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三元宰相商辂给后人的启示:福从积善中来

大年初一,人们争相去庙里烧头香,嘴里念叨发大财、当大官,过好日子。事实上,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从行善积德中来。明朝一代名相商辂,生在积善之家,金榜题名震天下,他身在公门积功累德,又庇荫子孙显达,便是善恶相报的最好例证。

商塘,商辂的父亲,是个秀才,曾任严州府衙典使,执掌文书公事。虽然家贫,但他广积善德,从不在笔头上动心眼,耍花样,他经常劝同事奉公守法,不要谋取不义之财。押来囚犯但凡有冤屈的,他一定替他们申诉,倾力提供救助,许多人因此而保全了性命。

一天夜里,严州知府忽见衙门外火光冲天,出去查看并没有失火,连忙问下属怎么回事,回答说:商家刚生了个儿子,别无他事。知府让满月后抱来一看。满月后,商塘抱来孩子,知府一看就知非平凡之辈,对他说:“你要好好抚养你儿子,他日必大贵,为国增光!”

这个孩子就是商辂,字弘载,祖籍淳安芝山人(今杭州),出生在父亲任职的建德梅城。他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得到淳安县令的赏识和资助,参加乡试考第一名,中了解元。不曾想,第二年进京会试失利,坐了十年冷板凳后,再次会试考第一中了会元,他一鼓作气,殿试第一高中状元,名扬天下,传为佳话。虽不是一气呵成连中“三元”,但在大明朝276年里,商辂可谓空前绝后,科举考试90场,录取进士2407人,他雄踞“科甲第一家”之位,正如《明史》所言“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商辂中状元后,授官翰林院修撰,明英宗看好他并进行重点培养,送他到中枢机构东阁学习文书和政务流程,因相貌“丰姿瑰伟”被选为展书官,经筵时侍立皇帝身边展书翻页,该职意味着很高的荣誉。

入仕之初,商辂便经受了一场重大政治考验。1449年,边境告急,受宦官王振鼓动,少年天子明英宗亲征蒙古瓦剌军,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军乘胜大举入侵,直逼京师。商辂和兵部侍郎于谦,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南迁,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稳定了风雨飘摇的王朝,他辅佐兵部尚书于谦坚壁清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胜利,保住了大明江山的版图。

明英宗被赎回后一直被软禁,在大臣徐有贞、大将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的帮助下,趁代宗病重发动“夺门之变”,重登帝位,正式复辟。因不肯归附石亨等权臣,商辂屡遭排挤和打压,被诬陷下狱,削职为民,回家赋闲。

归乡期间,商辂不忘为民造福,芝山村通往县城的道路崎岖难行,多处涉水,他出资修建百里文源山路,历时三年修通,极大便利了乡民和旅人。他还捐资修建“仙居书院”,他亲临授课,也为过客提供了休憩之所。有一年严州六县遭水灾,他拿出积攒的俸禄赈济芝山附近的灾民,剖分若干食器,分给特别贫困的宗族和乡民,很多灾民得以活下来。

明宪宗即位,召商辂官复原职,他一辞再辞,皇帝下旨安抚说:“你是被冤枉的,这些先帝和朕都知道,你不要再推辞了。”商辂54岁复出,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位高权重的内阁大臣。

因为多地出现水灾,商辂提出修德消除灾祸的八条建议,宪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很多因谏言被罢官的人都官复原职,保全了忠臣。商辂还上了《政务疏》,建议君王要纳谏言。宪宗想在宫殿的北面修建一阁楼,工部请求采木修筑乾清门,在商辂极力谏阻下都取消了。

1475年,商辂出任内阁首辅。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行使相权,形成集体宰相权力结构,内阁虽无相名但有相责,首辅居百官之首,就是实际上的宰相,故人称他为“三元宰相”。

这时,他的新对手出现了。汪直掌管特务组织“西厂”,有先斩后奏之权,横恣胡为,制造冤狱,朝野为之色变。商辂率领同僚上了著名的《请罢西厂疏》,列出汪直的十一条罪状,宪宗看了大怒说:“朕用一内臣,怎么就危害天下了?”商辂凛然回答:“信汪直安插耳目在群臣中,假传圣旨或称自奉密旨,滥杀无辜,有时一天抓十几人,搞得官吏不安于职,商户不安于市,旅者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百姓不安于业。此人不除,天下怎么会无危险呢?”迫于压力,宪宗下令废除西厂,人心大快。一个月后“西厂”复开,汪直气焰更甚。64岁的商辂不屑与奸佞为伍,不甘同流合污,上书辞职回乡。

商辂历英宗、代宗、宪宗三朝,《明史》评价他“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个人名利得失,伸张正义,平反冤案,所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成为后世敬仰的一代名相,时人赞“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商辂的心中装着民生,敢于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周太后家管理田产的内吏侵占百姓地产,民众与其发生争执。因太后大怒,明宪宗想把八十多户百姓迁徙到塞外,在廷议中,商辂一脸严肃地说:“天子以天下为家,何以庄为?”“只有内吏侵占民地,未有平民百姓敢侵占官地者。”语惊四座,宪宗不得不收回成命,使百姓免去流落边疆之苦。当时有开封、凤阳等地的流民所到之处都被当地官员驱赶,而商辂却把他们召集到一起,开垦京城附近的闲置田地,给他们发放粮种,使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安置。

商辂赋闲在家,同事去看望他,看见他子孙满堂且贤德,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未见过你错杀过一人,这或许是上天给你的厚报吧。”

他在《咏梅》诗中写到:“玉骨冰肌不染尘,雪霜深处倍精神。莫言岁晚无生意,南北枝头总是春。”这正是他一生坚守节操,品行高洁的写照。

“身在公门好修行”,商辂和父亲在官衙多年,心底无私,一心为公,行善积德,后世科举及第,富贵荣显,福报不求自来。商辂之子商良臣任翰林侍讲,商良辅任礼部少卿。其孙商汝颐,官至吏部司务。其曾孙商承学,官至监察御史。其七世孙商周祚,官至吏部尚书,可谓人才辈出,福祚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明朝   宰相   淳安   行善积德   吏部   兵部   知府   内阁   尚书   后人   启示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