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8位获谥“文正”的大臣,谁最牛?最牛不好说,谁差倒很明显

前言

汤斌出身名门望族,其先祖便是跟从明太祖建立大业的功臣。但是汤斌本人却一心只求清正廉洁,从未利用祖上积累的人脉和声望谋私利。

在当时许多出身名门的官员都藉着门第背景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时候,汤斌坚持正道,不为虚名所动,实在难能可贵。


康熙二十三年,汤斌出任江宁巡抚一职。任内他力行俭政,深得百姓爱戴。汤斌上任后就减轻了百姓的税收负担,严厉惩处贪官,整顿吏治。

他白天视察民情,晚上则备访疏济穷人。三年时间里,江宁百姓安居乐业,终于看到了官场清正的曙光。

每当汤斌外出巡视时,老百姓都自发为他站队拥挤,盼望一睹真官的风采。三年后,汤斌被调回京城出任“太子太傅”,江宁百姓更是哀痛欲绝,前去挽留。这充分显示出百姓对他廉政爱民的景仰之情。


可惜好景不长,汤斌于两年后病逝。临终时,他仅有8两银子遗产,还需要同僚资助才能举行葬礼。

这样清廉奉公的好官,却因政治迫害而未获谥号。直到雍正时期平反昭雪,他才得以追谥“文正”。能在当时的浊水官场中始终如一地坚持正道,汤斌的高风亮节令后人景仰,他获得“文正”的美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与汤斌相比,第二位“文正公”刘统勋则是真正的宰相之材。


刘统勋深受乾隆皇帝赏识,曾任内阁学士、工部尚书等要职,官居一品。在位期间,他勤勉公正,谨小慎微,没有因为取得皇帝重用而骄傲自满。

刘统勋每天早朝晚散,处理政事之余还抽空读书,严以律己,从不利用手中的大权谋取私利。有一次,一位富商送来厚礼感谢他在某件政事中帮忙,刘统勋不但拒收贿赂,还严词教诲商人不得行贿。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逝后,其子刘墉还一直被称为“刘相之子”。这显示出刘统勋在当时的威望和影响之大。能够称职地掌管朝政十多年,刘统勋可谓难得的贤相。所以他也获得了“文正”的谥号,是当之无愧的。


第三位“文正公”朱珪,与刘统勋一样,也是少有的正人君子。

朱珪为官五十余年,深得嘉庆皇帝的信任。在担任高官后,他从不因此骄奢淫逸,反而更加勤俭持家。朱珪担任吏部尚书期间,每月只取三成俸禄归家,其余全部捐助灾民。

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只穿着简单朴素的棉袍。朱珪的清廉已成为当时的标杆,为群小所景仰。


正因为如此高洁廉明的品格,朱珪在朝中盛名赫赫。他与同时的刘墉、王杰鼎足而三,被誉为“国之柱臣”。悼念这位良相,嘉庆皇帝亲自前往祭奠,并追赠“文正”之谥。

正所谓“惟德动天地,无远弗届”,朱珪以身作则的高风亮节,也让他在死后获得了这样崇高的褒扬。

与前三位相比,第四位“文正公”曹振镛则实在不堪称道。


曹振镛通过小心谨慎,最终在道光朝取得极高地位,成为首辅、一把手。但是,他毕生也没有任何建树。

曹振镛只会点头哈腰,从不敢发表独立见解。在其主政的几十年间,国家内忧外患益发严重,曹振镛却毫无作为,任由乱象发展。

曹振镛长期担任首辅,却对鸦片战争导致的国运衰败无能为力,也未尝试进行任何改革创新。他只顾讨好道光皇帝,从不直言劝谏。


甚至为了保住地位,曹振镛还打击异己,导致许多贤才无端获罪。可以说,曹振镛对晚清衰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后人评价曹振镛“八方无事岁岁丰,无灾无难到三公”,讽刺其只会让皇帝“丰”收金钱,对国家兴衰毫无贡献。

这样的庸官,却还能追谥“文正”,实在是名不副实。曹振镛获得这样荣耀的头衔,只能说道光皇帝真是昏庸无明。

相比之下,第五位“文正公”杜受田则略胜一筹。


杜受田是咸丰帝的老师,在帮助咸丰夺取皇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杜氏一族世代出优秀进士,杜受田本人也是高中状元。

他深谙士大夫应有的气节,立场鲜明,言辞犀利地批评弊政。在道光朝末年的黑暗统治下,杜受田敢于直言规劝,可贵难得。

咸丰帝即位后,杜受田官至协办大学士,对朝政的方方面面都能发表意见并被采纳。他建议采取积极应对的策略,增强军力应对外患。


在杜受田的影响下,咸丰帝才开始有所作为。尽管未曾入主朝廷权力核心,但杜受田的影响力是无可置疑的。他去世后,咸丰帝痛哭不已,亲自祭奠,追封他为“太师”,更是空前绝后的殊荣。

与杜受田相比,获得“文正”的第六位大臣曾国藩,则是实至名归。

曾国藩出生于豪门望族,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通过勤勉学习和实践锻炼,最终成为犀利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


曾国藩深知只有增强自己,方能对抗外来侵略。所以他利用家传军事资源,大力训练和整备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湘军化解了太平天国的巨大威胁,为清朝续命几十年。

按照咸丰帝的遗命,曾国藩本该封为郡王。但他没有谋取更大权力,而是退隐田园,潜心著述。这种忠君爱国的气节,加之卓越的军事才能,使曾国藩完全配得上“文正”的美名。可以说,没有曾国藩的贡献,晚清早就覆灭了。

最后两位“文正公”李鸿藻和孙家鼐,则比较务实。他们都曾担任过同治帝的老师,所以皇帝也追赠他们“文正”的谥号,成为一种惯例。虽不能与前几位媲美,但他们也各有建树,不至于只沽名钓誉。


例如李鸿藻在甲午战争中力主与日本开战。尽管最终失败,但他的主战意见并非全无道理。孙家鼐则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也有一定贡献。

综上所述,清朝8位“文正公”品德和才干参差不齐。其中汤斌、刘统勋、朱珪可谓正人君子,曾国藩功勋卓著。

而曹振镛则名不副实,实在不配这个荣耀的头衔。今人回顾历史,不应只看空洞的名誉,而要具体分析大臣的真实品行和功过。唯其如此,方能慎独明辨,不为虚名所迷惑。


结语

谥号仅是后人的注脚,不代表一位大臣的真正价值。我们不应只看空洞的头衔,而要具体分析一个人的才干与品行。历史会给每一个人一个公正的评判。让我们用辨证和宽容的眼光看待历史,也时刻反省自己,不做华而不实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刘墉   大臣   嘉庆   荣耀   谥号   道光   景仰   清朝   后人   皇帝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