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西域驻军2万,却比北宋西北驻军几十万好使,不单靠屯戍制度

#古籍里的历史#

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这是一段资料上关于李继迁建国的记载,虽然只是当年西夏与宋朝战争的“冰山一角”,但从这一段我们能看出,宋朝对西域的管理是有问题的。

宋朝始终没有意识到李继迁的威胁,在之后数次征战中,也被对方击败,可谓是颜面扫地。而且更重要的是,李继迁禁止西域各地向宋朝出售马匹,导致宋朝严重缺马,无法应对北方辽国强敌。

还有,李继迁连续不断地发起对宋朝的猛攻,致使宋朝的边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常年有着几十万大军不得卸甲。

对此我们不由得感慨,宋朝对西域的治理手段真弱,相比较于唐朝,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么问题来了,唐朝当年对西域的控制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为何它能靠着不过2万人的部队就能够控制整个西域?

一、唐朝对西域的经营有多强?

首先来看唐朝在西域经营的过程。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控制西域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而且统治的过程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公元630年到公元692年。

当时唐朝刚建立,但唐太宗在军事上很强势,于贞观初年就开始着手进入西域。在贞观4年时打败突厥,并于当年开始设州。

贞观14年,唐朝相灭高昌国,在天山东部地区建立了伊州(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市附近)、西州(治所在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庭州(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三个正州,同时又在西州设立了安西都护府,以管辖三州的军政事务。

后来又在天山以南设立了四镇,安西都护府转移到龟兹。

在该阶段,都护府实力较弱,只有较少的兵力完成防御任务,一旦爆发大的战争,需要中原组织行军。

到第二阶段是公元692年到公元755年——这一阶段被称之为军镇化与节度使统治时期,这也是唐朝对西域控制的最巅峰状态。

当时是唐高宗龙朔二年,唐朝和吐蕃在四镇地区进行反复争夺,最终唐朝完全掌控了对西域的控制,并且开始改变安西都护府兵力有限的局面,将军队人数增加到3万,而且驻守边境多为精兵。

到了长安二年,唐朝又将庭州升级为北庭都护府,就此开启了军镇化时代。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制度盛行,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节度使和北庭节度使,由于节度使的管辖范围非常大,所以唐朝对西域的掌控力达到了一个巅峰,西域足以抵抗任何外来之敌的入侵,镇压任何叛乱。

第三个阶段则是公元755年到792年,这是安史之乱之后的地方化统治时期。

由于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将西北边军全部调入关中,所以导致西域兵力急剧减少,此时吐蕃趁机蚕食唐朝的西北,而且还拿下凉州地区,这使得安西、北庭成为了一块飞地。

但即使如此,西域地区依旧只凭借着不过几千兵马,居然在缺少中央财政和兵源补充的条件下,靠着自助铜钱以及向当地百姓筹措军费,硬生生扛住了吐蕃的进攻。

一直到唐德宗贞元时期,西域地区才相继陷落,沦为回鹘、吐蕃的竞争舞台.......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唐朝对于西域的治理,绝对称得上是成功。

因为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域地区对唐朝拥有着绝对的向心力,唐朝除了最多只调集3万大军镇守以外,其他的时候绝大多数兵员不过2万。

甚至在安史之乱以后,它还能以不到1万人的部队以飞地的状态坚持下来,这种表现相比较于宋朝的拉胯姿态,简直强了不知多少倍。

那么问题来了,唐朝对西域的掌控里面有何窍门?

二、强悍的屯戍制度

如果要说唐朝控制区域最重要的手段,那绝对是屯戍制度。

正如前文所说,唐朝设立了东天山三州,在确立该项制度的同时,唐朝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屯田,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三州经营成了唐朝掌控西域的后勤基地。

例如在贞观14年,唐朝平定高昌以后,就选择耕作条件优越之地开垦屯田,西州下辖的高昌、柳中、交河、天山、蒲昌五县,皆是唐朝设置军州、镇戍以及烽铺屯田的重要区域。

开元二年(714 年),唐朝设天山军一屯,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就有“天山屯营田五十顷收”、“柳中屯营田卅顷”等记载。

此外,唐朝还在天山北麓大规模屯田,建立了北庭二十屯。

其中青海军屯田面积在万亩以上,伊吾军屯田每年也向北庭军仓纳粮4000石,向伊州仓纳粮将近200石。还有安西四镇的屯田,他们的规模更加可观,在开元年间号称“军城戍逻,万里相望。”

——以唐高宗时期的历史档案为例,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年产量已经达到40万石,数量可谓是相当可观。

靠着如此众多的屯田数量和成绩,唐朝在西域的根基扎得很牢。

第一个表现就是唐朝解决了军队后勤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汉朝还是宋朝,他们对于边远地区的控制都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驻军的成本过高,后勤压力太大。

但唐朝靠着屯戍制度,确保了自给自足,这样就不需要中央千里运粮,那自然就确保了中央对西域的掌控力,保证了边军的战斗力。

再加上当时的一种说法“一个唐朝士兵可以打三个胡人”,在兵精粮足之下,2万的唐军足以打垮所有的入侵敌人,其防守足以应对几十倍军队的进攻,这一点可以参考怛罗斯之战。

而且有一点值得注意,伴随着屯田制度的发展,唐朝在边境的军队人数也不是一成不变,其军队的组成人数也越来越多。

例如,长安二年,庭州就拥有军队12000人,马4200匹;开元二年,西州城设立天山军,有兵5000人,马500匹。

而屯田规模最大的龟兹则拥有镇兵24000人,马 2700匹。史书记载:西域戍守将士“昼则荷戈而耕,夜则倚烽而觇”,强悍之态可见端倪......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屯田制度不需要中央提供财政和兵员补充,所以该制度在边疆拥有着强悍的自主性。

不仅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危机,而且就算与中央朝廷失去联系,成为一块飞地,他们也依旧能够凭借数千人正规军招募大量的青壮年参战,硬扛吐蕃的进攻 ,一直坚持到唐德宗时期。

仅凭这一点,宋朝就远远比不过唐朝,一方面他们缺少良好的屯田制度,另一方面则是宋朝特别害怕强干弱枝,因此绝对不允许武将拥有自主权。

连岳飞这样首屈一指的军事干才都被迫折戟沉沙于十二道金牌,更何况是拥有一切自主权的安西都护府的都督?

三、唐朝的大国姿态

在宋朝特别强调中原正统文化,强调对夷狄的鄙视。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宋朝,主要是宋朝国家遭到外族的蹂躏,国家尊严惨遭羞辱,所以出于一种极度自卑后的极度自大,他们不愿意公平的对待少数民族。

反观唐朝却不同,例如唐太宗就曾评价:“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说白了,唐朝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能够聚集几十万的少数民族和外族人,大家可以在这里担任除宰相以外的任何高官,大家在这里可以获得充分的就业和自尊。

因此,少数民族甚至是外国人,对于唐朝长安的向心力大到难以想象——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对唐朝的绝对向心力,那几乎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既然唐朝是各少数民族向往的灯塔,那么自然西域地区的人民就会对唐朝的权威有着一种依赖和服从。

——当面临一些纠纷时,他们会愿意更加温和的接受当地政府的调和,他们对于政府也会有一种滤镜。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当一个舔狗面对一个女神的时候,虽然女神也会口吐芬芳,虽然女神有的时候也会算计他,但他依旧认为女神是仙女,他的一切举动充满着魅力。

当然,唐朝也并没有浪费这种滤镜和灯塔的向心力,而是不失时机的进行了制度深化。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自太宗、高宗以来,一方面在逐步的推行郡县制,加强对西域地区地方的集权,但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原制度与地方文化民族特色结合,采取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的羁縻制度。

以高昌国为例,唐朝在消灭高昌国后,就曾经推行了州县乡里制度,而且还在当地实行了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

但与此同时,唐朝又强调:当地的都督、刺史虽然由朝廷任命,但任命人员多数为当地首领,唐朝给予其绝对自主权,让他们自主处理民政事务,不必完全通用唐朝的律令制度。

只不过,唐朝在羁縻制度之外,还确定了军镇制度,确保唐朝在当地绝对的军事统治,一方面是加强对当地的管理,另一方面则是保卫当地的稳定。

这一点在少数民族对唐朝绝对向往的背景下,一度深受少数民族的喜欢,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

四、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结合

在确保的驻军问题和民族大团结问题后,唐朝也开始大力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一点其实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不管唐朝是否有发展西域的心,只要唐朝发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到来,那么就一定会吸引当地落后的文化向其靠拢。

举个例子,西域地区的人们服装文化较为单一,当他们面对可口的美酒,优美的诗句,华美的丝绸,以及各种极致的奢华,西域地区的贵族必然心向往之,必然会以此为时尚。

而只要如此,中原的文化将会源源不断传入西域,确定了西域对唐朝的文化向心力。

——举个例子,在《旧唐书》中记载过名将哥舒翰的故事。

哥舒翰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于阗人,但就是这么一个生长于安西四镇的哥舒翰,居然从小就好读《左氏春秋》和《汉书》,这一幕就很好的说明了唐朝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另外根据现在考古发现:在和田地区出土了唐代文书中的兰亭序临本,考古还发掘了属于汉地佛教系统的官寺,以及仿照唐朝钱币铸造的方孔铜钱。

除了文化以外,唐朝打通西域力促丝绸之路的建立,也极大促进了西域各国的经济发展。

以龟兹为例,该地四通八达,成为了军事物资转运,马匹互市以及商品交换的重要地区,当时资治通鉴就有记载:突骑施交河公主派牙官带一千匹马来安西交易。

后来考古也发现:吐鲁番出土了《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展现了西州地区贸易市场丰富的商品种类。

来此处贸易的商人,多数发了财,而当地的居民也因为贸易的繁荣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人有了土地,人人有了家产。

而根据史书可知,当时古代百姓唯一的需求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既然什么都有的,那又怎么可能反对中央去行那不轨之事?

那自然是众人为了当前的繁荣和富裕,誓死捍卫唐朝的统治和地方的政治制度。

五、唐朝对西域的空前重视

和宋朝不同,唐朝一直没有把西域当成偏远地区,而是当成仅次于长安的一个政治中心。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一方面西域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而唐朝的经济基础就是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

涉及到国家的财政根基,唐朝对于西域的重视自然就不会轻易让西域发生变局。

另一方面,西域是唐朝逐鹿中亚的重要据点——这一点也从史料就能看出来。

唐朝多次与吐蕃和大食进行反复作战,每场战斗都深受国家重视,都影响着国家的决策。双方打得越惨烈,就越能说明西域的重要性。

——尤其是唐天宝年间高仙芝夺取中亚的战斗,更是举世闻名,虽然最终止步于怛罗斯之战,但唐朝还是抓住了中亚这块地区。

最后就是西域是唐朝了解信息的前沿。这一观点比较新颖,但也的确很有道理。

因为唐朝特别注重中亚的局势,一直受到阿拉伯帝国和吐蕃的地缘挑战,为了确保帝国边境的安全,为了确保帝国能够随时应对外敌的入侵。

那么,西域的西天山廊道自然就成为了中亚形势和军事情报传播的前沿,要想保证唐朝开眼看世界,了解自身安危,那就绝对不能放弃西域。

以上就是唐朝经营西域的秘诀,将之与宋朝一一对照,我们就不得不感慨:虽然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制度,可宋朝终究没有了唐朝的精气神......

连精气神都没了,又谈何重现唐朝经营西域的荣光?能够守住基本盘就不错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西域   吐蕃   安西   唐朝   中亚   天山   制度   这一点   驻军   好使   宋朝   北宋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