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朱元璋的四个误解,每一个都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前言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君,他的一生充满着无数传奇与神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不实之词也编织进了这位开国皇帝的故事当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探究,还原出真实的明太祖朱元璋。


一、朱元璋并非出生时名“朱八八”

“朱元璋的真名其实是朱八八,这是因为他父母一百岁时才生下他,所以取名八八。”这种论断我们是否曾经在某些通俗读物中见过?然而仔细推敲历史,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这一点毋庸置疑。重八其实就是兄弟中的老八,按照兄弟顺序取名,这在当时的元代并不罕见。

如果朱元璋生来就名叫“八八”,那么他的哥哥应该依次叫“一一”、“二二”了。但实际上,朱元璋的哥哥都有正式的名字,并没有只取数字的。


之所以有人编造朱元璋生下来就叫“八八”,想表明的是元朝对汉人的压迫。据称,元朝不允许汉人取名字,只能用数字代称。

但这种说法与史实不符。元代虽然对汉人有歧视和压迫,但汉人依然可以取名字、字号,例如著名作家脱脱就是一个生活在元代的汉人。文字狱的出现更多是在明朝中后期。

朱元璋后来将名字改为“元璋”,也并非对“八八”这个称呼不满。而是他登基为帝后,需要一个更庄重威严的称号。


这种改名很正常,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并不是出生时就名为世民。一个君主需要经历名号的变迁,以彰显权力。

综上所述,朱元璋从“重八”到“元璋”,并没有某些不实传闻中的缘由,仅仅是他身份地位提升的正常反映。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号变迁,我们需要联系具体历史语境来理解,否则很容易陷入传说和误读的泥潭。


二、《凤阳歌》非明一代作品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首顺口溜似的打油诗,让许多人产生朱元璋即位后,凤阳老百姓荒年绵绵的印象。然而,仔细推敲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首打油诗的来历并非那般简单。

《凤阳歌》实际上产生在清代,起初是出现在民间的花鼓戏之中。它所批评的对象,其实是当时的满清统治者,而非明初的朱元璋。


之所以将矛头指向朱元璋,只是清人的一种避重就轻的手法。要直斥当朝皇帝无能,显然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清人就借古讽今,用明朝皇帝来喻指满清皇帝,这就是《凤阳歌》的真正含义。

可以说,这首顺口溜因为过于普及,反而让许多人对它的来历生出了误解。把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和清代鳌拜三藩之乱时的凤阳荒年混为一谈,这在历史上是不严谨的。

我们需要注意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明初的情况与清末已然天壤之别。


这首打油诗所反映的也已不是洪武年间的景象,而是许多代之后满清积弊的写照。将两者混同会使我们对历史产生偏颇的认识。

三、胡惟庸之死乃自取灭亡

在许多通俗读物中,胡惟庸都是以“冤死”的形象出现的。然而静心推敲,我们不难发现,胡惟庸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首先,胡惟庸在担任宰相期间,收受巨额贿赂已经是铁证如山的事实。其奢靡行为严重损害了君主的威严,按照明初的刑法,这已构成叛逆罪,足以处死。


一个腐败贪婪的宰相如果不被清除,将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秩序和法纪。所以就罪责而言,胡惟庸已经该当一死。

其次,胡惟庸还与权臣汤和勾党结派,意图借助外戚势力打压异己。在明初权力斗争中,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激怒了皇帝,最终导致他被明太祖所忌,也是情理之中。

胡惟庸与当时的太监力量勾结,损害了君权,这已经是明朝无法容忍的大逆不道之举。


可以说,胡惟庸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他没有贪婪骄奢和结党营私的行为,就不会招致灭顶之灾。他的死与冤屈无关,纯属是应得的惩处。

四、蓝玉确有谋反之实

除了胡惟庸冤案之外,蓝玉案也被许多人视为明初的冤案代表。但是,静心推敲蓝玉案,我们也会发现蓝玉谋反的动机和事实确凿无疑。

之所以有人质疑蓝玉谋反的真实性,主要凭借的是两个理由:

一是蓝玉不可能提前得知“藉田仪式”的具体日期。 二是朱元璋不一定会亲自参加这个仪式。

然而这两点疑问都可以通过史料得到驳斥。


首先,“藉田仪式”的日期是提前选定的,到时候会通知所有大臣。以蓝玉的身份,他能够提前得知这个日期并不奇怪。一个谋反的大臣,有充分的方法和资源来探听皇帝行踪。

其次,朱元璋向来重视这些仪式,蓝玉可以推测皇帝大概率会亲临。谋反一个不靠谱的机会,于蓝玉没有好处。选择这样重要的仪式发动政变证明了蓝玉的用心和决心。

所以,从蓝玉的动机和谋反的可能性来看,这次案件都是实打实的叛逆罪。朱元璋处死蓝玉并无不妥,反而体现了他雷厉风行的治国风格。


五、“奉天承运”非明初圣旨开头

在许多描写明朝的影视剧中,都能看到铺开一道金光灿灿的圣旨,开头赫然书着“奉天承运”四字。这已成为大众对明代圣旨的刻板印象。

然而仔细查询史料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纯属误传。“奉天承运”这四字只是洪武帝朱元璋的口头禅,从未在真实的明初圣旨中出现过。

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主要是对皇权的合法性缺乏考究。我们知道,朱元璋是个草根出身的开国之君,他需要不断强调“天命”来巩固政权。

所以在他的许多谕令上都能看到“奉天”“顺天”等字眼。然而这只是他个人的政治需要,不代表所有圣旨都这样写。


结语

事实上,每道圣旨的规格都各有不同,取决于所针对的受众身份。给不同级别官员的圣旨,材质和格式都有明确的等级区分。真实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变。

所以,现代人对明初圣旨的刻板印象,与真实历史情况存在一定出入。这种误读也警示我们,影视作品终究是艺术加工,并不等同真实历史。我们需要用审慎的眼光看待这些文艺作品中的历史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凤阳   明朝   打油诗   圣旨   元代   汉人   认知   误解   仪式   皇帝   真实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