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真的来了,他送别夏日最后的炽热,吹来怡人凉爽的微风。

望着天高云淡的晴空,我想到了刘禹锡的《秋词》。那是一首清新脱俗、潇洒奔放的一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乍一看,诗人这首诗的心境是很愉悦而恬淡的。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被贬官之后写的一首豪情万丈之作。

一、京都一度被贬,不坠凌云之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刘禹锡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也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时,年方三十四岁。正是春风得意时,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孤独求败,做事与众不同,更不肯人云亦云。而是独辟蹊径,追求气质高洁、旷远的境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便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概念。而表现出的是一种激越而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了诗人满满的自信。这种自信带有一丝不幸和悲凉的色彩,但诗人的胸襟却非凡地融解了这种不幸和悲凉。

“胜春朝”是他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向往。更是对“秋天”最深情地描写和执着的认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的则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画卷。

那凌云的“鹤”裹挟着作者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浮云之上,直达蓝天之巅。

虽然这只“鹤”是孤独的,然而它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含的深意,尽在不言之中。

二、经历三次搬迁 ,千古大作偶成
刘禹锡一贯心胸坦荡,不拘小节,却也曾被小人算计。而被迫上演了一段“三易其居”的故事。
因革新失败,他被贬官后,发配到安徽和州县。按朝廷规定,他可以享受三室三厅住房待遇。但和洲的策县令却是个卑鄙小人,只给刘禹锡盖了三间小房。

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并不在意。还根据周边的景物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状,又生一计。马上借故将刘禹锡移居别地,房子面积缩水一半。 刘禹锡却仍不以为然。

他走到近前一看,堤边绿柳成荫,风光旖旎。顿时来了灵感,挥笔写下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好联传到京里,策知县恼怒成羞,竟下令把刘禹锡赶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就这样, 仅仅半年时间,刘禹锡稀里糊涂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

于是,他饱蘸笔墨,如行云流水一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散文诗《陋室铭》,并让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意趣。全文八十一个字,层次明晰,且层层递进。

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三方面着笔,意在渲染“虽陋室,则不陋”的高雅境界。

最后不仅写了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媲美,并以孔圣人之口,巧妙地以反问做结,因而方显余韵悠长。

这是一个君子志存高远,修身立德的千古佳作,也是一篇后代文人“安贫乐道”的座右铭。

三、莫道桑榆晚晴 ,为霞满天红遍
刘禹锡与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们同一年出生,又都经历过仕途沉浮。虽然是风格不同,对人生的理解也各异。但并不影响他们深厚的感情。

他们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公元826年,在扬州,白居易和刘禹锡第一次互相赠诗。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在同宗排行二十八,所以称呼他“二十八”)

诗句云:“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中白居易赞扬了刘禹锡的“国手”才能,也为他仕途的坎坷和波折感到惋惜。

而刘禹锡马上写了首《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也是八句: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对白居易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最好回答。

刘禹锡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但是他坚信沉舟侧畔,还能见到千帆竟发,病树前头,也正有万木皆春。

他对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不颓丧,不消沉,他仍满怀激情想要迎接新的春天。而这两句也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永远激励人们满怀希望,积极进取。

刘禹锡70岁终老,白居易75岁终老。都算高寿了。晚年,两人都生活在洛阳,一直保持着交往。年纪大了,两人都患有眼病,足疾。因为身体衰老,诸多不适,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

他写道:“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在这首诗中,他对刘禹锡说咱们都老了,眼睛不好了,晚上睡得早。清晨起来,头也懒得梳。门也不出,出门还得拄拐仗。

刘禹锡便笑着回了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共十二句,前六句回应了白居易的困惑,后六句便转向豁达乐观。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悠然。”他安慰白居易说,老了有老的好处,接触的人多了,看人一目了然。

最后两句他还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气势豪放,面对衰老,要用有生之年,洒出满天的霞光。这两句既是他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的宽慰和鼓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也成为千古佳句,千百年来,他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了无数人。

刘禹锡不愧为一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他坦荡的心胸,豁达的情怀永远激励着今天的我们。

每当秋天来临的时刻,抬头仰望天际,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这首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莫道   秋日   霞光   桑榆   知县   诗情   寂寥   晴空   诗人   陋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