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古代科举轶事:得名者得状元



清末北京顺天公园



中山会馆(当地参加清科举人的住所)

在清朝的北京,每三个月的三月,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和国子监的导师都会聚集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和殿试。那是古代读书人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状元的制作过程充满了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衍生出许多围绕状元的轶事。

尽管主角和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有据可查,但这些谣言的许多细节无法考证,只能被认为是野史。当然,正是这些轶事为理解科举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带孩子住北京会馆备考

来京参加考试的人,必须先参加县试。合格者称为“同生”,才有资格参加官试。只有通过了名为“举人”的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考试。此时,数千橘子和监生涌进入首都。他们大多落户于各省或州县在北京建立的会馆。这些会馆很可能类似于北京当地的办事处,通常是同乡聚会、增进村里友谊的地方。当朝廷举行科举考试时,这里就成为当地毕业生的住所。

到达北京后,参加考试的举人首先要提交礼部颁发的声明,即资格证书。截止日期是三月的第一天。接受。

礼部考试在北京顺天宫举行。顺天公园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当时条件有限。周围都是荆棘。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贡院,规模扩大至13000余间,试棚也改为砖瓦结构。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再次扩大规模;光绪初年,由于应届毕业生骤增,房屋数量不够,场地向北扩展。

清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审查机构的负责人称为总统。起初有大臣2至7人。咸丰以后,设4人,正职1人,副职3人。

普试共有18名主考官,大部分是国子监官员,还会安排一些其他工作人员参与整个科考过程。为了防止考试作弊,避免考官怀疑,清代的逃考制度范围进一步扩大。抄录和阅读的官员及其子女和家属不得参加该科目的考试。

在常规考试期间,同样的考官会审核考试答案。他们会用蓝笔标记优秀的试卷,写下评语,推荐给考官。这就是所谓的“推荐卷”,俗称“出房间”,由考官最终决定录取与否。普通考试成绩公布后,打印普通考试试题清单,注明新科出生地、三代人姓名、区试顺序和普通考试名次。这个话题的。

粗心的考官开了个玩笑

必须说,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是非常严格的,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衰落,考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给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据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潘祖荫。他得知江南著名才子张謇正在应试,就特命考官仔细审卷,不让张謇这样的人才落下。到了公布排名的时候,张健正好落后了。潘祖印很不解,就去查看下层卷子,发现张健的卷子原来是由西林考官审阅通过的。查完之后,事情出现了反转:西林审稿时,确实觉得张謇的论文很优秀,特意向潘祖印推荐,但此时他还在看笔录,作者也不能确认的。宣读后,批准为“不可能”,并废黜了张謇。

1894年,因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特设太后考试。在翁帝同和的大力支持下,张謇最终夺得了状元第一名。说到翁同和,由于他作为皇帝老师的身份,在会试和殿试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关于他和学生的轶事很多。清代何刚德《春明梦露录》记载了翁同和的丑闻。

光绪十八年(1892年)殿试时,查卷的大臣们发现有一篇卷子很好,但对其中的“鲁冕”二字感到困惑,于是拿出来进一步审查。。翁同和看完后,自信地说:“这两个字没有任何问题。”有人提出这个词是“卢燕”的错字。鲁岩,古时为鲁乡之门,后泛指普通百姓。翁同和没有听此人的意见,解释道:“我见过古人用‘露面’来表示‘屋檐’。”翁同和获得该论文亚军。

后来查账号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廷实。翁同和向他询问“鲁冕”的来历。“脸”。清末,拼写错误极为严格。如果当时发现这个错别字,文廷士恐怕就被排在前三名之外了。

一名官方候选人因《守夜人》获得一等奖

到了清朝,举人在朝廷当过小官,仍然可以参加考试。因为你是朝廷官员,熟悉朝廷的风格,参加考试会有一定的优势。毕渊(1730-1797)就是一个例子。毕渊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考中顺天乡试,后入军机署任张经,任吏员,负责书写诏书、记录卷宗。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渊、状元即位皇帝。《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了这样一个毕渊得孔经历的故事。乾隆二十五年三月,毕渊参加当年的会试。军机部的同事朱重光、童凤三也参加了测试。宣布试验的前一天,毕、朱、童都在军机上值班。当晚的守夜人应该是朱重光。但到了下午,朱重光却建议让毕原来接夜班。毕渊问为什么,朱重光道:“我和童凤三的书法比你好,这次如果通过了,还是有希望争夺前三的,晚上回去做一些准备吧。”.”

说完,朱、佟就离开了。毕渊没有与他们争辩,老老实实地接手了值夜的工作。晚上,正好有陕西、甘肃总督黄廷贵发奏折,谈到新疆农业。毕渊晚上闲着没事,就拿着奏折打发时间,很快就把奏折上的内容背了下来。第二天,考试名单发布,三人全部被录取。

当时新疆刚刚建立,乾隆皇帝就打算在新疆耕种。所以,今年的殿试试卷的题目就是关于屯田的。毕渊大喜,将耕作攻略写得详细得体。殿试后,所有评阅者都认为毕渊的文章质量很高,但由于他的书法不佳,他排名第四。乾隆任用时,对比了几篇政治文章,发现毕渊的文章写得很好。乾隆非常欣赏,亲自将毕渊封为第一名,于是毕渊就一举夺得了状元。原本获得亚军的朱重光获得第二名,童凤三获得第十一名。

这里我还要说一下宫试的事情。城堡考试在普通考试成绩公布后一个月举行。殿试的内容是时事政治的科目,题目由皇帝决定。宫试试卷由皇帝任命的八位大臣负责审查。大臣们先过一遍自己的文件,然后轮流互相宣读,这就是所谓的“翻盘”。考生的最终成绩由主审员批准。评定等级后,阅卷的大臣将前十名的书籍呈报皇帝,然后皇帝指定排行榜并宣布引进。第二天,皇帝在太和殿公布了殿试的全部成绩。

得好名,得状元

清代共进行了112项科学研究,共产生了114位状元。王守鹏,号称山东最后一位状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魁毛克出儒。围绕他对状元的经历,不仅在后世,甚至在当时也有很多“传闻”。

王守鹏(1874-1930)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参加银科乡试,排名第35名,得举人。癸卯二年,清政府为光绪帝三十寿辰大典举行辛丑、壬寅“恩正科”考试,为癸卯科。当时,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贡院被毁,只好在河南省会贡院举行。普试中,王守鹏名列三十七。之后,王守鹏参加了5月24日举行的殿试,最后考入状元中学。

王守鹏平时的考试成绩并不是很好,之前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点,但是殿试后突然变成了高中状元,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想象。于是,“状元因名而出名”的说法不胫而走。这个故事在《郑一梅《清宫轶事》和《高白石》《古春风楼琐记》中都有记载,可见当时流传甚广。

故事是这样的。

因为次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参加殿试的大臣宣读卷子,想选出一个以状元为名、福禄寿喜的人选。王寿彭的名字里有一个长寿字,最后一个字是“彭”,他的“慈篯”字也寓意着长寿:民间传说,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有一个真名。的“钱”。就是篯(jin)坑。当“守”、“彭”、“篯”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时,看报的大臣自然格外重视。就这样,王守鹏的报纸被看报纸的大臣评为十大报纸之首。

大概光绪帝对这个命令没有异议,所以没有更改。当慈禧太后“任命”嘉弟时,瞬间看到“王寿朋”二字,心里非常高兴,毫不犹豫地给王寿朋起名。状元出生于光绪二十九年。有趣的是,王首鹏从来没有梦想过自己会成为世界的领袖。当他听说自己的名字是状元时,非常高兴。他紧张地抿着嘴唇,无法回答。是他的山东同志回答“在”。最后,王守鹏跪下来,颤抖着听着圣旨。这件事在王守鹏的魏贤同僚、翰林陈恒清所著的《归里清谭》中有详细记载。

因为王守鹏身上的状元是偶然的,所以流言蜚语就在所难免了。不过,王守鹏自己写了一首打油诗反驳了这些说法:“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也很难。即使世界上有偶然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它可以随机发生。”..”

无论真假,王守鹏之后的科举制度也预示着它的最终结果。两年后,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举行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产生了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科举   状元   光绪   乾隆   殿试   轶事   原汁原味   考官   大臣   北京   皇帝   古代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