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有一好汉,其实是“朝廷奸细”,施耐庵在取名时早就已经透露

前言

最初,梁山泊聚义的第一任领袖是王伦。王伦乃是白衣书生,见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遂萌生隐居山林的念头。他性善妒,不能容人过之,却也因此聚拢了不少像他一样遭遇官场欺凌的豪杰。

王伦执掌梁山 林冲吴用火并夺权

王伦本是朝中官员,因议论朝政得罪权贵,遭排挤赶出京城,从此心生仇望。他自认才华出众,实则能力有限,只会搬弄文字之 Flow,处理不了实际问题。聚众梁山后,他日日以酒色麻痹自己,实则内心早已对人生失去方向。林冲等猛将奋发图强,王伦却生出猜忌之心,并开始找各种理由刁难他们。林冲性子直,久而久之,二人矛盾越来越尖锐。

一日里,王伦又无故责难林冲,两人当场翻脸。林冲一拳将王伦打翻在地,随后吴用也加入战团。两人身手矫健,王伦一方根本不是对手。一场混战过后,王伦被踢出梁山泊,由林冲、吴用掌权。林冲本性善良,并不想伤害王伦,只是他实在忍无可忍。吴用则一向轻视王伦这等愚昧无能之辈,早想给他一个教训。两人商议后,决定放王伦一马,让他离开梁山自生自灭。

晁盖继任 寨主之位空悬多日

然而林冲、吴用却并无管理梁山的心术,很快便将大权交予了晁盖。晁盖生性英明,为人谦和,深得山泊之众追随。他提出“替天行道”的口号,要为普天之下被欺压的百姓们伸张正义。

晁盖原本也是朝中官员,但看不惯贪官污吏欺压良民,愤而辞官隐居。他博览群书,多有抱负,却苦无施展之地。得到梁山领导权后,晁盖大展文章,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与规章。他要求每位汉子无论贵贱均要遵守山泊规矩,严禁私自结党营私。在他治理下,梁山泊秩序井然,声势浩大,使许多愤世嫉俗之士也前来投奔。

就在梁山日渐兴旺之时,朝廷开始重视起这个隐患,派兵围攻。面对兵临城下之势,晁盖毅然率众坚守,英勇抗敌。然而寡不敌众,晁盖终究难逃毒手,壮烈成仁。他的牺牲再次让众人体会到,与腐朽朝廷抗争的艰辛与代价。

晁盖之死,使梁山泊陷入空窗多日,寨主之位无人可担当。林冲、吴用等猛将都自知不是料,纷纷退让。大家都明白,要找到像晁盖那样德才兼备、能够顺应大势的人并不容易,必须审时度势,才能使梁山走向繁荣富强。

宋江掌权 改“聚义”为“忠义”

最后,众人推举宋江继任寨主。宋江生得极美,更有“及时雨”之称,是个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杰。在他身上,山泊众人看到了新希望。

宋江原本也只是一介草寇,依靠朋友赵立立足江湖。他性情慷慨,乐善好施,也因此结交许多朋友。这些朋友中或富或贵者众,这也成就宋江扬名立万的人脉基础。宋江其实也颇有心计,他明白只有广结善缘,才能在乱世存活。所有仗义之举,都成就了他日后声名鹊起的社会资本。

上任后,宋江首先改“聚义厅”为“忠义堂”,表示要秉承忠君的道义。他意识到,与朝廷正面对抗注定失败,成功的法门只有顺应潮流。凭借自己的人脉魅力,或许可以直接加入朝廷体系,前景不可限量。只要抓住机遇,声势和地位都将迅速提升。不久,宋江果然接受朝廷招安,带领诸多梁山好汉征战四方。

宋江这一决定,让部分猛将大跌眼镜。尤其是武松、鲁智深等人,他们本对朝廷已失去全部希望,哪里还念念不忘要为皇帝赴汤蹈火?然而面对宋江,他们也无可奈何,只得暂时从命。毕竟,宋江已成梁山之主,连晁盖在世时的规矩都被改写。武松等人明白,这个梁山已非他们立足之地,无奈只能选择暂时忍气吞声。

宋江笼络人心 图大局为己用

宋江为何要接受招安?此举看似突兀,实则在情理之中。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宋江受儒家封建思想影响太深。但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谁又能真正跳出这种思想局限?宋江之所以归顺朝廷,更多是权衡利弊后的决定。

早在梁山之前,宋江便以“及时雨”之名闻名江湖。他乐于助人为乐,也因此结交不少朋友。加入梁山后,他力排众议,三次救出吴用;又舍命相救入狱的卢俊义。可以说,宋江在梁山之所以能成为人心归附的中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及时雨”之举积累的人脉和声望。

对宋江而言,这些人脉就是他谋求更大事业的本钱。倘若真与朝廷翻脸,前途黯淡;若顺应大流,接受招安,便可一举脱离草寇命运,声名鹊起。放眼朝局,蒙古警号已起,宋江若能扬名立万,建功立业,则奋发图强之心也可得偿。

所以,宋江选择招安,可谓深谋远虑。他明白,想要获得真正的地位和荣耀,必须身处体制内;倘若身在草寇,终究是绝路。宋江意识到,把自己和梁山众汉交给朝廷,不失为上上之策。只要走对路子,前途不可限量。

宋江期盼招安 大好河山尽失守

正如武松等人所料,宋江内心一直期盼被朝廷招安。

早在梁山之初,宋江便曾借酒后吐真言,表示“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由此可见其向往效忠朝廷、恢复体统的想法。

后来,宋江又多次向朝廷示好。他命人将捉拿的土官释放,又护送朝廷使者至安全地带;有次误伤御前侍卫,更是忙不迭地请罪赔偿。宋江明白,想要与朝廷修好,必须通过种种举动来展现自己的忠心。他派人去探听朝中动向,寻找可乘之机。终于,在多番做足表率后,宋江如愿以偿,接到朝廷招安诏书。

当真正统一部署出征之时,宋江喜形于色,自信满满,仿佛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出征沙场,立下汗马功勋,前程似锦。宋江深信,只要自己努力,必可功成名就。

然而结果却是—梁山泊江山,就此一蹶不振。出征辽国时,宋江不听谏言,埋下失败祸根。征讨方腊时,他又过于相信朝廷,中了奸计。作为梁山泊精神领袖,宋江表现出的盲目乐观,也使这众猛将失去生机。大好河山就这样失守了,宋江虽功成名就,却也没有机会见证梁山传奇之延续。

结语

看似偶然的招安,竟成就一场盛世浩劫。我们不应怪罪宋江,因为在那个时代,任何人都难逃封建礼教的羁绊;我们也不应苛责朝廷,因为宋江等人的归顺,乃是国家整合乱象的必然。

历史并无如果,梁山泊的覆灭已成定局。我们唯有缅怀先人,铭记教训,方能对那些献出生命的英烈们负责。也许有一天,我们终将破除心智的枷锁,重现水泊梁山,抛头颅、洒热血,在新的征程上谱写英雄新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梁山   朝廷   人脉   草寇   寨主   声名鹊起   奸细   大好河山   及时雨   猛将   好汉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