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一战期间翻越堑壕发动进攻的英军步兵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6月28日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太子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塞尔维亚严惩元凶,塞方没有这么做,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后,奥匈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这件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12小时内取消总动员,俄国对此通牒置之不理,德国进而向俄国宣战;并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德俄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但法国并没有回复。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又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和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西方战线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6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俄国。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第十七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国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逼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逼撤退至波尔多。9月5-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法国获胜,被称为“马恩河奇迹”。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平分秋色。德军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却始终不能包围法国的战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季,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方战线,发动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3日因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多只船只被击沉,美国与德国断交。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破获的齐默曼电报,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根据,于4月6日向德国宣战。


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法国士兵的骚动,并导致该次战役的策划者、上任不足半年的法军总司令罗贝尔·尼维勒将军被革职。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7年11月东方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己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息,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一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方战线

1914年7月28日奥匈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自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援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战斗,这引起德国的不满,而两国之间的互相敌视关系也埋下伏线。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军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1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提供支援,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梅希尔、莱姆堡、伊万哥罗德、华沙、布列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无法逼迫俄国投降。而尼古拉二世亦乘机罢免皇叔尼古拉大公的俄军总司令职位,由沙皇本人亲自兼任俄军总司令并御驾亲征,但这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俄军的局面。


俄军反击

1916年春季,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史称 勃鲁希洛夫攻势 (勃鲁希洛夫为当时的俄军总参谋长)。


俄国退出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季,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


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无止尽的战争和贫困,在1917年11月(儒略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承诺再次举行全国大选,并领导十月革命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然后在大选失利之后,使用暴力手段强行建立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南方战线 巴尔干战场

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从东西两路进攻,很快就击败塞尔维亚。两国瓜分塞尔维亚,而塞尔维亚抵抗力量经海路到达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并在英国的帮助下继续抵抗。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对协约国的圣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9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0,000多人。

1914年土耳其在德国的帮助下进攻波斯(现伊朗),试图切断俄国和在印度的英国的联系。该战役一直持续到1918年,以土耳其的失败告终。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

在近11个月的战事后,共约13.1万人死亡,26.2万人受伤,结果被逼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在土耳其帝国东部的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英军的进展则顺利许多。虽然在库特战役(1915年底到1916年春)中英军受挫,但在1917年3月英军攻克巴格达。

阿拉伯半岛14世纪被土耳其占领,虽然土耳其人也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与阿拉伯人并非是同一民族。1916年6月阿拉伯发生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起义,英国少校劳伦斯协助阿拉伯人组织游击战,配合英国从埃及派遣的东征军队,最终攻克大马士革。

阿拉伯半岛虽盛产石油,不过油田在一战时期尚未被发现,因此未成为重要的战略据点。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同时圣马力诺亦派志愿军协助意大利,以及圣马力诺战地医疗队。意大利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科孚岛。


罗马尼亚参战

1916年8月罗马尼亚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德军少数部署在海外殖民地的巡洋舰队在开战的头一年即遭数量上占有优势的英国海军的肃清(虽然其中不乏如轻巡洋舰恩登号这样成功的通商破坏舰),德国公海舰队也被英国海军封锁在波罗的海内。1916年德国海军意图 突破封锁 ,随爆发英德海军间唯一的舰队决战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德国在战争初期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德国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沉,这大大影响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国宣战的意图,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强大的美国参战。


日本出兵

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打败中国及俄罗斯帝国后,欲向中国获得更多利益。因此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于是在1914年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发动青岛战役,11月攻占青岛。


拉美诸国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诸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华民国 参战

北洋政府于1917年3月14日与德国断交,于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虽然中国并未直接派兵参与,北洋政府还是通过官方与非官方渠道组织了数十万华工前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担负后勤任务。在西线的华工被英法联军编成了正规的中国劳工旅,总人数超过14万;在东线为俄国服务的华工在组织总人数也至少超过了20万。十月革命爆发后,很大一部分华工受困于动荡政局无法回国,一些人甚至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参加俄国内战。


大战结束 德国变天

1918年8月至9月间,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元帅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利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哗变,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11月11日德军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同盟国投降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主持。威尔逊总统主张宽大对待德国,在英国立场方面,他亦主张公平和不太苛刻的对待德国。原因是德国和英国之间有不少经济活动交流,站在利益方面,英美都主张不严惩德国。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最后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处置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决策者。 而赔款过重的凡尔赛合约反而为20年后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火种。


其他和约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奥斯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分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分。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

一次大战战场上开始出现坦克和机枪的实用化,影响20世纪战争机械化的潮流。英镑霸权遭到美元削弱

无线电也在一战时期出现在战场上

一战最本质的原因不是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但是这是一个战争正当性的借口,一次大战前英国垄断原材料市场,当时的印度、澳大利亚甚至世界1/4的人口都在大英帝国殖民地贸易体系之内,而美国有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当时德国和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而无法发展,最终选择扩张。自由贸易理论的观点认为如果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实行无条件的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取消管制和关税就不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前当时处于古典金本位制,英镑是当时世界货币到一战结束后英国因为巨大战争开支而黄金外流,最终英镑遭到挤兑而无法兑换黄金,而美元逐渐取代英镑的霸权。1922年热那亚协议英国试图建立外汇储备,进入虚金本位制也就是金阅汇本位,纸币的数量远远高过黄金,最终引发的信贷扩张引发1929年大萧条,而在这之前美国透过道威斯计划和杨计划将德国央行资产转换成美元。


民族国家

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这四个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和伊拉克等。


欧洲衰退,美日兴起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而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美国。这场大战也削弱了法、意、德;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战争开始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阵营:同盟国;协约国


参战方兵力:协约国:约4230万,同盟国:约2500万


战争发生地:欧洲(主战场)、非洲、中东、太平洋群岛、中国及南北美洲海岸


主要指挥官:协约国:乔治·克列孟梭、乔治五世;同盟国:威廉二世、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主要使用武器:闩动步枪、马克沁机枪、火炮、手榴弹、刺刀


主要科技:坦克、飞机、毒气、潜艇、战列舰、机枪、榴弹炮、无线电


伤亡情况:协约国:约2247万,同盟国:约1640万


战争转折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战争结果:协约国阵营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塞尔维亚   俄国   协约国   土耳其   俄军   帝国   英国   德国   德军   美国   世界大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