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难道真的是出来搞笑的吗?不同寻常的背后定有隐情

说起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现如今网络上对他的评价基本就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搞笑,毕竟他的一生当中无厘头行为太多。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无厘头行为到底是否存在?毕竟有些事情根本解释不清。

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难,而朱高煦就是朱棣大军中的一份子。

靖难持续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朱高煦救了朱棣两次,关键作用了一次。

白沟河之战朱棣采取的惯用战略攻其侧翼,被李景隆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原本以为即将大功告成的他反过头来发现被包围的竟然是他自己。

而他的其他将领根本抽不出身,要不是朱高煦及时赶到,虽然有建文帝那一道:“勿让我背负杀叔之名”的圣旨存在,但将他俘虏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毕竟上百人站在那里让你砍,都能让你累的气喘吁吁,更何况是数千个活人。

而东昌之战相比于白沟河之战更加凶险,因为在这一战,朱棣陷入包围,就连他的手下第一大将张玉都搭了进去。

虽然是朱能将他从包围圈里拉出来,但负责阻止敌军追击的,却是朱高煦。

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救了朱棣两次的朱高煦,在这之后,发挥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时朝廷的都城是在南京,而朱棣打到长江附近,即代表着已经近在咫尺,但是呢?有一个问题他却不得不面对,那就是士兵的素质问题。

要知道,他从北平打到长江用的时间可是连一年都不到,士兵的疲惫程度可想而知,要是再继续进攻的话,谁能保证不会一触即溃?

就在这种时刻,朱高煦率领他的骑兵及时赶到,朱棣的那一句:“世子身体不好,你要多加努力”,就是在这个时候说出来的。

“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明史·杨士奇列传》

通过朱高煦在靖难中的种种出色表现,足以说明他的智商是在线的。

要知道,在当时战场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而作为一个武将,必须要确定后勤、天气、地班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倘若出现问题的话,大军将会跟随着你一起共赴黄泉。

而要做成这一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拿粮食来说。

当时朱棣是处于进攻的一方,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这一套在他那里是行不通的,你总不可能将粮食拉到敌方的阵地。

而要做的就是保证粮食与大军在一个安全的距离之内,但这个安全的距离是极其难维护的,毕竟你行军的速度一快,他就落后,你行军的速度一慢,又赶不上战机。

因此,必须要不紧不慢,做到恰到好处,但又有几个人能有着如此水平。

而关于天气的掌控更是困难,要知道,古代可是封建社会,那时候的士兵一个比一个迷信,朱棣只是因为在誓师大会上大风吹落了几片瓦,就得解释上半天。

要是在战场上打仗的前夕,突然狂风大作,后果可想而知,而作为一个合格的将军,必须要对天气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这绝对不是二流子能够完成的事情,毕竟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要对天气做出判断,只能靠着自己的经验,而二流子是永远也不会有那种悟性的。

地理虽然相比于粮食、天气更加的简单,但是也更加的危险,毕竟当时虽然有地图,但是却无法标注每一个地方的地理,要提前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只能从当地人的口中得知。

而谁又能保证这个当地人说的是真话,倘若说的是假话,遇到对自己不利的地理,死无葬身之地那是必然的事情。

就比如当年的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将驻扎地点选在哪里不好,偏偏选择在一个凹字形的土木堡。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土木堡没有水源。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以朱高煦的水平,就算愚蠢也愚蠢不到哪里去,但为什么靖难一成功,他就变得愚蠢到离谱呢?

一个皇帝最忌惮的是什么呢?最忌惮的就是拉帮结派,而朱高煦呢?到处拉帮结派。

文官集团尊重传统,当然不会站在他这一边,而他呢?就跑去拉拢武将。更何况,他当年的身份,拉拢起来相当的简单。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文官集团一致支持朱高炽,武将集团一致支持他。

难道他就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机吗?

还有北巡事件过后,太子的属官基本上被朱棣洗劫一空,好不容易占据上风的他在干嘛呢?竟然在说自己是唐太宗。

要知道唐太宗当年可是逼父杀兄的角色,他这么一对比,不就是找死吗?

一个人蠢可以理解,但蠢到这种地步就很难理解,更何况他还是在战场上精得跟头狐狸一样的朱高煦。

而要是将时间往后面一推,就会发现前面的事情有问题。

朱高煦造反的时间是在宣德元年,而他的这个造反过程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有问题的存在。

第一、造反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那就是掌控当地。而掌控当地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将忠于朝廷的官员全部抓起来,又或者全部杀掉。

但当时的朱高煦并没有任何针对当地官吏的行为,当地的官吏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第二、既然要造反,那就要攻城掠地。但是当时的朱高煦一直在乐安等待朝廷的大军到达。

朝廷对此的解释是,朱高煦部下的亲属都在乐安,不会跟着他到其他地方。但仔细一想,这句话明显有问题。

关于他部下的家属在乐安这一点,朱瞻基都清楚,他会不清楚吗?既然他清楚,他为什么又要造反。

第三、造反讲究的是一个师出有名,毕竟你要不是师出有名的话,别人凭什么跟着你干?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打的旗号是清君侧,后来的安化王打的旗号是诛杀刘瑾,而宁王虽然没有旗号,但是对外宣称他有太后密旨。

而朱高煦呢?别说没有旗号,连征讨檄文都没有一篇。

第四点、当时他的手下仅仅只有一个卫,而一个卫的士兵最多只有六千。

要知道,当时朱棣起兵的时候,可是有整整十几万大军,而且还远在北平,身处乐安面对朝廷大军朝发夕至的他,凭什么敢造反。

第五、他既然决定造反,为什么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迅速投降?这五点放在其他人的身上,或许并不意味,但放在朱高煦的身上却是很意外。

要知道,他当年可是跟随着朱棣一路靖难过来的亲历者,对于造反的过程可谓是比谁都清楚,但为什么到他自己造反就将这些经验扔的一干二净,这明显说不过去。

最主要的是,对于朱高煦造反一事,在当时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朱瞻基叫侯泰去乐安试探一下朱高煦有没有造反的想法,而侯泰回来的说法是什么都没有看到。

“上问其治兵如何,对曰:无所见。”——《明实录·宣宗实录》

而后来朝廷之所以对乐安发兵,仅仅只是因为朱高煦的亲信枚青来到张辅的家中。

要知道,张辅和朱高煦可是当年的战友,叫个亲信来他的家中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张辅却一口咬定人家是来造反的,以至于朝廷的大军直扑乐安,这才发生后面那些以正常人的角度根本无法理解的事情。

与其说朱高煦叛乱,倒不如说是朝廷强行将叛乱这顶帽子扣在他的头上。

而朝廷有没有可能做这种事情呢?有,因为明朝的削藩是在谁的手里结束的呢?是在朱瞻基的手里,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从朱高煦叛乱开始。

正是因为朱高煦叛乱,朱瞻基以此为名,又趁着余威,逼迫其他藩王交出自己的大军。

就比如朱高炽的另一位弟弟朱高燧,就是因为朱瞻基的一封诏书,乖乖的将自己的大军交出来,而当时兵力高达一万的楚王亦是如此。

“即上表谢,且献护卫,言者始息。”——《明史·杨士奇列传》

有的人或许会说,兵力一万也叫多吗?在当时确是如此,因为永乐一朝的护卫削得已经所剩无几,这一万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离谱,要知道,朱棣的亲弟弟周王可是一个兵马都没有。

而后来朱高煦的死更加印证他的叛乱就是一场阴谋。

他是为什么死的呢?在朱瞻基看望他的时候一脚将朱瞻基勾倒在地,以至于朱瞻基一怒之下,命令侍卫用铜缸将他压住。

但是他呢?却将铜缸顶起来,故意气朱瞻基,结果朱瞻基直接用煤炭将他压在缸下,活活将其做成烤乳猪。

试想一下,当时的朱高煦都已经能将朱瞻基绊倒,而他又能将一口铜缸抬起来,要是真的对朱瞻基有杀心的话,那么那个时候岂不是很容易就能将朱瞻基杀掉。

但是他呢?却没有杀,而是选择绊倒这种无厘头的做法。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其中难道就没有隐情吗?

如果将围绕在朱高煦身上的问题与朱瞻基继位过程中产生的谜团(第一、提前预判朱高炽的死亡。第二,没有任何征兆的出现在北京)联合在一起,就能意识到朱瞻基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皇帝。一个简单的皇帝不可能有着那么多的阴谋围绕在身旁,而类似于他这种类型的人,拿自己的二叔开刀,完成自己的大业,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乐安   北平   无厘头   隐情   叛乱   旗号   朝廷   不同寻常   大军   当年   事情   时间   搞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