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谕令看丁日昌身后的哀荣原创)

作者 丰顺中学 刘子阳


发表于《梅州日报》2019.10.19《客家》版

清光绪八年,即是公元1882年,客家之子、洋务运动的先驱、一代名臣丁日昌在家中去世。消息传来,民众不胜悲痛。丁日昌遗疏上达,皇帝慨然长叹,深表痛惜。《清实录·光绪朝实录》记载:(皇帝)予故总督衔前福建巡抚丁日昌祭葬如例。皇帝遣官致祭,御制祭文,赐金建造陵墓于揭阳城西之福地。皇家恩宠之隆,臣子荣光之盛,这是丰顺自乾隆朝建县以来,所没有过的。

然而,这耀眼哀荣的背后,在明眼人看来,朝廷的做法却有些微妙,《清史列传》记载:遗疏入,谕曰:总督衔前福建巡抚丁日昌,由知县洊擢封圻。在江苏巡抚任内,整顿地方,尚有政绩。旋任福建巡抚,因病准其开缺,回籍调理。兹闻溘逝,轸惜殊深!加恩着照巡抚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寻赐祭葬。

这段皇帝征询朝臣意见后,由内阁代拟的谕旨,大多是引用成例,内容并不新鲜,主要是体现皇帝的恩典,但还是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政绩。丁日昌在江苏巡抚任内,整顿地方,除旧革新,是有政绩的。而一个“尚”字,则表明了朝廷的期许更大。而在福建巡抚任上,因为生病,皇帝恩准其回家调理,时间则过于短暂,政绩不够明显。第二,是处分的消除。因为丁日昌已经故去,皇帝加恩,以前一切处分都给予撤销。而他学习西洋新技术,制造炮弹,建造轮船,兴办电报,主持洋务等等这些为后人所赞誉的行为,皇帝谕旨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鉴于当时清廷的保守顽固,以上的做法好像都不难理解。

如此看来,朝廷认为,对于丁日昌的恤典,体现在” 祭”和“葬”两个方面,是合适的,也是相关部门主要是礼部”察例具奏”的结果。但比照一下丁日昌的丰顺老乡、在康熙朝身故的饶平总兵吴六奇,结果就非常明显。吴的恤典还包括“赠(少师)”“谥(順恪)”“荫(后人)”,丁身后的待遇显然是比不过吴。尤其是皇帝赐谥,乃盖棺定论,是对官员一生功绩的肯定,也是官员莫大的荣耀,而且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相当大的荫庇。吴六奇的例子,就是儿子吴启丰荫袭饶平总兵,另一个儿子吴启爵也因荫庇而累功授山西太原总兵。故而,拥有相关条件的清朝的官员,对于赐谥是“孜孜以求”的。那么,对于曾经的封疆大吏、挂总督衔节制沿海七省水师、兼充理各国事务大臣的丁日昌来说,他符合赐谥的条件吗?

按照清朝的惯例,官居从一品之上,就可以得到谥号,像吴六奇由总兵加赠从一品的少师就是如此(他原来是少傅也是从一品)。正二品的侍郎,和从二品的巡抚,有军功有政绩者也可获得谥号。清朝后期,出于镇压太平军的需要,赐谥甚至延及到府、县一级。也就是说,从品级上讲,丁日昌是达到这一要求的。他的战功和政绩呢?同治二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设上海机器局,由丁日昌主持并仿制成功外洋开花炮弹,打破了洋人的垄断,开创了这一领域的新局面。不久,丁日昌带着他们研制的军备,跟随官军围剿农民军,攻克无锡、金匮,因功升直隶州知州,并赏戴花翎。同治三年四月,随官军收复常州府,歼擒捻军护王陈坤书等,他因功升用知府。李鸿章认为,在替清廷剿灭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粮饷和军火最为关键。丁日昌就操办了这两项重要的任务,亲力亲为,出力甚多。

同治四年,李鸿章给皇帝的奏折中说:援闽官军会克漳州府城,日昌筹济饷项、军火,不遗余力;请赏加三品顶戴并三代封典。结果皇帝 “允之”。李鸿章的大力举荐,朝廷的认可,丁日昌得到快速的升迁乃至封疆,不能不说军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在两次担任巡抚任内,勤于政事,整顿吏治,兴利除弊,政绩也是为人称道。如此看来,清廷对丁日昌是有所亏欠的。

那么,幕后推手究竟是谁呢?答案是清朝保守顽固的势力。曾国藩和李鸿章因为镇压太平军而成为“同光中兴”的功臣,而他们,尤其是李鸿章,主导了大变革的洋务运动,这就与清朝保守顽固的势力格格不入。然而就是这保守顽固的势力,对官员的优恤有很大的话语权。尤其是赐谥,要由保守的礼部提请拟就,之后由皇帝裁定恩准。而丁日昌是曾李湘淮系的重要成员,他的才干,得到了曾国藩和李鸿章肯定。曾家兄弟曾国荃在围攻太平天国的天京之时,军情紧急,曾向曾国藩讨要丁日昌来帮忙,而李鸿章正在上海办淮军,要紧关头,自是不肯放人。曾李争夺人才,倒是成就了一段佳话。而丁日昌与曾李关系密切,则成为顽固派攻击的目标。


上文提及的“任内一切处分”,则被屡屡提起,成为攻击丁日昌的利箭:一是担任庐陵县县令时,坐失守地方之律,被免职。二是担任江苏巡抚之时,儿子丁惠衡涉及一宗责人致死案,他以管教不严为由自请处分,遭到降级。我们看到,皇帝的谕旨也涉及到这两方面内容,一切都“顺理成章”。也许有人会问,曾国藩此前已经离世,一般人不想趟这浑水,当时李鸿章位高权重,不会替丁日昌说话么?很不巧,此时的李鸿章正值母死而离职回家守制,不方便也不能提出要求。离职前他已向朝廷提出,由丁日昌接任自己的直隶总督之职。

不料就在朝廷征询丁的意见的过程中,丁日昌猝然离世。或许是想弥补自己的遗憾,光绪十七年(1891),中国首任驻外公使、曾担任过广东巡抚的郭嵩焘在长沙逝世,老朋友李鸿章以文华殿大学士、一等伯爵、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上书皇帝,替他请谥。朝廷则以郭嵩焘中“洋毒”甚深为由,不从所请。由此看来,洋务派丁日昌的遭遇,并不是一个孤例。清廷保守势力的强大,也由此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丰顺   哀荣   谕令   皇帝   任内   总兵   清廷   巡抚   总督   政绩   朝廷   保守   身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