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一个因黄河“河清”得名的县,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的居住地

这个县就是沧州市青县,位于华北平原东部,东望渤海,北依京津,全县人口42万,县域面积968平方公里。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八月,我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奇事、怪事。流经乾宁县(今青县)一带的滚滚黄河水,突然变得清亮起来。《宣和遗事》谓:“大观二年,黄河清七昼夜。宋徽宗皇帝听到后,认为是吉祥之兆,便下诏说:“国家乘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应,而乾宁军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上天眷佑,敢不钦承,其以乾宁为清州。”皇帝一句话,便将原来的乾宁县提升为清州(治所在今青县)。

明洪武八年(1375年)因城南河决口,废州为县。为永避水灾,取四季长青之意,改“清”为“青”,始名青县。青县由此产生。

(一) 青县建置沿革

青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境内木门店设参户县。

隋代东部属鲁城县(治今黄骅市齐家务乡乾符村)地,西部属长芦县地。

唐武德七年(624),设芦台军(治所在为今青县县城),后改乾宁军。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设永安县(治今青县清州镇),属沧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改永安县为乾宁县,属乾宁军。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乾宁军升清州,领靖海县(今静海县)、兴济县(今沧县兴济镇)、乾宁县(今青县)。

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改乾宁县为会川县。

蒙古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改清州为府,称清宁府,七年(公元1235年),复治清州。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撤清州,改为青县,相沿至今。

民国十七年(1928)道制废,青县直属河北省。

1949年划归沧县专区。1952年改隶天津专区。1958年并入静海县。

1961年7月复置青县,属沧州专区。1986年始属沧州市。

(二) 青县“八景”

明清时,青县“八景”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非常有代表性。

1.帝阁中央。帝阁即文昌帝君阁,此阁建在运河西岸转弯处,今县城新华桥北侧。巍然高大,美观壮丽,运河里船只南来北往,站在船头之人远望文昌帝君阁,好似建在运河中央一般。

此阁于1947年解放青县的战役中被毁。

2.古井金声

县城东门外北岸旧有一井,深十数丈,井口圆径小、中间宽,上盖石板,是当年供人们汲水的饮用井。据康熙《青县志》记载:“投瓦砾于中,如闻钟磬声,音韵铿锵,悠然远听。”这就是“古井金声”的来历。

如今古井已被南海公园建筑所覆盖。

3.双碑绚彩

明万历十三年(1585),青县文庙因河水屡浸,知县王思贤于改建于旧址之西,文昌帝君阁北200米处。

落成后有改建儒学碑记二方,立于大成殿天墀之下,即此诗中所咏双碑。碑石为汉白玉,蛟龙碑座,双龙戏珠碑帽。石碑光洁润滑,苔藓青葱绚丽,上下相映,景致奇特。

建国后,文庙被毁,碑石无存。

4.漕航飞帆

弯曲迂回,千帆竞渡,漕运的繁忙景象成为当时的一景。5.盘古深潭

青县城南十二里有大盘古村,村西盘古庙前有一水坑,传说为盘古氏定居取土建造房屋所至。潭水深不见底、鱼虾繁多,潭边苍松翠柏,景色怡人。

6.滹卫合流

清乾隆年间,故滹沱河(今盘古沟)在盘古庙折向东北,流至今清州镇鲍家嘴处,与南运河(卫河)交汇,二水会师,湍流汹涌。源于山西的滹沱河水质清亮,而分流黄河的卫河水质混黄,合流对冲之处泾渭分明、清浊可辨,绵延三四华里,颇为壮观。

7.二杨耸翠

今青县清州镇小辛庄村东北角(故玉皇庙附近),有一条东南至西北方向的故潞河,两岸河堤宽六七米,河沟宽十几米、深三四米。河堤上,杨树成行,枝繁叶茂。

当年有两棵杨树根深干壮、高耸入云,称为“大杨二杨”,而二杨后来居上,尤为颀硕。二杨树高达五六丈,6人方能合围,粗略算来直径足有3米。

树上乌鸦归巢、百鸟争鸣,树下则是消夏闲谈的好去处。

8.长堤晚照

青县城西南小堤村位于滹沱河废堤东岸,早年前,每至傍晚,夕阳照堤,霞光异彩,故曰“长堤晚照”。

(三)盘古居住地

盘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神。

远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可就在这黑暗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却孕育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神,他的名字叫盘古。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可是盘古也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盘古的头化做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肌肤都变成了花草,呼吸变成了风,喊声变成了雷,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着大地。

老盘古庙

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盘古成为了最伟大的神,被尊称为人类始祖。

但在青县人的心里,盘古并没有死。盘古开天辟地后,漫游天下,至青县时,看到这里草肥水美、木秀花香,就选择这里定居下来,造房建屋,繁衍生息。

盘古挖坑取土时挖到了海眼,立时泉水喷涌, 为“盘古谭”。在历史上,盘古潭边曾苍松翠柏,高达数丈,游人咏其“潭波击碎月,松柏卷青天”。潭内常年泉水满塘,深不见底,且鱼虾繁多,有“百网百鱼”之说,百里皆闻其名。

再后来,挖泉取水,名为“盘古井”。还修建了“盘古沟”“ 盘古港”等。

盘古死后还葬在这里,就是盘古村边那个硕大的土疙瘩。

大禹治水的时候,在今青县城南6公里处发现了一座盘古墓。

大禹出于对盘古氏的崇敬,先把盘古墓修好,又修一座“享堂祭殿”,开始为盘古设祭,并燃烧了第一炷香火。这源于大禹始建的盘古大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寺庙了。

大禹在这里留下200户人家,100户守墓,100户看殿。后人将那守墓的那100户人家称为“小盘古村”,将那看殿的那100户人家成为“大盘古村”。

史料记载,最早的盘古庙建于元代。《元史》记载:“世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

忽必烈下诏扩建盘古祠,冠以‘王’字,称为盘古王祠。明代盘古王祠改庙。盘古王祠敕建至今730多年,期间经过14次复建和扩建,其中在明代扩建时达到顶峰,为中国建筑规格最高的建筑之一。

1937年9月,日军侵占盘古庙,建筑群体被毁。

盘古庙在1947年毁于战火。

传说盘古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归天,于是盘古庙设一年两度庙会。青县盘古庙会是从相传4000年前禹王设祭开始的。因为祭祀的需要,人们结庐成市,渐成庙会。

现在的盘古庙是92年重建的。占地约40亩,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包括影壁、山门(天王殿)、盘古大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

盘古大殿两侧分别为三皇殿和五帝殿;大雄宝殿两侧为居士客房和寮房;藏经阁两侧为方丈楼、贵宾楼。

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的铁铸涂金盘古像,高一丈零八寸。中殿塑有南海观音像,股坐莲盆,金童玉女立两侧。

青县虽不是盘古的出生地,但是他的生活居住地。沧州历来有“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人祖即盘古。沧州人把盘古当成自己人了。

在沧州,盘古及盘古庙的传说与故事可谓延续古今,老幼皆知。

(四)青县兴济出了个张皇后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18岁的张孚敬被选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太子朱佑樘的贵人(太子妃)。

张孚敬,明成化七年(1471年)出生在青县兴济镇一个书香官宦门第。父张峦,母金氏。父亲张峦早年以乡贡入太学,为监生,曾任督都同知、都转运使佐官。

张孚敬被选入宫的同年九月,太子继皇帝位,是为明孝宗,太子妃被册立为皇后。

孝宗比较勤政,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弘治一朝惩治腐败,铲除奸佞,任贤使能,吏治清明,与民休养,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孝宗在位18年,政治比较清明,史称“弘治中兴”。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去世,太子朱厚照即皇帝位(是为明武宗),张孚敬尊为皇太后。明世宗嘉靖帝入继大统,称“圣母”,加尊号“昭圣慈寿”。嘉靖二十年,张氏溘然长逝,走完71岁的生命。从17岁到71岁,张皇后在后宫54年,身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赢得了帝王真爱,也经历了宫闱秘事、政治铁腕、风云诡谲、暮年的凉薄寡情。

他是一位颇具传奇性的人物。

青县太多遗址和传说都与张娘娘有关,如娘娘宫、娘娘坟、娘娘河、龙窝等。

历史的车轮奔腾不息,时代在飞速发展。

现在的青县,经济走上了快车道,社会生活安定祥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沧县   宁县   静海县   青县   大禹   盘古   文昌   沧州   黄河   始祖   河北   传说中   娘娘   公元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