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惊现一具神秘干尸,警方破案后大惊:竟是失踪58年的功臣!

在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谈史录

编辑|谈史录

引言

新疆罗布泊和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并称为我国生命的三大禁区,这里气候恶劣,又潜藏着野兽,即便是装备齐全的科考人员,也频频在此殒命。

在一次探险中,有人在罗布泊的漫天黄沙中发现了一具死于58年前干尸,经过一番调查,竟发现该尸体的身份居然是一名无名英雄

这个老英雄是谁?他又为何会被埋葬在荒无人烟的罗布泊中?

发现干尸

2016年,一辆越野车在罗布泊急驰着,车上是三名全副武装的探险队员,他们此行的目的是采集石头,他们环顾着罗布泊的自然景观,不禁连连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但是他们的好心情并没有维持多久,忽然有人发出一声尖叫:“我的天,GPS坏了,”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瞬间让两位同行者欢乐的心情瞬间降到了冰点,在无人区里面,GPS就是生命的保障,GPS要是坏了,就意味着死神已经在他们身后磨刀霍霍。

三人再也无暇欣赏罗布泊的壮丽精神,立马就要原地返回,罗布泊“生命禁区”的称号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又听到一声惊呼:“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两位同伴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个人形的轮廓,人类有生具来的好奇心瞬间征服了三位探险家,他们踏着漫漫黄沙,凑近一看,不由得长吸了一口凉气,因为映入他们眼帘的一具灰白色的干尸。

这具干尸是谁?他为何会在这里?是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还是被人死后抛尸?在他背后是否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

出于社会责任感,探险家们拿起了卫星电话,报警道:“喂,市警察局么?我们在罗布泊发现了一具干尸,位置是……”

调查身份

当年10月23日,青海茫崖行委的公安局副局长唐拓华带人来到了事发地点,当时唐拓华已有24年警龄,是一个矮壮结实的汉子。

由于业务能力突出,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神探,作为一名干练的警员,唐拓华本能地认为这具干尸不一般。

唐拓华端详着那具干尸,由于时间的流逝,干尸的五官已经辨认不清,粗布衣服已腐朽,但依旧能够判断出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式样,而在尸体附近,则遗落着一个黄色的军用背包。

唐拓华接过了同事递来的手套,打开了破旧的背包,背包里面摆放着防风镜、手电筒、一张《洛阳日报》和一个信封。

唐拓华看到信封,眼前不由得一亮,要知道信件来往的对象往往是发信者的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只要找到和死者有联系的人,就能挖出死者的庐山真面目。

信封由四川仪陇寄到新疆若羌,发信人叫邓光学,而收信人名叫李中华,从此可以推论,这名死者很大可能就是李中华,根据信件内容进行分析,死者是个地质工作者,不幸在罗布泊客死异乡。

国人是讲究叶落归根的,即使这位名叫李中华的男子逝去多年,唐拓华等人还是想让这名男子能够葬回自己的家乡。

信件上已经说出了地址,一行人便联系上了四川仪陇当地的警方,将这件事情全部讲述之后便请求警方寻找寻找这名邓光学的家人。

仪陇警方虽然积极配合,但时间已经过去数十年,早已物是人非,还能找到人么?

唐拓华是幸运的,不久仪陇警方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邓光学与李中华

邓光学当时已经是一个88岁的老人,她依旧精神抖擞,鹤发童颜,记忆力良好。

在她看到李中华的遗物的那一刻,这位饱经风霜的坚强老人也不由得红了眼圈,泪水沿着布满沟壑的脸上往下流,嘴里喃喃道:“这一晃都58年了。”


原来这位邓光学就是死者的妻子,在旁观者的注视下,邓光学开始回忆起了悠悠的往事。

李中华出生于1931年时的四川农村,他是个勤劳、善良的青年,与邻村的邓光学是青梅竹马的关系,在成年后自然而然地结为了夫妇。

如果在一个普通的时代,他们会像无数农村夫妇一样,平平静静地过完一生,但彼时正植乱世,解放军正如风扫枯叶一般,解放全中国。

作为一个热血男儿,李中华心中总想为祖国做些什么,他含泪告别了妻子,背上行囊,抗上长枪,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

在艰苦的战争中,李中华展现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什么危险的任务都抢着干,战友们都很喜欢他,前前后后获得了不少荣誉

在解放战争后,李中华和战友们依依惜别,回到了久违的故乡,第一次见到了女儿,过起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据邓光学说,那是她一生中最欢乐的时光。

但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国悍然入侵朝鲜,战火映红了朝鲜国土,我国深知唇亡齿寒的真理,决心和朝鲜人民站在一起,齐心协力打击侵略者,捍卫来自不易的和平。

整个中国都沸腾了,志愿兵的征兵处排起了长龙,李中华看看熟睡的女儿,又看着做针线活的妻子,欲言又止。

邓光学看出了丈夫的想法,低声说道:“你去吧,家里有我呢,”

数年后,李中华带着勋章和一张伤腿回到了故乡,在战争之后,他被安排到了本地的一家纺织厂。

李中华头脑很聪明,又肯刻苦,没多久就成了纺织厂的模范员工,什么活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从厂领导到基层员工对他就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但李家的孩子越生越多,每多一个孩子都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嘴,李中华的压力日益增加,经济上极不乐观。

李中华为了多些收入,养活一家人,他也只能婉拒厂领导的挽留,离开了纺织厂,在社会上找一些收益较高的零工去做。

但是打零工总不是长久之计,李中华不断寻觅一个稳定且收入较高的行当,某一天,李中华极欣喜地对邓光学道,贵州省有个修铁路的大工程,一个月给发不少钱。

邓光学舍不得丈夫,但看着一个个年幼的孩子,邓光学只能为丈夫收拾好了行囊,李中华刚刚离开家乡的时候,还能经常与邓光学保持通信,报一声平安,并且附上了一些钞票。

但后来慢慢的,李中华再也没有寄来一封信,有人说,是不是李中华变心了?在外面成了一个新的家?

邓光学虽然嘴上说不会的,但心里却也直打鼓,一开始邓光学一直等李中华回来,但当时物质匮乏,她一个女人怎么能够养活这么多孩子?最后在百般无奈下,只好招了一名姓王的人上门。

邓光学老人一直等着爱人的消息,这一等就是58年,邓光学听到丈夫并未背叛自己,怅然的说道:“几十年都过去了,当时的事情也不用再提了。”

但李中华为何会跑道荒无人烟的罗布泊?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匆匆往事?

悄无声息的战斗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依旧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国家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积极地提升自身武力,威慑国际反华势力。

那么在20世纪,什么武器最为强大?答案显然是原子弹,在广岛、长崎之后没有人会小觑一个有核国家。

在1958年开始,我国在钱学森、于敏等科学家的带领下,紧锣密鼓地开展原子弹实验,这次实验的地点被定在了地广人稀的罗布泊

原因有三个,第一,罗布泊人烟稀少,不存在动员居民迁徙的问题;第二,罗布泊地处偏僻,保密性较好;第三,罗布泊地势比较平坦,有益于评价核试验的效果。

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汇聚在一起,自有史以来,罗布泊从未如此热闹,有人负责科研,有人负责基建,他们的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外界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他们依旧充满了干劲,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打,没有资料就自己探索。

在众志成城下,在1964年时,一则消息瞬间震惊了全世界,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了,中国人的志气与智慧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赞叹。

李中华便是此次原子弹项目中的一名工人,他背井离乡,背上行囊,与家人断绝联系,来到荒凉孤寂的罗布泊,默默地为祖国做贡献。

由于机缘巧合,他不小心脱离了队伍,迷失在漫漫的罗布泊中,由于饥渴交加而不幸罹难,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挚爱的家人,直到2016年的时候,他的故事才抹去了历史的尘埃,再一次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和两弹一星的元勋相比,像李中华这样的普通工人名声不显,但正是因为有他们的默默付出,我国的原子弹工程才能够顺利进行,才能不畏帝国主义的威胁,他们不但是国家的功臣,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一切弄清之后,李中华的大女婿杨延吉接李中华回家,遗体在当地殡仪馆火化后,由女婿杨延吉带回四川,这位漂泊在外半个多世纪的老兵终于回到了家乡。


结语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余年间,不知道有多少个李中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

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风沙渐渐湮没了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坚强、勇敢、不屈的精神融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当中。

在未来,新一代的年轻人接过了先辈们的旗帜,使中华民族再次昂首阔步与世界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罗布泊   干尸   延吉   警方   仪陇   纺织厂   原子弹   功臣   行囊   信封   死者   家人   丈夫   瞬间   神秘   生命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