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范进中举后会疯了?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代,或许你也疯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唐代诗人赵嘏曾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句残诗意味深长,其中的“太宗皇帝”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而“长策”则指的是有着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古代选拔人才的考试方式,与现今高考相似,却也有诸多差异。这个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何被形容为“赚得英雄尽白头”呢?


或许,范进的经历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底。

一、科举制的演变

科举制的诞生可追溯至隋朝,但在唐朝才得以完善。与今日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类似,科举制度要比高考难度大得多,可视为两者的综合。这个制度在中国持续了千余年,必然具有其独特之处。

早期,统治者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确保国家稳定治理。周朝采用的“世卿世禄”制度,由各地贵族推举人才,然而这种方式难以输送到中央。


汉朝时,经过多位君主的改良,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出现,但它们依然受制于士族势力,限制了普通人才的机会。

科举制在唐代得到了正式确立。唐太宗李世民广收人才,开设学堂,强调教育,唐朝时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文化繁荣,人才辈出。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巅峰。然而,为了统一考试文章的格式,明朝兴起了“八股文”,限制了考生的创意,导致大多数文章结构僵硬、缺乏实质性内容。


这个时期的科举制度实际上只是一个衡量考生是否记住经典文化和仿效圣贤语气的工具。

范进和《儒林外史》

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生动地展示了读书人对科举和功名的狂热追求,以及科举制度下的僵化状态如何摧毁一个人。

二、范进的坚韧

范进,一个五十四岁的老秀才,为了追求科举功名,历经数十年的失败和困苦。他的执着让人不禁思考,为何功名如此重要?


范进为何要忍受家人的不理解和嘲笑,一心追求中举?

科举制度对于家境贫寒、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是通向成功的一条道路。通过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个人可以一举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个机会实在是太宝贵,以至于范进愿意冒着家庭的压力,不惜赴京参加考试。

三、范进的中举

范进的中举成为了他生活的转折点。虽然他曾被家人和岳父胡屠夫嘲笑和轻视,但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回报。


他中了秀才,得到了乡绅的认可,而后又中了举人,一跃成为仕途上的新星。

范进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碍,只要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目标,就有机会实现梦想。科举制度或许有其弊端,但它也给了像范进这样的人机会,让他们改变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

总结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虽然有其独特之处和弊端,但它也为许多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儒林外史   科举   功名   余年   官职   坚持不懈   时期   方式   制度   机会   人才   范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