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她”字风波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导语:

这篇文章将带您探索一位杰出的北大教授刘半农的生平故事,他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尽管他为中国语言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项创新却曾引发了三年的争议和批评。同时,我们还将了解刘半农与妻子朱慧之间坚贞的爱情,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的生活困难。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深入了解刘半农的多面性,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深刻影响。


刘半农,北大的杰出教授,一个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思想家。然而,在他的杰出学术生涯中,曾有一段时间他成为了中国女性痛骂的对象,整整三年,甚至不敢随意上街,生怕遭受攻击。

刘半农,原名寿彭,生于1891年,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语言天赋早在童年就显现出来,六岁时已经可以作对联和咏诗。早年,刘半农积极参与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与吴研因等人一起编辑出版了《江阴杂志》。


然而,刘半农并不满足于仅仅编辑杂志,他也积极参与辛亥革命,曾加入革命军,担任文职工作。然而,面对军中的混乱和军纪问题,他最终决定退出军队,回到上海从事编辑和编译员等工作。

刘半农一直是一个勤奋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为中国引入了众多外国文学作品。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大约40多篇自己翻译和创作的小说,介绍了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


1917年夏天,刘半农被北京大学聘为国文教授,尽管他只有中学学历。在北大,他与一些著名的学者如陈独秀、钱玄同成为朋友,共同探讨着当时中国的思想潮流。

然而,刘半农并不仅仅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他也有着幽默和参与骂仗的一面。1911年,他竟然决定编写一本“骂人精粹”的书,征集各地方言的骂人之词,这个举动引来了众多人的关注,甚至一些学生特意前来用他们当地的方言“登门破骂”。


他将这些骂人的话记录下来,并向他们道谢送别。

刘半农甚至邀请了赵元任这位语言音韵学家前来“骂”他,赵元任精通多种方言,使得刘半农得到了大量的骂人方言材料。这些骂人的互动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兴趣。

刘半农也常常拜访章太炎,一位知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尽管在章太炎面前,刘半农只有“学生”的份,但这种“骂”更像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方式。章太炎不仅用古语“雅骂”刘半农,还考问他相关典故的出处,这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学术交流方式。


刘半农的生活中也有浪漫的一面。他与妻子朱慧之间的爱情故事备受人称道。尽管在婚前他违反了当时的婚俗,但朱慧的美丽和刘半农的思想开放让两人坠入爱河。朱慧在刘半农留学期间坚守家庭,在艰苦的生活中,两人共同克服了许多困难。

刘半农的杰出贡献之一是他的语言学研究,他提出了文章分段的概念,鼓励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同时主张让汉字有拼音。这些贡献在新中国时期依然被广泛使用,影响深远。


然而,刘半农的一项创新却曾引发了争议。他发明了汉字“她”,并提出使用“他”、“她”、“它”来区分性别。尽管他的初衷是清晰地区分性别,但这个举动被一些女性主义者误解为对女性的不尊重。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是对女性人格的侮辱。

刘半农,这位早逝的语言学家,留下的贡献远不止“她”字和标点符号的改革。他的坚韧不拔和对妻子朱慧的深情厚爱,都是他生命中的另一面,一个感人而坚强的故事,展现了他的人格和品质。


刘半农的坚持和才华早在年少时就显现出来。他出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家中的文化氛围和他自身的语言天赋造就了他聪慧的智慧。6岁时,他已经能够作对联和咏诗,展现了非凡的文学天赋。

早年,刘半农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但他不满于军队内部的混乱和军纪的散漫,因此选择离开军队返乡前往上海,在那里从事编辑和编译员的工作。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的写作技巧,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翻译和创作的小说,介绍了众多国外名家的作品。


1917年,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特殊聘任下成为北大预科的国文教授,尽管他只有中学学历。他的坚韧和才华使他在学术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倡导者。

刘半农不仅在学术界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语言文字改革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提出文章分段的概念,并鼓励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这一改革至今仍在沿用。他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提出汉字应该有拼音,这一举措极大地降低了文盲率,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发明的“她”字。在西方留学期间,刘半农看到英文中可以使用“he”或“she”来区分不同性别的对象,这种简洁明了的方式让他深受启发。回到中国后,他认为汉语也应该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指代女性,于是他发明了“她”字,同时提出使用“他”、“她”、“它”来区别男性、女性和动物的指代。

然而,这一举措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在当时,中国女性正处于觉醒的时代,开始倡导男女平等。


一些女性主义者误解了刘半农的初衷,认为他的举动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因为这意味着男性可以继续使用老式的“他”,而女性则需要另外寻找一个新的代词,这被视为不平等和歧视。

这场争议导致刘半农被中国女性公开痛骂了整整三年。他甚至因为担心受到攻击而不敢随意上街。然而,刘半农坚守自己的立场,他知道自己发明“她”字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性别指代的清晰度,而不是出于歧视。他坚信这一创新对汉语言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毫不妥协地坚持了下来。


刘半农的生平也充满了浪漫和情感。他的妻子朱慧,是他一生的知己和伴侣。虽然两人在婚前曾违反传统习俗,但他们的感情坚如磐石。朱慧在家中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工作,甚至在艰难的条件下两次流产,但刘半农坚决拒绝了家人的建议,不纳妾,而是一直守护着朱慧。

他们的坚贞爱情在孩子的降生中达到高潮,他们的女儿小慧成为了他们爱情的结晶。这对夫妻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了生活的艰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章太炎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汉字   标点符号   方言   中国   风波   北大   语言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