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谋反案的背后:原来朱元璋藏着这样的私心


“中书省就是口活棺材,坐上宰相之位的人,早晚会有杀身之祸。"刘基说,可有人偏不信。

洪武6年,朱元璋宣布任胡惟庸为中书省右丞相一职,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共襄国事。


#黄金史代II#

#历史有知识#宅在家里看历史#

#历史#头条历史#历史真相官#

#女人#男人#婚姻#感情#情感#

#百粉#古籍里的历史#爆料#我在岛屿读书#


胡惟庸,淮西人氏,与老朱算是同一阵线出身,但是资历尚浅,便于操控,老朱当时应该是这么觉得的。确实,胡惟庸上任初始,表现得勤勉谦恭,事事都要向朱元璋请示汇报,深得老朱信任。

但随着时间一长,胡惟庸开始骄傲自大,甚至越俎代庖,许多事不经皇帝批示就擅自做主,甚至对皇帝封锁消息,以至那些趋炎附势之徒云集于其旗下,胡惟庸的相府竟然门庭若市。


对于权利欲与控制欲俱强的朱元璋来说,这事绝不能容忍。


终于有一天东窗事发,老朱立即下令彻查。很快就有人举报胡惟庸迫害功臣。

说他买通徐达的侍卫福寿,让他寻机刺杀徐达,后被善良正值的福寿检举给徐达,徐达就告诉了朱元璋。

还有说他结党营私。

当时朝廷之中已经有淮西和浙东2大党派。李善长为淮西党首,胡惟庸为李善长的女婿,自然在党内的名气、威望除了李善长没有第二了,但他不满足于此,还想拉拢别的党派。他专挑一些跟朱元璋有矛盾、不和或不对付的人下手,给他们许官、送礼等以拉拢到自己阵营,其专营手段可谓无孔不入。朱元璋最痛恨臣子在背后搞小动作,何况他身为一国宰相,这岂不是祸国乱政之元凶?一怒之下结果了胡惟庸的性命,罪名:不守人臣本分,结党擅权。


胡惟庸死了,但事情远没有结束。


随着案件的发酵,此后几年中,越来越多的检举信蜂拥而来,案件的性质也由当初的结党营私升级为谋反。

有人检举说,洪武13年胡惟庸向皇上报告,自家井里涌出了一股甘甜的甘泉。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出西华门时,却被一个叫云奇的宦官给拦住,因情绪激动,气急败坏地半天说不出话。如此冲撞圣驾,当然只能找来痛打。

然而云奇快被打死时,右手仍指胡府。朱元璋恍然大悟,急忙登上城楼,立即发现那宅里刀枪林立,埋伏了重兵。于是,皇上马上令御林军将一伙反贼拿下。


如此说来,胡惟庸谋反是皇帝亲自发现并人赃俱获。

那为什么在洪武13年处理该案时,朱元璋对"谋反"只字不提呢?


而与此同时,李善长也被牵涉其中,说他伙同胡惟庸谋反,胡开出的条件是事成之后封李善长为淮西王,但是被李给拒绝了。最后,李耐不住他们的纠缠,才叹了口气说:"我老了。我死以后,悉听尊便。

于是皇上下旨:李善长开国元勋,皇亲国戚,居然对胡惟庸谋反之事知情不报,狐疑观望,暗怀二心,实属大逆不道!赐死!于是李被迫自缢。


案件分析:胡惟庸给李善长开出的条件是封淮西王,而当时的李已经是中书省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他本分守职,死后被封个王那是轻而易举的,更何况他和朱元璋的交情至深,老朱27岁起事,41岁的李就跟随他鞍前马后,关系堪比刘邦与子房。他犯得着晚节不保地拿命赌一个相似的官爵?所以说李善长谋反,未免牵强附会了些。


但李确实是以谋反罪被诛的,他一定冤吗?

随着胡惟庸案的持续发酵,洪武19年到21年之间,胡里通外国,勾结日本人和蒙古人的证人跟证据找到了或者说被制造出来了。说那个蒙古间谍被捕后还被李善长隐匿,洪武23年才又被小新捉拿归案。死亡之手已经伸向了李善长,而他却毫无警觉。

为了扩建住宅,李善长竟然向信国公汤和要300名士兵去打工。这当然是他对以权谋私习以为常,而此刻却有顶风作率的嫌疑。碰巧,汤和是个胆小怕事的,一面照办,一面密奏朱元璋。结果李的谋反嫌疑又加重了:退休的宰相,要兵干什么?如此不知检点,落入他人陷阱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这么看来胡惟庸、李善长死亡的真正原因并非谋反,只不过是借机处理,掩人耳目罢了。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原因只有一个:废相集权。就在胡惟庸被杀后的第5天,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且是永久废除。


此时我们回头想想刘基的那句话"中书省就像口活棺材,坐上宰相之位的人,早晚会有杀身之祸!”真是一语成谶,聪明不过刘基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西王   结党营私   中书省   杀身之祸   福寿   丞相   宰相   私心   皇上   案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