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税收为什么这么拉垮?真的是国弱民穷吗?

明朝的财政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明朝末期,崇祯不得不向大臣化缘,最后又把主意打到了驿站上,裁撤驿站还裁出了个李自成!

税收收不上来,是朝廷税率太高,老百姓交不起吗?

不是,正税不高,但是地方加派太高,简单来说,就是贪污腐败严重,朝廷的税收不起不要紧,但自己的钱包一定要鼓起来!

简单的认为是明朝的“税重民穷”,是因为全国税收过高而导致百姓贫困,是有所偏颇的。

明朝每个地方的税率都是不同的,16世纪末,全国田赋额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约占农村收入的20%。此外各府县一般都在10%以下,其中又有轻重的不同,山东曹县全县的赋役约占农村收入的9%,而距离苏州不远的溧阳县,约在 1—5%之间。

如果以比例而言,同时期的日本大名政权,税额占收入的50%。

以总额而言,17世纪末期的英国,人口为五百万,税收每年竞达七百万英镑,折合约银两千余万两,和人口为三十倍的明朝竟然大体相似。

由此可知“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在于官员的腐败和制度的崩坏。

明朝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赋役过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国家的低税率,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给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和官员额外加征,鱼肉乡里的空间。

就算朝廷承平的时候,向百姓足额征收朝廷的税收,经过官员上下其手的截流,到交解朝廷的时候,都要少上一两成或是拖延,谎报灾情,以求赦免,导致地方亏空日益加剧,直接导致朝廷税收日减,就算没有由头,地方官员也要日常摊派,敲下三瓜两枣,放进自己的口袋。

要是有了由头,那更是敲骨吸髓

尤其是越到朝代末年,中央控制力弱,地方越是糜烂。明朝末年,为了应对辽东战局,加派军饷,地方更是玩着花样捞钱,可是说账面上崇祯一年的税收实现了阶梯式的暴涨,达2000万两白银,可是地方上的收的可能有数倍之多。

而且,明朝本身税收制度的落后,导致与经济发展相脱节,明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朝廷的税收却裹足不前,极其依靠农业税,到了崇祯,又被东林党忽悠的取消了商税,茶叶税也减半,财政更是举步维艰。

中国幅员广大,情形复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利用先进的经济因素,以增益全国财富,反哺提高国家实力,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所以说明朝是一个静态的帝国,也是有道理的,根源就在于明朝静态,落后的政治制度。

这种情形,在世界史中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中也以明代为甚,而其始作俑者为明太祖朱元璋。

实物征收,以此为收入。

有一例可以作为管中窥豹。

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 璋亲自指示,让人民纳税实物不入仓库,直接供应于军士的家庭, 军士则不再发给军饷,并规定先在应天府抽派若干税民,和金吾卫 的五千军士对口。

试验一年以后,朱元璋认为成绩良好,乃通令全国一体施行。这一办法之脱离实际,最后只能是虎头蛇尾,销声匿迹了。这种安排虽然不再执行,但与之相适应的其他经济措施,则依然危害极大。

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他每年要向27个不同的机构交款,总数则不出白银两千两。

与此相似的,全国布满了这短距离的补给线,此来彼往,侧面收受,既无架构,收支出混乱,而提出的统计数字,经常为一纸具文,以致发生了上述税率参差不一的现象。

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 主要原因。

老朱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想受制于商人的实用主义和小农思想,他觉得哪怕是繁琐一点,也不想让商人赚取差价,因此由厌恶商人厌恶商品货币化,靠实物征收。

实物征收的折价,又让以次充好,低收高折等等贪污之风,又开始蔓延开来。

如果军需税收总收总发,货币交易, 国内的交通通讯必然相应而有较大的进步,次之则银行业、保险业就会应客观的需要而产生,商业组织和法律也会有所发展,商品经济会更加繁荣。

各地区既互通有无,以后就可以分工合作,各按其本地的特殊情况而发展其生产技术。西欧各国在14世纪已经朝着这一方向前进,日本在德川幕府末期,亦复如是。

可是他们对陌生的事物总是报有恐惧,宁愿故步自封。

明代朝这种落后的的税收制度,却沿用了数百年,其中藏污纳垢,已经不堪使用了。

朝廷的税率低,但收不上来,都被地方截流贪污,收上来的又因为实物征收的副作用,损耗巨大,导致朝廷财政匮乏。

可见想做一件事,必须要与时俱进,同时肃清吏治,政令通畅才行。

有的时候不是做错了,而是被腐败的官员所阻挠,当然因人成事,必定因人而衰,不如改革制度,但但倘若故步自封,那么制度本身又会成为新的阻碍因素,这里颇有辩证法的味道。

明朝财政状况最好的时候应该就属张居正当政时期,一条鞭法的财政改革,使当时朝廷财政足以应付自如,年年还有结余只不过,人亡政息,大明帝国的最后余晖也将泯灭,可悲,可叹。

#明朝那些事儿##剥削#​#国弱#​

#历史回眸#​

#历史反思#​

#明朝财政##一条鞭法# ​​

#历史的细节##张居正改革#​​

#明朝的故事##张居正在后人的眼里是个怎样的人#​​

#明朝的灭亡最大原因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吗#​

#税收##万历皇帝#​​​

#朱元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明朝   崇祯   税收   税率   朝廷   实物   落后   官员   财政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