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为什么要选择和清朝死磕,准噶尔西迁不行吗?


西迁不行,因为但凡是一个有点野心的草原王者,心里都有一个大元帝国的复兴梦。而想要复兴大元帝国的版图,显而易见,必须要东进,东进,再东进。

那么,和清朝死磕就成为必然。


所以,准噶尔先是吞掉了喀尔喀蒙古,又试图染指漠南蒙古,被康熙帝阻止。退回漠西后,又企图介入西藏事务。雍正年间,和通泊之战又把清军打得七零八落。到乾隆年间,乾隆帝趁准噶尔内乱,一举将其反杀。

但准噶尔也并不是不向西扩张,他们也向西扩张,主要扩张的方向是哈萨克。


噶尔丹曾多次对哈萨克人用兵,但后来对清作战失利,又被策妄阿拉布坦断了后路,兵败身死。策妄阿拉布坦执政初期,为恢复实力,没有再大规模向东用兵,而是转而向西用兵,又拿下了哈萨克人的一些城市,如塔什干等。

噶尔丹策零时代,准噶尔在东边与清军互有胜负。见东进无望,于是开始大举西征,很多哈萨克当地部落只能逃离自己的家园,向更远的地方迁徙,直到准噶尔汗国被乾隆帝彻底灭掉为止。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准噶尔并不是西迁,而是西进,但西进的动力远远不如东进。当然了,准噶尔为了躲避清军的打击,也可以选择西迁,毕竟拿下漠南漠北之后,再拿下漠西只是时间问题。但准噶尔不是小部落,而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实力不允许它做出逃跑的选择。

在清朝,规模最大的内部战争当属平定准噶尔之战,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开始,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持续三个朝代,历时70年。


后世很多人好奇,准噶尔为什么这么想不开,一定要跟清政府死磕,难道不能西迁吗?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战略目标决定

清军入关前后,在我国北方有三大蒙古部落,分别分布在漠北、漠南、漠西地区。

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带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是漠西厄鲁特蒙古。

漠西的蒙古部落,称之为卫拉特,在明代叫“瓦剌”;土木堡事变俘获明英宗的主角也先,就是瓦剌人。

也先死后,瓦剌部受到崛起的蒙古鞑靼部的威胁,随之向西迁移占领七河地区。

这时候的瓦剌发生分裂,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卫拉特部,下面又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四部,也称为漠西蒙古。


其统治区域北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南至天山,东到阿尔泰山和蒙古杭爱山分界线,西包巴尔喀什湖地区。

其中和硕特部落,游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部落,游牧于今伊犁河流域;土尔扈特部落,游牧区域在今新疆塔城地区;杜尔伯特部落,活动地在今额尔齐斯河流域。

到了十七世纪,准噶尔部渐渐崛起,将土尔扈特部向西压迫,致其与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的一部被迫迁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在卫拉特西迁的时候,漠南漠北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漠南的蒙古部落,在清朝入关前就被后金(女真)征服。

崇祯七年,后金南进受阻,为了入主中原,他们来了个迂回战术,向西打败了漠南蒙古的首领林丹汗,征服了漠南蒙古部落。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16部49个封建主,同满汉贵族一道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皇帝 。

而漠北蒙古部落喀尔喀三部,也在皇太极时期向后金称臣。

漠西的喀尔喀蒙古四大部落,则因为位置靠西跟清政府没有发生多大关系,反而靠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壮大。

到康熙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第六子噶尔丹执政后,准噶尔部继续扩张。

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噶尔丹控制了整个南疆,之后将扩张目标转向漠北。


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野心膨胀,他的战略目标是统一蒙古地区,在那里建立政权,进而恢复昔日成吉思汗蒙古的荣光。

当时的漠北喀尔喀蒙古已经归顺大清,在清政府的领导之下;而整个漠北地区,已经被纳入大清版图。

在清朝皇帝看来,噶尔丹此举属于搞叛乱,挑战中央政府权威。

在噶尔丹看来,整个蒙古地区属于蒙古人的,是他们的家园,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世世代代战斗和生活的地方。

而他们的家园在东,他们只能向东不能向西。

况且准噶尔不认为自己是在搞叛乱,而是要赶走外来入侵者,重返家园,争取自己的生存权。

准噶尔要征服蒙古各部,从清政府手中夺回对蒙古地区的统治权,清朝岂能容忍,于是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周边环境决定

所谓的准噶尔国,它的东面是大清国领土,北面是贪得无厌的沙皇俄国,西面是沙俄扶持的哈萨克汗国。

因此,准噶尔可以说是强敌环伺,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如果他不想被征服,必须要扩张。

事实上,准噶尔历史上曾经遭到过来自大清、沙俄和哈萨克斯坦东、北、西三个方向的夹击。

经常是东面在与清军厮杀时,沙俄和哈萨克斯坦就会趁火打劫,蚕食准噶尔的大片土地;待准噶尔被打疼,回头对付俄、哈时,清军就会乘机在东面筑城、驻军,巩固胜利成果,准噶尔的土地就会锐减。

在三面夹击的局面下,准噶尔没有什么选择,只能向外扩张,消灭其他蒙古部落,建立一个强大的蒙古,与沙俄和清朝抗衡,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臣服于某一方,或者坐以待毙,但是他又不甘心被瓜分。

因为在蒙古地区都是蒙古族人,对准噶尔部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征服起来显然要容易得多,而哈萨克斯坦国内是哈萨克族,沙俄国内也没有蒙古部落,它再向西、向北扩张,即使取得进展,巩固统治难度也非常大。


各方强弱决定

俗话说,柿子专捡软的捏,准噶尔想要扩张只能选择实力较弱的一方。

准噶尔鼎盛时期曾经控制过哈萨克地区,表面上看,他们向西发展,在哈萨克地区得到想要的资源。

但是,当时的哈萨克背后站着的是沙俄,他们与准噶尔势不两立,所以整体西迁难度很大。

与沙俄和哈萨克斯坦相比,准噶尔相邻的青藏高原和喀尔喀蒙古的实力都比较弱,好打一点。

准噶尔和沙俄或者哈萨克斯坦开战,很难取胜,将会受到两面夹击。

因为俄、哈是一伙的,是利益共同体,也是盟友。

各方立场决定

对于准噶尔的扩张,清朝政府的立场是坚决打击,一定要统一蒙古;因为清政府的目标是统一中国,准噶尔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影响到了国家统一。

而沙俄对准噶尔的扩张,则公开表示坚决支持,不遗余力煽动;这样的话他就可以隔岸观火、坐收渔利。


十七世纪后期,正是沙皇俄国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对领土有着特别嗜好的沙俄政府,对中国西北领土垂涎三尺,为了达到其侵略扩张的罪恶目的,不惜在清政府和准噶尔之间挑拨离间,对噶尔丹极尽拉拢利诱之能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对噶尔丹发动叛乱给予明确支持,支持他对喀尔喀蒙古开展军事行动。

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利令智昏,孤注一掷,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成为分裂祖国的罪人。

站在准噶尔的角度讲,跟清朝死磕,符合其最高利益,从战略上讲是最佳选择。

喀尔喀内部形势决定

蒙古本来就是各部落组成,漠北地区的喀尔喀也是如此,在清朝建立后,全喀尔喀分裂为三大部落即三个汗部,三个部落之间矛盾重重。

其中以札萨克图汗部与土谢图汗部的矛盾最为激烈。


1684年,札萨克图汗部发生内乱,部分属民逃往土谢图汗部,成衮向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索要逃逸人口,察珲多尔济不给,二人之间的仇怨加深。

1686年,札萨克图汗部第四代汗成衮卒,其子沙喇继位,与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的矛盾白热化。

这时候的清政府,在出面调解部落纠纷的时候,旗帜鲜明地站在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一边。

康熙皇帝派遣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出使库伦伯勒尔召集喀尔喀各部会盟,调解纠纷。调解的结果是,土谢图汗只归还了多年来强占的一半的属民和牲畜,其余免谈。

在札萨克图汗部沙喇看来,康熙的代表阿喇尼明显向着察珲多尔吉,没主持公道,因此非常失望;所以他就把噶尔丹当靠山,双方成为战略伙伴。

1687年,准噶尔部噶尔丹和沙喇结盟,决定一起对抗土谢图汗。

察珲多尔济仗着康熙撑腰,对沙喇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打击,他联络阿拉善的罗卜藏衮布拉布坦,领兵一万对札萨克图汗部发动突然袭击,杀害了部落汗沙喇。

沙喇被杀后,其弟策妄扎布即位,自然跟仇人察珲多尔济势不两立,发誓要报仇雪恨。

从此,喀尔喀陷入旷日长久的内战之中。

喀尔喀的内乱,给噶尔丹叛乱创造了条件,他乘机挥师东进,企图一举统一蒙古。


总的来说,准噶尔选择向东是没错的,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占了。

但是他错误估计了形势,忘记了察珲多尔济背后站着的是清政府,低估了清政府统一中国的决心,纯属不自量力。

虽然准噶尔的叛乱来势汹汹,持续了几十年,但最后分裂阴谋还是被清朝粉碎了。

归根结底,还是双方的实力的巨大差距导致的。

准噶尔人后来去了哪?

无论准噶尔如何搞分裂,大多数部落百姓还是希望统一的,因为他们是蒙古族的分支,对其他蒙古部落有认同感。

在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他们绝对不会投靠沙俄,还是投奔了其他的蒙古部落。

还有一部分人直接归顺清朝了,被清朝政府安置。

总之,准噶尔当时干不过沙俄和哈萨克斯坦,它的根又在蒙古,只能向东扩张。

只不过人心向背,分裂不得人心,最后他们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准噶尔   沙俄   噶尔   哈萨克   清朝   哈萨克斯坦   漠南   蒙古   漠北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