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两广总督府,原来设在梧州!

《两广总督 梧州传奇》上集
《广西故事》10月7日21:20播出
2002年4月下旬的一天,梧州市东正路的一处房屋拆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一位居民在自家厨房地下发现了一只巨型石龟。


石龟长约3.3米,宽1.8米,高1.2米,重11.56吨,是目前广西发现的最大的石龟之一。


对于石龟,梧州人其实一点都不陌生。早在1977 年,梧州市第一幼儿园基建工地上就曾出土过一只神气活现的石龟。这只石龟由两块青石相接而成,头顶有7圆孔,如北斗七星。


石龟被挖出后,关于它的身世可谓众说纷纭。有人猜测,石龟其实是一座古墓的入口;也有人说,石龟下埋藏着苍梧王的神秘宫殿,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翻阅《梧州府志》,“总府”一词曾在明代景泰年之后频繁出现,代表的是明代在梧州设立的两广总督府、总兵府和总镇府的合称。

根据石龟的出土地点,文史专家对比了明代梧州府地图,推测东正路一带曾是明代三总府衙门所在地。


15世纪中叶,历经风吹雨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有了衰退的迹象。面对地方当局武装夺取瑶、僮族(壮族旧称)居民土地的民族压迫和各种苛重剥削,少数民族不断掀起反抗明王朝压迫的斗争,其中又以大藤峡的瑶民起义为最。

从洪武年间起,大藤峡起义持续了200多年,几乎贯穿整个明朝始终,让明朝皇帝们头痛不已。面对顽强的起义军,两广军官都“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甚至将自己境内的农民军赶到对方的地盘里。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俘虏,朝廷焦头烂额之际,南国烽烟又起,临危继任的景泰帝朱祁钰心急如焚。眼看两广官员之间矛盾逐渐激化,景泰三年(1652年),朝廷特临时设立“两广总督”一职统管两广军政大事,左都御史王翱被任命为任两广总督。



王翱赴任后,采取了剿抚结合的办法,极力拉拢亲明派瑶族山寨,同时提升瑶民们的生活水平,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逐渐偃旗息鼓。第二年,王翱功成身退,班师回京。

然而,好景不长,王翱离开仅两年,新总督因不执行王翱的策略,地区民族矛盾再次激化,爆发了大藤峡地区史上规模最大、反抗最激烈的一次起义。这次起义由瑶族领袖侯大苟领导,数万起义军于天顺七年(1463年)攻陷梧州城,远近震动,朝廷惊恐。梧州之外,广西土司、豪蛮也在同一时间发动暴乱,明朝在岭南的统治摇摇欲坠。


眼看两广官员均无对策,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刚刚即位的朱见深迅速派左佥都御史韩雍率领十多万兵力前往梧州,准备对岭南发动一次空前规模的军事征讨。


大藤峡位于广西桂平,是广西境内最长的峡谷。峡中江流湍急,滩险密布,侯大苟领导农民起义,曾在此构筑营盘,距今500多年前,那场瑶民游击军与大明官军的激烈搏杀就发生在这里。


经过长达一年的军事围困,起义军终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最终营盘被攻破,以侯大苟为首的起义军在与官兵展开激烈肉搏战后全部殉难,持续将近三十年的瑶民反抗斗争被暂时扑灭了。


经此一战,两广地方官员充分意识到事权统一对于秩序控制的重要性,纷纷奏请将总督改为常设官职,开府常驻地方,而梧州则是最为理想的地点。



明成化五年,成化皇帝采纳了官员的奏请,并钦定在梧州设立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韩雍为右都察御史、总督两广。第二年,总督府在梧州正式建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也是唯一一次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权钦派三把尚方宝剑、代天子行狩的机构。至此,两广的总督制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从原来的临时性职位变成常设性职位,并有了真正号令两广的权利。



大藤峡大征之后,两广局势逐渐稳定了下来。为巩固胜利成果,韩雍决定加强大藤峡周边地区的军事控制,设千户所、整顿城池,并辟地建校场练兵,前后共有10余万官兵驻防梧州。



除了城中有驻兵,桂江两岸及西江南岸均有大批明军驻扎,并设有水军和陆军不同的兵种,为解决交通之便,同时加强河东河西的军事联系,明成化七年(1471年),韩雍和太监陈平等,在桂江上筹建了一座浮桥,这也是梧州历史上第一条浮桥,一直沿用数百年,直到清同治年间才废毁,唯存4条铁柱于两岸。



这就是当年浮桥两头用来系铁链用的铁柱。铁柱长630厘米,直径25厘米,每条重约3吨,铁柱的顶部还铸有独特的镇桥治水神兽蝶蝮,斑驳的锈迹见证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据史料记载,浮桥中间大概是十三到十四艘船,然后用铁链把船串合起来,两岸是高高的浮桥铁柱。当洪水涨起来的时候,因为本来铁柱就有6米高,它也可以随水涨的涨落进行一定调度,浮桥铁柱在运兵的时候也能够非常通畅地调度。


在韩雍的治理下,梧州逐渐成为了一个兵种齐全、防范森严的军事要镇。作为当时两广最高军政机关所在地,两广区域关系以梧州为核心结合起来,盐和粮食的相互交流往来频繁。经数年发展,梧州逐渐成为富庶之地。


但是,这样安居乐业的日子仅维持了二十多年。明嘉靖初年,因为不满“改土归流”政策,原属岑猛部下的田州府(今田阳县)土官卢苏,和思恩府(今为平果县)土官王受,率几万兵众叛乱,史称“思田之乱”。总督姚镆平乱不利,局势糜烂。为稳定局面,朝廷特向两广派来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嘉靖六年(1527年),赋闲在家、醉心于讲学的王阳明突然接到朝廷送来的起复诏书,命他为南京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速到梧州赴任处置。


拖着一副残躯,王阳明四处走访调查,终于得知了此次民变的真实原因。王阳明认为,思恩未“改土归流”之时,思恩岑氏每年出兵数千,供朝廷调遣扑灭了数次瑶民起义;如今设流官,朝廷反而需每年出兵数千进行防范。而且田州靠近交趾,一旦岑氏后代与交趾联合,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王阳明主张把流官撤了恢复土司。


当时的王阳明早已名声在外,叛军忌惮不已。卢苏、王受本就不愿意反叛朝廷,见王阳明有招降之心,便主动投诚。最后,7万叛军,除了这两个首领被打了屁股,杖罚以外,王阳明把其他人全部放了。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阳明又奉命平定八寨、断藤峡少数民族起义。起义镇压下去后,王阳明认为必须兴教育,用文德来感化人民,消除人民的反抗思想,才能巩固明王朝对广西的统治,于是他创办了敷文书院,加快了中原文化向岭南地区的传播。


但是,终日的劳累诱发了他的肺病顽疾,越来越重的病情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他急切地想回到家乡,然而归乡途中,王阳明突然病情恶化,不幸病逝于江西大余。出任两广总督,是王阳明仕途的最后一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


如今,在复建的两广总督府中,有一座雕像立于门坊之下,代表着数百年后梧州人对王阳明的怀念景仰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两广   梧州   总督府   景泰   明朝   起义军   浮桥   总督   广西   朝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