队人数的急剧膨胀,带来的后果就是泥沙俱下,军队素质急剧降低。据史书记载,其众“后归者多乌合,厮役扈养之人居大半,稍黠有力者牟什一以自救”,八十万大军能打的只有十分之一。

《绥寇纪略》

左良玉在武昌驻扎期间,军队虽然称八十万,但军队的战兵非常有限,据马士英的奏报称,其军队“战士、降丁约三四万,而小子妇女约二十余万”,而根据《弘光实录钞》记载,同时期在湖北的巡按御史黄澍为左良玉请饷时,就说:“左镇食粮之兵,原额一万八千”。所以,左良玉的军队有战斗力的不过18000人,加上新招兵丁、降丁3万人左右,其他部分不过是家口、土匪、老弱病残充数罢了。

《明清史料》甲编


《弘光实录钞》

综上所述,弘光四镇加上左良玉部虽然号称百余万军队,但实际有战斗力的在6万人左右(注意:是有战斗力,精不精锐就不知道了),虽然在降清前因为内斗,或多或少实力有些损耗,但应该和这数差距不大。相对于清军南下10万人左右的兵力(南下清军包括八旗军、吴三桂部、尚可喜部、耿仲明部以及被清军收编的大同等地的原明朝边兵),确实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一枪不放,来个大规模投降也着实是丢人现眼。


引用文献:《明史》、《绥寇纪略》、《明清史料》、《甲申朝事小纪》、《圣武记》、《弘光实录钞》、《清世祖实录》、《明清档案》、《小腆纪年附考》、《豫变纪略》、《苏松常镇四府经制兵马钱粮文册》、《徽宁池太安庆伍府广德壹州经制兵马钱粮文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兵力   广德   安庆   副将   钱粮   清廷   名不副实   兵马   官兵   战斗力   政权   弘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