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江阴城:各县已献册,江阴何以独无?福王朱常洵的故事

在传统封建时代,尽管存在着"华夷之辩"的概念,但民族国家意识并未形成。对于大多数士绅和百姓来说,他们的主要关注点是追求相对安稳的生活,而不太会去关心坐在龙椅上的君主是谁。这一点在明朝末年的江阴城的一段历史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当时,弘光政权覆灭的消息传来,江阴城的居民们决定向清廷递交图籍册以示归顺。这个决定的背后反映出了他们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如果没有清廷的剃发令,也许全国的统一进程会更加迅速。《江阴城守纪》中记载:“亨曰:‘各县已献册,江阴何以独无?’耆老出,遂谕各图造册于府,转送于南京,已归顺矣。” 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人们更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安全,而不太在意政权的更迭。

类似的情况也在福王朱常洵身上发生。作为明神宗最宠爱的第三个儿子,他被封藩于洛阳。然而,当李自成的军队逼近城下时,朱常洵却紧紧抓住自己的金钱,不愿为守城出一分钱。这激怒了守城的士兵,他们大声抱怨:“王府金钱百万,却嫌吃的粮食不够,却让我们枵腹而死在敌人手中。

” 其中,退休的兵部尚书吕维祺竭尽全力劝说朱常洵破财免灾,但可惜的是,朱常洵根本不愿听从,他认为剿灭"流寇"是朝廷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坚持不愿用自己的财产。吕维祺尽管在城中不遗余力地为朱常洵建言,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朱常洵最终遭到李自成的侮辱,然后被杀害,他存的钱也被李自成花费掉。这个事件再次突显出在关键时刻,某些权贵对国家的命运不以为然。

楚王也有着相似的态度。当张献忠来犯武昌时,贺逢胜和吕维祺等人要求楚王出资来维护城池,但楚王却表现得无赖,称自己没有钱,甚至建议将明太祖赐予他的金椅子卖掉来筹集资金。贺逢圣对此感到非常沮丧,大声痛哭离去。张献忠看到楚王府库中有大量白银,不禁讥讽他说:“楚王府库中有这么多白银,竟然不设守备,朱胡子真是个庸才。” 这些例子都突显出了一种普遍现象,即一些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在面临国家危机时,往往表现出自私和独善其身的态度。

蜀藩也不例外。蜀藩因其子孙擅长黄白术而被誉为最富裕的藩府之一。然而,当张献忠的军队逼近成都城时,一些人劝说蜀王出资,但蜀王拒绝了这一建议,甚至想逃往云南。《蜀碧》中描述:“贼未至,上书藩府,劝其出饷募兵。累累数百言,极痛切。王不用。” 虽然在最后关头,蜀王决定破财免灾,但却没有人响应他的号召,因此他的举措最终无济于事,导致了成都的陷落。

总的来说,虽然士绅阶层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负责任、自私的个体,但不能一概而论。在关键时刻,一些士绅是愿意为国家的安危付出的,甚至不惜破财免祸。与之相比,一些朱家的藩王却只顾自己的私利,不愿为国家的安危做出贡献,甚至采取了自私自利的行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士绅与朱家藩王相提并论,他们在国家危机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觉悟和态度。

遗忘的历史痕迹,搬运举报,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头条平台创作者,不代表今日头条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以上均是小编的个人言论和观点,希望大家积极发表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江阴   神宗   士绅   清廷   楚王   安危   本文   态度   观点   故事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