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的三大陷阱:群众痛恨真相,政客鄙视教训,专家没有良心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传说中的天启四骑士: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

▍历史第一关:求知与真理

索尔仁尼琴曾经说过,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更有分量。 历史的第一层次是辨别真假,找出真相。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娱乐和好奇心,我们不需要读历史,读虚构文学就足够了。

大众文化消费是最大众化、最容易满足的; 因为他们厌倦了枯燥的日常生活,渴望用最小的努力换取最大的刺激:

在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时代,被大众收藏最多的是“一剑砍三人”的武侠小说; 如今,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文化胶囊已经“抢走了”人们的心,“乳头趣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流行过。 它们比阅读历史更令人兴奋、更容易、更便宜......

因此,一个愿意花时间阅读历史的人,往往是一个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理性谦虚的人。 当公众沉迷于“流行”时,他们就已经迈出了“探寻历史真相”的步伐。

不要小看这一步——敢于追寻历史真相的人需要克服许多巨大的障碍。

◎被历史学术耽误的真相

·埋藏在沙子里的真相

许多真理被遗忘,要么是因为它们包含着不愉快的记忆,要么是因为它们被认为“不重要”,从而在时间的沧桑中被尘封甚至迷失。

有许多失落的历史真相,其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被低估——其中包括一些触及我们日常生活的宝贵思想。

在信息爆炸的智能时代,我们寻找真相的难度日益凸显。 海量的信息就像大量的淤泥,有价值的真理就像金粒,永远隐藏在其中。

许多历史学家喜欢堆砌名词来显得知识渊博和客观——他们比历史学家更像历史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历史学家塔奇曼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做法。 他们负责任地偷懒,把所有的作业都扔给读者,但读者根本无法从复杂的术语或概念中找到真相。

一部好的历史包含大量信息,但很少堆积名词和概念。 好的作者在收集完资料后,不会只是粘贴复制填空,而是会花好几倍的时间,从沙子里挖出金矿,然后提炼、提纯,让读者看到历史。分明是“沉浸式阅读”的真面目。

· 刻意筛选真相

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历史作家之所以无法“公正地还原历史真相”,往往是因为他们“把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历史材料,甚至通过“编造历史”。推理、想象”等方法。

秦始皇和拿破仑都是“千古一帝”。 后世的崇拜者在编纂他们的历史时,刻意淡化了他们残酷、嗜血、淫乱的历史事实。 为了“替古恕暴君”,他们不惜与史料进行抗争。 。

康有为为了让维新派出名,炮制了《孔子变法考试》和《新学伪经考试》,声称“孔子欲搞宪政改革,以前孔子书籍的注释都是假的”。 他还想象了一个完美的彼得大帝,并要求光绪效仿他。

叙事与讨论混杂、苛求古人、替读者做价值判断……都是历史上的大忌——这些内容可以在附录中讨论,绝不能用来挟持史料甚至与文献相争。

◎被刻意甚至强行隐瞒的“真相”

除了历史本身之外,渴望真相的读者往往面临着更严重的问题——历史真相被强行掩盖和歪曲。

历史学家自己的错误和遗漏,如果没有外来的支持,就很难传播; 只要思想市场保持公平竞争,真相总会水落石出。

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专制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节操,总是删除历史资料、垄断历史。

有人说,如果一段历史有多个版本,并且有细节互相印证,就意味着“真相被掩盖的可能性极小”。 事实上,这种说法还是低估了被迫外力的纠正能力。

为了让假历史看起来更像真实的事情,君主会描述许多感人的细节,让盲目的追随者相信,让研究者困惑。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后,为了将自己美化为符合祖制的合法君主,他命令历史学家通过虚构、隐瞒、美化等手段,有系统地篡改、销毁许多历史记载。 他们还亲自检查,防止遗漏。

面对权力的威吓,只有具有巨大历史勇气的作家才敢捍卫真理:齐国史家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写下了“崔杼弑君”; 司马迁冒着触怒汉武帝的危险,写下了刘邦的奸诈; 琼斯先生因坚持报道乌克兰饥荒而身败名裂,身亡。

▍历史第二层:感悟与教训

真相固然重要,但真相本身并不一定能带来见解和教训。

中国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读历史的第二个层次是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将其转化为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历史”一词源于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历史》,其本义是“研究和探索”。

历代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历史的这一功能,因此历史书写的竞争在这一层面最为激烈。 《伯罗奔尼撒战争》和《资治通鉴》堪称东西方世界之最。

《资治通鉴》为宋神宗所采用,意为“鉴古,辅政”。 所谓“鉴古”,是指中国历代“治国理政”的经验。 司马光潜心着书十五年,终于成名著。

大历史学家唐德纲先生回忆,他从小就爱读《资治通鉴》,甚至在作业中抄袭了司马光对三国关、张的评论。 有趣的是,这位举人出身的老先生居然被文中的“口才教训”所动摇,给唐德刚打了九十九分。

唐德纲的“通鉴情结”后来成为著名的“三峡历史论”。 这个综合体很有代表性。 古今中外,凡是关心政治的人,特别是有“修气、平和”情怀的知识分子,都把汲取历史的教训作为读史的首要目的。

“不读历史的人会重复历史的错误,读历史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读历史的人重复历史的错误。” 读历史、吸取教训是避免犯错误,尤其是大错误的方法。 智慧——这是一句人尽皆知的古话。

真正值得深思,也是最尴尬的,是另一个现实——在同样关心现实的读者中,从同样的历史文献中,有的人读到了“契约与和平的文明大势”,而有的人却只能读到“契约与和平的文明大势”。看见。 “丛林法则的阴谋与暴力。”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人读历史就是为了了解马基雅维利的战术。 从他们的嘴里,你常常可以听到诸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怎能让别人在床边睡得香”等雄辩之言,但他们对普通人没有同情心,更没有自由和公民权利的意识。 和关心。

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历史是一位邪恶的老师,只向自由人讲述真相。” 历史不仅关乎真理,也关乎道德和信仰。

文明的规则只能说服文明的人。 面对“历史真相”的各种尖锐冲突,迷信“胜者败者”的读者或作者不可能有分析历史真相的意愿和能力。 相反,他了解的真相越多,他就越感到茫然,甚至拒绝相信“所谓的真相”。

而且,如果你不了解历史真相,不懂得如何分析历史数据,那充其量只是无知可笑。 但如果我们缺乏对自由的信仰和对真理的敬畏,只用片面的事实来为黑暗肮脏的历史背书,那将是可怕的,甚至是邪恶的。

▍历史第三层次:洞悉人性、慈悲心、超越政治实用主义

黑格尔说,人类能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是,没有吸取任何教训。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对于那些不读历史、不关注历史真相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关心历史教训。

从“不知道历史真相”到“知道历史真相”——这是历史的第一层。 达到这个水平的人是聪明、有知识的,但不一定有道德。

认识历史的真相,珍惜历史的教训,懂得判断是非,这是历史的第二个层次。 达到这种程度的人,既聪明又富有正义感。

但这仍然停留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实用主义层面。 他的喜怒哀乐未必与“普通人”一样——因为他无法理解人性的黑暗与脆弱,他始终无法理解:明明是一件正义的事情,为什么人们就不能坚持下去呢?到最后? 我明明是真心想做好事,为什么最后却做了错事呢?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北宋并不缺乏贤王贤臣。 政府和民众都高度重视历史教训。 但仍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几乎所有改革都违背人性并适得其反。 最终也和其他王朝一样,以屈辱和悲剧而告终。 国家亡国——不洞察人性的深奥奥秘,任何历史教训都只能以古人苛求的方式自我安慰。

人性是很脆弱的,经不起诱惑和打击; 人性是坚韧而简单的,任何种族、制度、时代的差异都无法掩盖人性中共同的自由和正义……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政治似乎也越来越符合人性。 然而,历代的政治趋势、权力结构和国家意志本质上并不是新的。

那么,“洞察人性、富有同情心”的历史为何能够超越“政治教训的历史”,成为最高水平的历史呢? 因为任何时代都是人的时代,任何政治秩序都必须依附于人性的基本前提。

人性的挣扎就像大海的潮汐; 历史上的政治就像冰山一角。 一个人书写历史、读历史,如果停留在“照镜子,鉴盛衰”的政治教训,就注定无法理解人生更深层次、更宏大的意义。

虽然早已有“历史上两个司马氏”之说,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然更加雄心勃勃,但仍然无法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 因为司马迁已经超越了政治叙事——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同情心,对人性的腐败有着最深刻的警惕。 例如:

文武朝代的人都知道李陵独自深入军队投降匈奴是错误​​的,但只有司马迁愿意理解李陵。 他说李陵只有投降才能保住士兵的性命。

作为一个小史官,司马迁在李陵跌落神坛时站出来为他辩护。 汉武帝听信谗言,灭掉李陵氏时,受到了牵连,但他忍辱负重,只是为了完成最后的伟大使命。

公众都知道司马迁开创了编年史之先河,却很少有人关注他的人间使命——“研究天人关系,通晓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阅读这样的历史,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触摸宇宙真谛、人生百味的方式。

他的作品蔑视成功、失败、生死,倾注个人的悲欢离合和命运的不确定性; 他的视野超越了朝代更替,一直追溯到对天道的信仰和人间的道路。

在那个天法衰落、皇权独大的时代,司马迁的著作不屑地向帝王将相俯首称臣,不能容忍对悲剧英雄的严厉批评,从不鄙视贩子和步兵,甚至充满了梦想、欢乐。以及刺客的悲痛和情感。 兴趣和尊重。

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曾经生活过和我们一样快乐、勇敢、奋斗的人们; 他们吸取了前人的教训,现在也成为了我们的教训; 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就像我们很难意识到我们是靠着他们的生命的延长而活着一样……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活生生的人性被历史学家忠实地记录、提炼并最终叙述——历史的最高境界,对“人的意义”的终极追问和关怀,永远不会因历史而迷失。时间的流逝。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教训   真相   孔子   历史   资治通鉴   历史学家   政客   良心   真理   陷阱   人性   群众   人类   读者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